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娼妓形象在文人笔下经常出现,刘鹗的《老残游记》也不例外。随着老残游历的步伐,四种娼妓形象涌入眼前,其中对于翠环和逸云着墨最多。她们均是被迫为妓,遭遇了生存或爱情的巨大打击,最后都选择了出世来寻求解脱。这种不幸的遭遇和相似的结局体现了妓女群体的走投无路和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2.
<老残游记>描写的三个女性白妞、玙姑、逸云在叙述结构上有其共性和个性.刘鹗高超的叙事技巧使三个女性含有不同的象征意义,透露出刘鹗进步的女性观和其救国理想.  相似文献   

3.
小说《老残游记》中的玉贤、刚弼因为“不要钱”,而被称之为“清官”。但这些所谓的“清官”,自恃“不要钱”,就“何所不可”,使百姓“人人担着三分险”。“清官”们这样做的全部目的,是在于博得一个“能吏”的美名,以提高自己“加官晋爵”的速度。这样的官吏不是“清官”,而只是“不要钱”的酷吏。  相似文献   

4.
《老残游记》作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国内外广受好评,但深究其文本内涵,却不是"谴责"一词可以简单囊括的。以往学者往往就小说的政治性、意向隐喻以及叙述视角等方面进行研究,却对文本所呈现出的区域饮食文化特点及其所传达出的社会内涵等方面关注较少,而在这背后蕴含的,则是长期以来不同地域的人在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内涵和风俗多样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鲁迅对《老残游记》的解读存在误区。这是鲁迅的谴责小说概念及其构建方法和推衍运用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王世立 《华章》2007,(8):87
<老残游记>独特的叙述视角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限知视角的运用;第二、传统小说.全知式'叙述视角的因袭.这种特殊的叙述视角的形成和晚清小说家的创新精神和传统叙事模式的影响等因素相关.由于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小说呈现出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转变的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老残游记》中玙姑这一形象的原型,除了太谷学的女弟子李素心外,还有《江石芸传》中的江石芸。江石芸是古典奇女、才女的典范,而李素心是现代知性女子的典范。刘鹗把她们相融合,塑造出了玙玛姑这一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8.
《老残游记》中王与姑这一形象的原型,除了太谷学派的女弟子李素心外,还有《江石芸传》中的江石芸。江石芸是古典奇女、才女的典范,而李素心是现代知性女子的典范。刘鹗把她们相融合,塑造出了王与姑这一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理性和人性是希腊古典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古希腊人也以发现理性而闻名于世。但由 于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存在以及当时人们认知能力的局限,古希腊人实际上也与世界上其它 民族的上古居民一样,心里充满着神圣的宗教情感,宗教信仰仍是他们重要的精神支柱。因此, 古希腊人既是理性的人,也是信仰的人,即使在少数圣哲的思想中,也是人性与神性并存,理性 与信仰难分。  相似文献   

10.
《老残游记》对老残形象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从旅途见闻凸显老残的爱国思想;从具体的细节和细腻的心理刻画,表现老残的爱民情怀;正侧面描写映衬,体现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老残这一形象的创造所显示的文化意蕴和影响是: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民本思想的表达;近代历史的凝结。  相似文献   

11.
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然在成书形式上留有晚清小说的片段性特征,在叙事模式上采用"新小说"家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但仍有着高于同时期其他晚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具有在晚明时期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小品散文的风格。本文将主要以晚明小品的艺术特点作为参照标准,分析这部著作随性适意、真趣自然、抒情感怀、韵高奏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把该书放在晚清小说的环境之中,在对比中凸现其小品风格。  相似文献   

12.
晚清以降,中国形象成为一个重要话题。随着中国门户被打开,人们的现代意识慢慢产生,中国形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意义更为突出。而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中,晚清中国形象主要是在他者之镜下形成,充当镜子的则是西方和日本,当镜子变化时,其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3.
《老残游记》作为一个小说叙事文本,以游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对这种人生体验艺术化的表达形成了作品独特的叙事功能模式。试从情节模式、情态模式、情调模式等来分析作者的叙事表达方式,从而揭示出作者在西方小说影响下对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整合与革新。  相似文献   

14.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消极作用和一定程度上的积极作用,其消极作用表现为消磨人们的斗争意志,在社会发展中具有保守性的特征及宗教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行为;同时也应看到宗教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诸如原始宗教可以增强氏族部落的凝聚力;世界三大宗教在其产生初期反对传统意识形态,促进社会发展;宗教往往被下层人民作为反抗压迫、剥削的工具;宗教道德在世俗社会中规范人们的行为;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但总体而言,宗教的消极落后性占主导。  相似文献   

15.
经历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正统文化,统治着中国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的思想。它的特点是重群体轻个体,重服从轻自由,尤其在宋明以后理学的大力提倡使得“存天理,灭人欲”成为禁锢人的正常欲望的枷锁。在此种思想统治几千年下的中国人习惯于麻木地依附于权威体制,泯灭个性,压抑正常欲望.取消作为人的主体性、自由意志。  相似文献   

16.
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二重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道德是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于宗教教义、教规、仪式、制度等等之中,与宗教发展共生共存。宗教道德为宗教信众信仰和遵循,成为宗教信众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对人类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与功能作用。本文通过对宗教道德仪规及宗教道德思想的陈述,指出宗教道德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对信众和社会既具有积极性的社会功能,也存在消极性的社会功能,并由此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必须正确对待宗教道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确利用宗教道德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宗教对南疆中小学教育的渗透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以及南疆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如此,部分南疆少数民族青少年被传染宗教极端主义思想是影响新疆乃至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仔细考察南疆社会宗教环境以及分析其特点,并且深入研究这种社会宗教环境对于少数民族青少年的影响,就如何防止宗教对少数民族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保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青海藏区的稳定问题是我国安全稳定与共同繁荣问题的特殊性表现。当前,宗教问题已成为影响青海藏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宗教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依法规范宗教事务是维护青海藏区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实现青海藏区宗教管理法治化要求健全和完善宗教立法,提高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宗教界和信众中树立起全面而完整的法制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与其产生的特定地域民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民俗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往往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另一方面民俗进入文学作品以后,在作家的创造加工下往往起着主动构造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小说中的民俗描写不仅充实了小说的内容更加弘扬了地方的民俗特色,两者交相辉映使小说经得起岁月的磨砺,读者的品评。本文对《聊斋》与《老残游记》中的山东民俗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阐述了两者在小说中对山东民俗的描绘,并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两者在描述山东民俗时的异同点,从新的维度挖掘两部经典小说的动人魅力。  相似文献   

20.
<老残游记>中存在着一些今天看似不可思议的称谓方式,本文对这些特殊的称谓方式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并对其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