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解构”概念意味着批判、否定、颠覆、开放、动态,意指对结构主义、逻各斯中心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在场主义的批判、否定。若把它放到哲学史中去研究:从中国哲学到西方哲学,从德里达到后现代主义再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发现解构方略在不同的哲学大家中有着不同的作用,且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试着从解构的积极意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2.
现代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解构是符合哲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是哲学的自我批判和自我发展。以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解构运动,都推动了哲学的前进。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实现了传统形而上学的现代转换,并开创了现代哲学的新航程。  相似文献   

3.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在转型,张洁在这一期间的作品彻底告别了前期的热情高歌式的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呈现出明显的亵渎“崇高”、解构“理想”、逃离“爱情”的态势,字里行间里充满了对爱情的怀疑、解构。从《红蘑菇》《日子》、《上火》等作品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张洁对爱的哲学思考已经完成了从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理查德·罗蒂立足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文化自由主义、相对主义和后哲学文化论,建立的协同性实用主义,批判分析哲学、现象学、传统的认识论、反映论、符合论和真理观,肯定解释学的功能与教化作用,否定客观性、绝对性、永恒性和不变性,反对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实在论,主张解构形而上学,创立无冕哲学,提倡工具主义、约定主义、实用主义、多元主义,以及心灵与社会的协同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他者"与"解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关键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他者”与“解构”作为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关键词,是受拉康精神分析学和德里迭“解构”哲学的启发。前者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提供了参照视角,而后者则使其获得了方法论的启示,二者是解读女性主义电影的核心概念。同时,从“他者”到“解构”的过程,昭示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在寻求女性自觉意识路途中的思考足迹,即从形象揭示到文化颠覆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婧 《考试周刊》2012,(6):34-35
后现代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在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崇尚理性化和主体性。强调中心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原则:新保守主义以列奥·施特劳斯的“自然正当”学说和新教教义的“选民”思想为哲学基础。本文着眼于新保守主义的理论主张对现代性进行解构和批判。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的解构论的方法论的矛盾性表现为:他既反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客观主义,强调哲学与非哲学的区别,但同时,他的解构论也存在着客观主义的倾向,主要表现是文本"延异"过程中的无主体性。因此,他的这种倾向遭到了哈贝马斯等人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复杂多元又影响甚广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该思潮又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向传统回归和对启蒙解构两个维度上。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叔叔的故事》和《白鹿原》即可以看出“解构”和“回归”是如何成为90年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关键词的。  相似文献   

10.
在对近代哲学思维范式的扬弃中,现代哲学思维范式凸显出两大典型代表,即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虽然二者在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马克思哲学从“现实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展开对传统哲学和现实世界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相比,更加具有彻底性、科学性和颠覆性.随后的后现代哲学虽然在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反绝对主义的口号中进一步发挥了马克思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批判”维度,但其“批判”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脱离,仍然没有克服其先天的不足.关注和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维范式,通过剖析马克思哲学对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的批判、超越及对话,揭示马克思现代哲学思维范式的历史原像.  相似文献   

11.
许地山《缀网劳蛛》通过描述主人公尚洁的生活遭遇表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破网"哲学。这种哲学是作者综合了儒释道和基督多种宗教文化,对主人公"人生多苦"命运的诠释和对苦难的感知与思索。表面上,这种哲学是消极悲观的,实则蕴涵了积极向上、乐观自由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人生就像蜘蛛结网,网总是残缺不全的,人应该像蜘蛛那样不停地补缀命运之网。"破网"哲学体现了一种面对困境不畏惧退缩、主动迎接、坚韧不屈的内在精神,它不仅给"五四"时期萎靡颓唐的青年带来精神上的鼓舞,而且对今天浮躁不安的人们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逻辑研究》中通过对心理主义的批判,胡塞尔确立了其个人终生的科学信念,即哲学应当满足确定性理论的最高需求、为任何一门科学奠定基础。通过本质直观,胡塞尔要求再次确立形而上学对经验科学的权威,使形而上学为一切认识、一切其他学问提供认识以终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关于哲学的几个比喻能够拓展我们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庙里的神"通过文化与哲学关系的阐述强调了哲学的重要地位,"厮杀的战场"从哲学史的角度突出了哲学的自我批判,"花蕾、花朵和果实"在承继哲学批判性的基础上从辩证否定的层面进一步阐发了哲学的发展问题,"密纳发的猫头鹰"从正面指出了哲学作为在思想中把握的时代所具有的反思性力量,"动物听音乐"则批判了哲学学习中存在的简单而片面的知识论倾向。黑格尔的哲学比喻有助于我们突破惯常性的哲学理解,真正形成哲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主张知识与权力的结合,力图挽救希腊城邦的危机。由于人们往往从现代政治理论发展的视角出发去解析与评价柏拉图的思想,导致对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种种激烈批评。有鉴于此,从柏拉图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解读“哲学王”思想,并回应对于它的批评,无疑有助于全面的理解“哲学王”思想,并能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一科学的论述是对旧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施特劳斯在《耶稣传》中宣布福音书起源于原始基督徒团体的无意识的创作,宗教是现实的人类的创造物。倒以“现实的人类”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从而突破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引发了黑格尔派的解体,同时催生出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运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个包容性很强的理论术语,酷儿批评可能倾向于从一个非常态视角来解读文本文学批评的任何片段。进行酷儿阅读是为了展示打破同性恋和异性恋类别的二元对立,并使之处于交叠状态,同时也是为了更加充分地再现人类性相(sexuahcy)的动态范畴。因此,从“女人之于女人的身份认同”这一理论视角来解读秀拉与奈尔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一定道理的;同时,指出秀拉抗拒传统家庭和婚姻模式所昭示出的“酷儿性”,并揭示出这种个人反抗斗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19.
拉尔夫·埃里森的文化融合思想和文艺评论中体现出他对黑人人性问题的高度重视,他在小说作品《无形人》和《六月庆典》中对黑人人性进行了探索与挖掘,并试图通过艺术书写引起更多人和整个社会对黑人人性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语言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不同定义,指出哲学的“语言”规定了课堂,心理学的“语言”解释了“学生听”,社会学的“语言”解释了“教师教”。认为这些定义可以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语言,理解讲授法.使我们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更好的认识和运用讲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