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丽军  喻婷 《海外英语》2012,(9):197-198
浮生六记市清代文学爱好者沈复的一部自传,主要描写了他与妻子芸尽情享受自然和艺术之美的恬淡而有情趣的生活。这个更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译文在英国杂志发表后备受推崇。原著以文言文成文,其中有不少涉及中华古典文化的内容,虽说这给原著增色不少,但是这给翻译却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涉及了许多了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丽 《考试周刊》2013,(86):16-16
本文以《江雪》的两个英译文本为例,从“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入手,研究中文诗歌的英语译文的不可译因素。发现译者的文化取向、语言素养,以及对语言“特质”和“表现”等的掌握,都会对译文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斯奈德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因为其传神地展示了原作品的内涵与风貌而备受推崇。本文从语言规范对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所做的要求出发,以《江雪》为例,进一步从语言视角分析了斯奈德译作在语言形式、语言结构和语言主体方面的特征。通过一一分析对照加强对斯奈德诗歌特点的深度剖析及了解,以及分辨出其存在特征。  相似文献   

4.
《柳州师专学报》2015,(5):52-55
长期以来,文学家和翻译家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着激烈的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四位译家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第18首的不同翻译,探究了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论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影视艺术与文学之间看似单向的滋养与借鉴过程,实则是相互的。本文通过对部分通俗文学作品的具体研究可知,通俗文学倚重画面的营造,注意声音的“在场”,并引用场景与台词进行修辞,使影视语言参与通俗文学修辞成为一大趋势。这一趋势对纯文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娄梦佳  宫丽 《现代语文》2015,(2):154-155
本文通过对唐诗《江雪》及其四个英译本逐字逐句的深入解读,比较分析了四个译本分别采用的翻译策略和其对原诗意境的传达程度。以该诗与译文解析为例,归纳得出在汉诗英译过程中对意境把握的三个层次,总结出诗歌译者的责任与诗歌翻译的规范。  相似文献   

7.
《二月里见罢到如今》是具有着强烈抒情的陕北民歌,创作至今广为流传,唱民歌的孩子无所不知,在高校之中也是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它的词含蓄而且婉转、并且有着明朗热烈的感觉,它的曲子旋律欢快活泼,而且有着柔和亲切的独特.本文特以故事解析、演唱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抒己浅见.  相似文献   

8.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由于译者对诗歌意境的把握的出入、汉英语言表达的差异以及文学意象文化内涵的不同,往往造成了翻译过程中意境美的损漏.译者只有深刻领悟和体味原文,谙熟原语与译语的语言及文化差异,采取直译为主兼顾意译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翻译技巧,方能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9.
教学是参与者以语言为中介实现多向度交流的动态行为过程.语言、互动与效果是教学的三个要素.结合在纲要课课堂教学中的亲身实践,笔者分别从情感互动、思想互动等两种为实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产生的课堂互动型式入手略谈了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论,它更多地关注读者的需求,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本,因此,诗歌翻译也呈现出多样性。文章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柳宗元《江雪》的两个不同英译本,并讨论不同译者是如何以读者的需求为关注,来体现译者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歌教学常常囿于讲解生词,联系作者分析诗歌思想含义,分析艺术手法的固定模式中。形成模式化教学千篇一律,必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布白艺术手法引入课堂教学,使课堂呈现出错落有致,虚实结合的填空式教学形态,能起到开启学生心智,完善其个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3.
新时期以来,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代表,在文学创作中进行了激进的语言实验,以个性化的感受、独特的话语风格创作了一批很具影响力的文本。虽然经历两次创作转型,但余华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话语方式始终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其最具代表性的2013年新作——长篇小说《第七天》,就体现了他语言造诣上的炉火纯青。本文以《第七天》为观察对象,从变异修辞学视角研究余华小说语言的变异特征,透视其语言特点及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4.
冯安华 《海外英语》2014,(17):134-136,159
该文从对等原则的视角,结合《江雪》翻译的实例,分析了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部分的解决方法。该文从Nida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方面对《江雪》的三篇译文进行剖析,以译文读者的眼光,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来理解译文。同时探讨了文化差异造成的诗歌翻译过程中各种障碍,提出了译文插图的重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泽中,由于中西文化阃的巨大差异及典故所固有特点,诗歌中的典故翻译一直都是翻译中的难点.本文拟从李商隐的<锦瑟>的不同译本,对中国古诗中典故翻译的不可译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正>《紫苜蓿》是南书堂2012年出版的一本诗集,全集收录近作120余首。通读全集,深感南书堂诗歌的语言明丽而不失深沉,质朴而不失雅致,奇巧而不失大气,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色。  相似文献   

17.
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弄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翻译实践至关重要.本文以英汉差异为基础,以<十七大报告>中英文本为依托,分析、归纳了政论文汉译英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武微 《华章》2013,(23)
认识论中所指的同一性和语义系统的“同构”原理,可视作可译性的理论依据。然而,布隆菲尔德的“意义”理论意味着对任何翻译活动在理论上的正当性或实践上的可行性的一种否定。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确实也存在着不可译因素。本文会以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来探讨翻译的可译限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建国60年来《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为语料,按历史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对比分析,发现各个阶段的特点,总结其变化趋势,探索促进语言演进的原因。从这种变化中可以体会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为新闻标题制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建国60年来《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为语料,按历史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对比分析,发现各个阶段的特点,总结其变化趋势,探索促进语言演进的原因.从这种变化中可以体会到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趋势,同时为新闻标题制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