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虞本作吴,其地域是斗宿对应之地。即当今江苏、安徽南部、湖南东南、江西至浙江上海一带。有虞氏的祖国在吴地,舜生于湘南之桥地.亦日姚墟。封于昊地.多次迁徙,后迁至负夏、妫汭、寿丘,即帝位于今天的长沙一带。北方虞迹应当是舜之后代和周章弟虞仲带去的。  相似文献   

2.
斟寻地望考     
先秦古籍中多处有关 “斟寻”的记载。斟寻在哪里? 史无确载, 后世多岐义。本文经详细考证认为, 斟寻即洛阳附近洛水经偃师县流近巩县的一段弯曲处, 即孙湾和小訾殿一带  相似文献   

3.
武落钟离山地望考证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史料记载,巴人先祖廪君出于武落钟离山。千百年来,民间也一直有相关的地名与之对应。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却发现难觅其踪。后来,虽然不断有人声称发现了武落钟离山,但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这里拟从史料记载的武落钟离山的地名沿革、方位、地貌特点等方面,对其地望做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崇祯二年,督师袁崇焕斩平辽将军毛文龙。这一事件发生于何地,今天所见的文献记载是有出入的。其中《袁督师斩毛文龙始末》、《幸存录》、《蓟辽督师袁崇焕题本》等几部由生于当时的史学家所著的文献对此问题的记载是可信的,主皮岛说的《崇祯长编》是失实的,袁崇焕斩毛文龙的地点应在双岛。  相似文献   

5.
从汉代以来,文献中对赖国地望的记载多有出入。关于赖国的地理位置,主要有四种说法:鹿邑县境,随州市西北,息县包信乡,商城县南。由于"赖"与"厉"在古代文献中通假,后来诸多典籍将"赖"与"厉"视为同一诸侯国。从而导致了异说纷呈,且不可调和。我们认为周代鹿邑之厉、随州之厉与息县之赖同时存在:河南鹿邑之厉为商代就已存在的诸侯国,在周代得以续存;随州之厉为炎帝后裔之国,可能在西周时期便亡于随国;息县之赖国为姬姓方国,前538年楚灭赖,迁其民于湖北宜城县,而另一部分赖人则南移至豫南的商城县南。  相似文献   

6.
汉、晋两朝(公元前206年——公元420年)长沙郡(国)下有“下隽”县,南北朝时代(公元420年——公元589年)还陆续保留着这一县名。隋唐以后再也见不到有下隽县了。由于“下隽”县名在有关史籍中牵涉周围若干地名、川泽的定位问题,正确揭示汉晋时代的的下隽县治与辖地范围,对于了解湘北、鄂南及湘西地区的历史政治地理沿革、自然环境(特别是水道、湖泽)的演变,以及深入研究古代湖南交通史、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7.
萯阳宫是秦汉时期著名的离宫之一,但只知其在户县,具体地望说法不一。通过走访和踏查,并结合地方志和碑石资料,初步认为应在今户县曹村堡、富村窑一带,北延及南丈八寺村。  相似文献   

8.
秦灭义渠及其地望考郭殿忱义渠,作为中华民族极古老的一支古代民族,由于年湮代远,其起源迄今尚无信而有征的史料可考.目前能见到的文献载记只有:西周初曾以四夷身份参加过成王朝会①。后于春秋之时日渐强盛,遂称王,筑城.战国初与秦时战时和.秦孝公所谓“往者厉、...  相似文献   

9.
“豳”地所在很长时间以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文章通过论证,证明传统说法即“豳”在今彬县、旬邑一带是具有历史依据的,并且就是历史上的“豳”地所在。  相似文献   

10.
宋之问是初唐统治集团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但在格律诗、短歌及骈文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就,确立了他在唐初文学史上的地位.本文还从籍贯、死所及作品争议方面进行了考订,澄清了疑说.  相似文献   

11.
秦末战争中项羽衔命北上救赵,曾“破釜沉舟”渡河决战。对项羽“破釜沉舟”处代有争议:其一说在自白马津渡黄河处;其二说在三户津渡漳水处;其三则认为应在今河北邯郸东北向的曲周旧城一带。因为这里在殷一周时期曾是著名的“巨桥”所在地,故略称为“巨桥”说。作者认为,从项羽的河北行进路线和当时的战态分布来看,“巨桥”说的地点最接近巨鹿古战场,且当地又有地质调查与新现文物残址的物证,因此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2.
由于对“汤始居亳”之“亳”的地望有不同的理解,引出了关于汤都何处的各种不同说法,本文依据大量的史料,对“汤始居亳”地望进行了深入地考证,驳斥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又从近年的考古发掘和古代曹县一带的交通与社会经济状况进一步考证了“汤始居亳”之“亳”乃今之山东曹县一带,肯定了王国维说法的正确。  相似文献   

13.
金初乌古迪烈统军司的治所,在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王国维先生的《金界壕考》发表至今,已经多达十种观点。作者在认真梳理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定金初乌古迪烈统军司的治所,当即今日嫩江县的伊拉哈古城,嫩江上游的左右两岸即金代乌古迪烈部的游牧地。文章围绕上述问题,利用历史文献,结合考古发现与实地勘察,对推定金初乌古迪烈统军司治所提出了七项理由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陶丘是馆陶县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因战国时期赵王于陶丘一侧建置驿馆,故称馆陶,然陶丘今地何在始终未得到解决。本文爬梳文献,辨陶丘地望上的四说之误,结合唐代碑石对陶丘的记载,考证得出陶丘,在北宋又称陶山,其地在今馆陶县浅口村西南。在今馆陶县武范庄村北有一座古城池,它是战国时期赵王所置的驿馆,也是唐元和年间至北宋元丰四年间的馆陶县治,北宋元丰年间为避黄河水患馆陶县治又搬迁至高囤村(今分为张高庄、古高庄、韩高庄、武高庄四个村庄)。这两处县治在馆陶县历史上失载。  相似文献   

15.
《明初移民山东的云南地望考》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山东胶东地区莱阳、牟平等县有相当数量的家谱记载其祖先明初从云南迁来。而民国《莱阳县志》和《牟平县志》的编纂者和今人风良先生却撰文否定其事。本文根据有关史料对此提出商榷,初步认为明初以来,滇人确以从军、充军或抗倭三种方式移入胶东  相似文献   

16.
《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字景卢,号野处,谥文敏)撰作的一部卷帙浩繁的志怪小说集。原书共四百二十卷。何异于嘉定壬申(1212)所作《容斋随笔总序》最先记载了《夷坚志》全书的卷帙情况:“仆又尝风陈日华,尽得《夷坚》十志与支志、三志及四志之二,共四(按:原讹作三)百二十卷。”征之书簿,则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11小说家类的著录最为完备:“《夷坚志》甲至癸二百卷,支甲至支癸一百卷,三甲至三癸一百卷,四甲四乙二十卷,大凡四百二十卷。”全书分集分卷颇为齐整,前志甲至癸每志二十卷,支志、三志甲至癸各十卷,四志只有甲乙两集,亦各十卷。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北周孝闵帝在位时期赵煲任职地<隋书>卷46<赵煲传>记载为:"闵帝爱禅,迁陕州刺史."实际上"为"陕(xia)州"之误,北周闵帝在位时期赵煲任职地点应该是在"陕州".  相似文献   

18.
华池寨位于今甘肃省华池县林镇乡东华池村一带,是北宋西北沿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它是利用市镇所改建的一座堡寨,并且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华池寨处于环庆路防线的最南端,甚至北宋西北防线的最南端,是环庆路整体防御体系甚至西北五路整体防御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堡寨,同时也起到了为前线转运物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七贤乡是为纪念竹林七贤而设置的,但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行政区划的不一,致使后人对七贤乡地望的认识不同,主要存在获嘉说、修武说和辉县说。其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山阳"的认识不同。通过辨析得出结论,七贤乡应在修武县。  相似文献   

20.
西周晚期,有一小封国名番。其约于春秋晚期沦为楚之附庸。番国的地望,旧说皆以为在鄱阳(今江西波阳)。近年来,随着考古材料的日趋丰富,又有不少同志提出番国地望在今河南固始之观点。笔者认为,番国地望鄱阳说实误,而固始说亦不确。番国的地望当在今安微临泉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