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单元共有七课:四至八课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四种器官——根、茎、叶、果实,第九课指导学生认识种子的传播方式,第二十二课指导学生认识植物怎样过冬,为了照顾季节,便于通过实际观察进行教学,这课未与其它几课编排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魔棒     
材料:雪糕棒,小塑粒。工具:细铁丝,电烙铁。制作:1.把细铁丝的一头插入煤炉烧红,在每根雪糕棒的两头各烫一小洞。2.两根雪糕棒的一头相叠,把小塑粒插入小洞,用电烙铁烫平,使两根雪糕棒相接。3.就这样两两相接,根数自定,即可制成封闭的,也可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自然》第十册《热辐射》一课中,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证明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的辐射热多,它是这样设计的:用两块里面分别是白色和黑色的弧形金属片立在圆形纸板的缺口处,中间立1根蜡烛,用凡士林将2根细棍儿分别粘在2块金属片的外面同样高度处,点燃蜡烛,观察现象。实验中,由于选择的金属片不合适,硬度太大、太厚,而且由于纸板太轻、太软,金属片的稳定性差,因此,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效果也不太理想。后来,我利用易拉罐改进了实验,方便易行,效果很好。改进方法如下:1.取一只易拉罐(铝制),用剪刀从距易拉罐上口1厘米处剪掉易拉罐的上部,…  相似文献   

4.
自然实验教学要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就要破除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 ,拟定程序和方法进行探究活动。1 课前组织开放性探索 获取感性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开放性探究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上《植物的种子》这课前 ,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各种种子标本 ,把一些种子泡软等探索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 ,增加学生对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不同点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中再指导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 ,观察种子发芽的过程 ,并进行观察记录。学生发现先长出来的“芽”生长成植物的根 ,而真正的芽在两片豆瓣 (子叶 )里面 ,这…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比较常见作物的种子在外形上的不同,指导学生认识这些种子,并能说出这些种子的名称。2.通过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指导学生认识种子在构造上都具有胚根和胚芽两个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细小构造的能力和把握物体共同性的能力。3.通过教师演示,让学生懂得把种子“种”在玻璃杯里的方法并能在课后各自观察、了解种子发芽的过程,体会一粒种子就是一株植物的雏型。教学重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找出其共同点。课前准备:1.前次课要求每个学生带一个无色透明的玻  相似文献   

6.
如何在《自然》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我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个课例(人教版《自然》10册15课):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个问题,除了用种子繁殖外,植物还能用其它的方法繁殖吗芽生:是用根、茎、叶来繁殖吗芽穴学生将老师提前一个多月布置的实验样品摆放在自己课桌两旁。雪师: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还有哪些繁殖方法呢芽生:我用大蒜、荸荠、姜、藕、土豆的茎繁殖出了它们各自的后代。师:哪位同学补充一下,除了地下茎能繁殖后代,还有哪些植物的地上茎也能繁殖后代芽生:今年春夏雨水多,桑树枝成捆地堆着,一节一节上都长出了…  相似文献   

7.
一、全册概况 (一)本册教材的知识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植物:在前两册认识了植物叶、花、种子的基础上,这一册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果实、根、茎的外部形态,并将六个器官综合起来,认识一株植物(指被子植物)几个组成部分。这样,低年级阶段关于植物各器官外部形态就全部讲完了。这部分包括第7、8、9、10四课。  相似文献   

8.
一、知识内容: 新编义务教材第三册自然关15课,从知识内容可分为7个方面(按大纲知识单元顺序): 1.植物部分包括:第5课、第6课、第7课和第8课。这部分在第一、二册认识植物叶、花和种子外部特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果实、根、茎的外部形态,认识一株完整的植物体(被子植物)。 2.动物部分包括:第1课和第2课。这部分内容要求指导学生认识两种常见昆虫的外部特征,以及吃食的情况等生活习性,进而为三年级建立昆虫概念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
生物实验技能的考核,历来采用书面考核的方法。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死,而且往往不能联系实际。为此,我们在初中植物课考试时,进行了一些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一、考核内容:1.种子萌发过程;2.根的结构;3.显微镜的使用。二、考核方法: 1.在考试前半个月,让每个学生任选一种植物的种子,做种子萌发实验,要求他们每天做好种子萌发的观察,并填写人手一  相似文献   

10.
“植物”这一单元主要讲授植物的果实、种子及根、茎的繁殖。教授该单元时,我并没按以往的办法去课课讲授,而是将三课合为一课,少讲授,让学生自己对照课本,通过观察实验,联系实际去探索果实的形成,种子的萌发,植物根、茎的繁殖,效果很好。 为使该单元教授成功,首先,我从班干部中选出了三名工作负责的学生,让他们分别担任“花小组”、“种子小组”及  相似文献   

11.
<正>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探究了植物的“身体”,知道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今天,我们来研究根的奥秘。(出示番茄身体结构图,复习导入、板书课题)【评析】学生对植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从复习入手导入新课,介绍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目标,让学生进入研究状态,激发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12.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农民伯伯都在忙碌什么呢?生:农民伯伯在忙着播撒种子。师:对,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种子,你们认识它们吗?(出示雪豆、胡豆、玉米、花生、稻谷种子。)生:认识。有雪豆种子、胡豆种子、玉米种子、花生种子、稻谷种子。师:如果把这些种子种进土里,会有什么结果出现呢?(播放种子发芽、生长的课件。)生:种子慢慢从土里钻出来,长成一株又高又大的植物。生:种子的一些部分生长成根,钻进土里,另一些部分生长成茎和叶,慢慢长出土外,最后生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师:通过这幅画面,你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吗?…  相似文献   

13.
一、导入新课 师:想一想,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哪些部分? 生: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茎。 生:我们已经认识了植物的根。 生:我们还认识了植物的叶、花、果实和种子。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几棵完整的植物。我们把一棵完整的植物称为植物的身体。(板书课题:8.植物的身体)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分析辣椒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1)观察。(教师端出一盆盆栽辣椒放讲桌上。)  相似文献   

14.
江南 《今日中学生》2005,(28):18-20
举目一看我们周围的植物:绿树、花草或禾苗,参差不齐却郁郁葱葱。它们的根总是向地下生长,而茎总是伸向上空。如果你在润湿的土层(或沙盘)上撒下玉米或小麦、黄豆的种子,这些种子横七竖八的,或正立或倒置、或侧卧、俯卧、仰卧,千姿百态。过几天生根发芽。仔细观察:它们的根都总向地下长,而  相似文献   

15.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植物的种子》一课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种子贴画活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在课上学习的关于种子的知识,收集并认识更多的种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本课重点:指导学生制作种子贴画。  相似文献   

16.
我是小学毕业班主任,既教语文,又教自然。我根据自然教材的内容特点,把自然和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两门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如我教了自然第二课《动物和环境》,第三课《植物和环境》,在作文课上,针对自然课上做的实验,出了《有趣的小实验》作文题。同学们反映有内容写,也写得较好,把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见解和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掌握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和温暖,植物需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才能发芽等知识。  相似文献   

17.
教《植物的果实》一课,我准备了各种果实,其中还有棉花桃和皂角,作为学生的探究材料。归纳果实的共同特征时学生甲说:“植物的果实虽大小、形状、颜色不一样,但构造都相同,都是由果皮、种子两部分组成的。”学生乙说:“这些果实都能吃。”大部分学生抢着说:“他们俩说的  相似文献   

18.
<正>"植物的生长变化"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这一单元是以凤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的。本单元从孕育生命的种子开始,到播种、种子长出根、子叶出土变成幼苗、植物长高,最后以植物开花结果、长出新的种子结束。本单元由《植物新生命的开始》《种植我们的植物》《我们先看到了根》《种子变成了幼苗》《茎越来越高》《开花了,结果了》《我们的大丰收》七课组成,通过对本单元的试教,笔者对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既能尊重自然规律,又能兼顾学生情感,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与学生认知  相似文献   

19.
将一把20瓦的外热式电烙铁平放于桌子上,把两根火柴头朝上搭放在烙铁的紫铜头上(火柴头要与烙铁头接触,烙铁头要洁净无锈),两个火柴头相距20毫米,如图1所示,给电烙铁通电,过2分钟时,靠近烙铁芯的那根火柴首先冒烟着火;再过30秒钟,远离烙铁芯那根火柴也燃烧起来,表明了热是从物体温度  相似文献   

20.
一、复习旧课 同学们,在第八课我们学习了植物根的知识,在第十课我们又学习了植物叶的知识。请大家回顾一下,根有什么作用?叶又有什么作用?(在黑板正中两侧分别画出根、叶) 一学生板书:吸收水分 制造养料 (点评:迁移引入开启了学生的记忆,已经掌握的知识将对于新的知识发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这节课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