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毓  黄蔓玲 《文教资料》2007,(30):36-38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诗歌语言加上记录诗歌的文字,有"音"、"形"、"义"三大要素。本文利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从"音"这一角度,来考察诗歌的美。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如:中国诗歌(汉诗)的拍节律是"二音(字)一拍";而日本诗歌是"四音(四假名)一拍";中日诗歌的音律拍子上的差异性;五音句日本诗歌内在的偶数性;日本诗歌中休音的多样性等。进而探讨中日两国诗歌在声律上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审美意识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歌审美内容,主要从一般诗歌、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四方面展开,结合具体诗歌内容探究其审美价值与影响,探究不同诗歌作者笔下的"魏晋南北朝",突出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效果与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陈与义虽然被称为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一,但其诗声律却别具特色。他的大部分律诗音节和谐,且拗体创作得很少。他虽然写作了大量分韵、次韵、叠韵诗,但却摈弃了押险韵的做法。他这样的“自出蹊径”正是对江西末流的反拨和求新求变的表现,也是他成为南北宋之交最杰出诗人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廖瑜 《现代语文》2007,(5):83-84
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也是盛唐文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现存诗歌218首,风格雄漳秀丽,声律与风骨兼备。其诗歌艺术已初具盛唐气象,是盛唐前期的一名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5.
声律学为清代诗学的专门之学,尤以探讨古诗声调学说为核心,涌现专书数十种。本文叙录作者寓目的清代诗歌声律学著作二十种,概述其作者生平、全书内容及版本流传情况,并略评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往论述声律说的成就,多集中在它对发展汉语学形式的贡献。至于声律所蕴含的情感意蕴,则常被忽视。但事实上,受当时音乐观念的启迪和影响,六朝批评家已经注意到从创作及欣赏等多个角度对声律与情感的关系进行阐发。而对比其时新兴的永明体和既往古体诗的创作实践,从中也可体会声律的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作品(本文专论中国古典诗歌)内部的基本构成当中,能否找到一种“共同因子”.将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一以贯之,既能彰显诗歌语言结构的艺术特质.又能透视诗人主观情性的生命精神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8.
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的自觉意识使这一时期的飞鸟意象出现了与先秦两汉不同的特点。战乱不断、国家分裂让这个时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诗人们借飞鸟意象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建安文坛的悲凉感慨,正史年间的沉重哀伤,东晋陶氏平淡宁静下隐藏着的深沉,南北朝寄于山水下的心意,以及鲍照之悲人生无常,庾信之悲身世坎坷。魏晋南北朝的飞鸟似乎也是不幸的,它们须承载着如此多的情感,在那个动荡的天空下沉重飞翔。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声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声律》全面探讨了六朝时期兴起的音韵学理论以及音韵研究在文学和文章创作上的应用,克服了当时人们对音韵的一些神秘模糊认识。在音韵学理论上,刘勰探讨了汉语声律的本质,明确了辨析语音的科学方法;将音韵研究应用在文学创作中,提出了声、韵、调合谐运用的原则,论述了声律理论在不同文体中的应用。《声律》篇展示了刘勰对汉语音韵学的独到的精辟见解,折射出当时语音研究的现状和成就。  相似文献   

10.
李子芯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6):91-92,134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混乱动荡使儒学逐渐失去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追求人格独立的玄学和崇尚精神超越的佛学先后兴起。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变化使魏晋南北朝美学从为外部社会制定法则而转向内部本质规律的研究和人的存在意义的追问。美学的这一转向构成了魏晋南北朝美学内向化的精神品格。在美学"内向性"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远离先秦两汉的功利教化向着多情、自然的方向发展,抒发情感与咏叹自然成了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审美趋向。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为唐朝诗歌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诗歌中剑意象大量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剑意象的第一个基本内涵就是与豪侠人格相联系,成为侠义精神的文学表征。剑意象的第二个基本内涵是抒发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才能不得施展、人生价值不能实现的失意、苦闷、彷徨和愤懑。剑意象的第三个基本内涵是礼赞高雅、真挚的君子友情和傲岸、高洁的人格。魏晋南北朝诗歌中剑意象的大量运用,既有着先秦两汉社会剑崇拜文化的基础,又和魏晋六朝时代风气与社会心理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李国辉 《台州学院学报》2010,32(1):53-55,65
美国著名汉学家高友工在《中国律诗美学》一文中提出了“镜像”效果说,这对于重新理解传统的近体诗声律,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西方批评式解释,因而对于美国当代的汉学研究产生了影响。但是高友工发现了一面镜子,却没有找出是谁放置了这面镜子,所以“镜像”论并没有揭示出声律的本质特性。中国的声律实际上体现了道的演化,它表现了律诗平仄的内在运动。  相似文献   

13.
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结合的活动,感性对审美直觉体验至关重要。本文从审美感性特征的角色,分析了魏晋南北诗歌的发展演变。审美的感性特征从玄言、山水到宫体诗,经历了削弱、滋长、张扬的过程,这对重新评价宫体诗的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古诗重在自然之音节,原无所谓声律。至南朝宋末而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名目,沈约著《四声谱》,四声应用于诗歌文学创作,古诗开始由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转型。五言之诗,字配四声声调,调声构律,组合计算之理,类九宫之算法。由是探研律调之秘,释解拗律之谜,制成声律九宫格谱图,古诗之格律一目了然:永明律诗,四声分用,二五异声,九宫之四正四维,句多入律;唐宋律诗,平仄二元,二四异声,律句在四正,拗句在四维,“特拗”别立中宫。教学唐诗,或从图谱索句,或按宫格填联,声律无不中规合矩。  相似文献   

15.
谢朓是南北朝诗坛的一位重要诗人,对谢诗的阐释起于南朝,沈约、萧子显的认同与钟嵘的批评主要集中于“调与金石谐”上,刘勰的论中不涉谢诗,颜子推则毁誉参半,以及当时士子们的闻风响应等,都是当时文学观念的综合反映。谢朓诗歌在南朝的接受状况,反映了中国诗歌由古诗向近体发展演进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中,"声律"是刘勰十分看重的一个概念。刘勰在不同篇目中,多次提到重视声律对于文章写作的重要意义。如《神思》篇有:"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讲作文时要依照声律安排文字;《情采》篇有:"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讲声律是"立文之道";《知音》篇有:"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讲读文章时也要注重声律的谐和等等。其中《声律》一篇是论述声律最重要的篇目。  相似文献   

17.
北朝时期河淮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亦是诗歌创作最兴盛的区域之一。现可知60余位文士在此创作百余首诗。该地区包括中原和齐鲁两个文化区,中原地区本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又是该时期大部分时段的政治文化中心所在,文士云集,故该地区是河淮地区最主要的诗歌创作地,占河淮地区诗歌的约九成。北朝中原诗以应诏、咏怀、联句等为多,还出现了北朝时对七言隔句押韵诗的初步尝试。齐鲁地区诗歌创作拓展至胶东半岛,首次出现对黄海、渤海交界处海域的描写。对于北朝河淮诗的考索分析,亦能为该时期诗歌史、文学地理等研究提供相关基础。  相似文献   

18.
曹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集五言诗之大成,诗中大量运用对偶,暗合声律,在诗歌形式方面为五绝和五律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本文试阐明曾植诗歌的形式特色,并对其由来进行分析,考察其诗歌形式特色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从形式上来看,常见的近体诗就是绝句和律诗。作为一名高中生,应该懂得近体诗的特点和要求,因为它是光彩夺目的古典诗词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歌,既是语言的艺术,更是声乐的艺术,诗人通过"吟"的方式创作诗歌,传达他们兴发感动的生命、情感。欣赏、学习诗歌也必须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再现诗歌的生命。吟诵须投入情感,注意节奏停顿,掌握必要的声律,依字行腔,因声使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