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河南人,还原1942年河南受灾饿死300万人的历史,刘震云萌生创作,但小说中被采访者呈现模糊或冷漠叙述,这又与河南多灾的背景及灾民身份有关,在此基础上刘震云用农民立场、民间视角、调侃口吻连缀文本。当小说进入影视,沉闷与血腥的画面让人们对"饥饿"有更深的视觉感受。在小说与电影两种视角观照下,更能理解河南人的性格。  相似文献   

2.
作家刘震云根据自己创作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上映后,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这部对生命与历史抱持着尊重与客观态度的影片让国人重新反思,对那段不曾经历的历史,对那些不应忘记的人,如今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影片围绕“人”的主题,从历史中延展的生命维度、人的栖居——故乡家园的概念、人的信仰三个方面对生命本体进行了描述。生命个体始终是值得被尊重的,假如他没有在存在的时候被尊重,至少也要在记忆中被留存。反思生命是回归到对艺术创作核心问题的探讨,对生命存在的相关思索是艺术创作永恒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二》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本。它以温故历史的方式,对被宏大叙事遮蔽的灾难及灾难记忆进行了呈现,对我们文化中盛行的虚伪的道德主义论调提出了质疑,对灾难事件中国家权力的缺席进行了批判。但这些以历史名义进行的思考,与其说是真正历史学的,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它通过种种复杂而隐蔽的话语机制,既巩固、强化了今日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展开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电影《一九四二》自上映以来,引起一阵"观影热"。该片不仅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该片的"热映"现象,从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受众三个方面分析该片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作为展示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的《一九四二》颠覆了以往灾难片的模式,突破了灾难电影美学的诸多窠臼,给国产灾难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作为展示重大历史事件题材的《一九四二》颠覆了以往灾难片的模式,突破了灾难电影美学的诸多窠臼,给国产灾难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影视字幕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工作,需要尽可能地把影片的原文信息呈现给观众,因此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本文以电影《一九四二》的字幕英译为例,举例介绍增译法、减译法和归化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杜崇 《文教资料》2014,(30):94-96
在《温故一九四二》中,刘震云将焦点聚焦于一九四二年的河南大饥荒。通过对这段已被大众遗忘的历史的再书写,作者极力批判了“王道”、“正史”对民众的压迫和遗忘。在作品中,这种批判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的:对灾难的再现和对政府消极救灾的披露。在灾难的再现上,作者通过对宏大叙事的解构,指出三百万人的死亡,并非“天灾”,更是“人祸”。  相似文献   

9.
王雯灏 《海外英语》2013,(7X):130-131
在电影事业蓬勃发展以及跨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电影字幕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然而,由于受到时空、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字幕翻译工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探究其翻译策略的重要性遂日渐凸显。该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下,通过对电影《一九四二》的个案分析,举例说明字幕翻译策略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影视字幕翻译经常会面临文化差异方面的问题,归化和异化是处理这些问题时常用的策略。本文对电影《一九四二》的字幕英译进行个案分析,介绍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具体运用;并提出在对外推介中国电影时,应该首先考虑使用异化译法,更多地向西方介绍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位美国记者和一名中国作家,彼此相隔近半个世纪,借助通过接力方式谱写的文字,令那场于1942年席卷中原大地的浩劫的真相得以流传后世。1989年,作家刘震云从好友钱钢那里头一次听说发生在老家的大饥荒,他回到故乡——河南延津县王楼乡老庄,试图通过探访亲历者,为那场浩劫留下一点记录。在家乡的麦秸垛旁,刘震云遇到了曾亲历饥荒的老者郭有运。老人嘴已漏风,刘震云还是尽力听懂了他在逃荒路上的遭遇:一家六口人,刚上路,他娘就病了,为了治病卖了小女儿,可娘还是死了;走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刘震云转型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中表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历史作为人的历史,是由政治当权者来“自上而下”的筛选从而讲述的,真实的声音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留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真相。刘震云通过他独特的讲述方式,来试图还原历史的真相,来寻找历史的另一种答案。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河南灾荒严重,给河南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灾荒严重发展的最主要的后果是造成人口的流移和死亡。水旱灾害及其引起的并发症,给当地的居民带来极大的危害,突如其来的水灾会在瞬间将人葬身于波涛之中,遥遥无期的旱灾带来的灾难更加可怕,它逐渐地吞噬着灾区的生灵。灾害所造成的恶劣环境使灾民无法生活,被迫远走他乡,造成了充满血泪的流民潮,有的流民加入到土匪行列,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4.
媒体对1942年发生在河南灾荒的披露,打破了蒋介石的全盘布局,他对三千万子民生命的漠视,最终失去了所有人民。1943年,在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看来,这是他人生中的转折之年,也是所有记忆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年。此前,他是蒋介石忠实的拥趸,称其为团结的象征,人民的偶像,他认为中国想成为一个民主国家……必须在极权统治下再坚持一段时期才能成熟地步人民主社会,并为此不遗余力地高调赞扬中国军队,呼吁美国对华援助;此后,他对蒋介石的评  相似文献   

15.
16.
晚清河南灾荒的影响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时期,河南作为一个灾荒频仍的区域,灾荒对之影响有三人口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7.
近代的河南是灾荒频发之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对影响河南较大的水旱灾害进行了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取得了包括资料在内的专著10余篇、论文20余篇的可喜成就,但是,由于以往研究多局限于水旱灾害,对与河南关系甚大的蝗灾、疫灾等关注较少,且论述多集中在灾荒状况、原因、影响等基本的描述层次,研究深度不够,因此,无论从研究对象、资料运用和开挖、深化研究等方面仍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初,河南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大灾荒,旱、蝗、泛、疫多种灾荒接连发生,历时两三年,遍及全省,造成200万—300万人死亡,是中国近代灾荒史上最严重的灾荒之一。此次灾荒范围广,具有并发性、连续性、积累性等。  相似文献   

19.
清光绪初年,华北的山东、直隶、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发生了近代史上罕见的灾荒。河南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光绪初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河南的人口死亡率上升、灾民外逃、身体和思想意识发生极大变化,同时也使封建国家经济更加拮据,对农业经济及农业的恢复造成很大的破坏,进而引起社会骚动影响到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20.
清光绪初年,华北的山东、直隶、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发生了近代史上罕见的灾荒。河南是其中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光绪初年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河南的人口死亡率上升、灾民外逃、身体和思想意识发生极大变化,同时也使封建国家经济更加拮据,对农业经济及农业的恢复造成很大的破坏,进而引起社会骚动影响到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