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武夷山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是闽族,这一民族以蛇为原始图腾崇拜对象.闽字,在古篆文中,为篆文闽=(蠢)=(门)(门,房屋)+(0)(蛇)即门里有蛇.在《说文解字》也中提到:闽,东南越,蛇种.种种证据表明早期福建武夷山区蛇类众多,当地人尊蛇为神的独特风俗.“闽”后来成为福建省的简称.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越族的融入,促进着闽族的发展,闽越逐渐融为一体,勤劳智慧的闽越人创造了盛极一时的闽越文化.  相似文献   

2.
“被”在古代是一种睡衣,称为寝衣,比一般衣服长,就寝时着之以卧,俗称小被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被,寝衣,长一身有半。”查手头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第4版第68次印刷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没有“被”字条:中华书局1979年10月第2版第11次印刷本《词诠》(杨树达著)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姜太公(约公元前1200-公元前1100年),姓姜名尚,字子牙。《史记》说他是“东海上人”。《吕氏春秋》说他是“东夷之士”。可见他是古代的山东人,家住海边。《博物记》说:“(西海)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尚存。”《齐乘》说:“太公,海曲县东吕乡人。”日照,即西汉的海曲县,东汉的西海县,古称东吕乡,可见姜太公原籍日照。今东港区秦楼街道冯家沟村,旧有太公祠、姜公台。棘津,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  相似文献   

4.
“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啸赋》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  相似文献   

5.
“床”和“榻”在古代都是指一种坐卧用具。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床,安身之坐者。”东汉刘熙的《释名释床帐》也说:“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就说明“床”在古代就是一种宜坐宜卧的用具。另外。《释名释床帐》对“榻”的解释是:“长狭而卑为榻。”  相似文献   

6.
闽越考     
《舆地广记》卷三十五《广南东路》:“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七闽是什么民族?据何光岳先生研究,“闽人当起源于岷山,与夏禹为同族。”古,闽与岷同音。《书·禹贤》:“岷嶓既艺。”夏禹出生于汶山石纽。汶山也就是岷山。古,闽、岷同音。夏禹入主中原时,闽人也东迁于山东七汶地方,与夷人同处,被称为七闽。夏亡时,闽人南逃入武夷山居住。福建遂称为闽。武夷山就是文山。武夷合  相似文献   

7.
曹颖 《初中生辅导》2014,(Z5):91-92
武夷山是福建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早期活动于这一地区的土著民族是闽族,这一民族以蛇为原始图腾崇拜对象。闽字,在古篆文中,为篆文闽=■=門(门,房屋)+■(蛇)即门里有蛇。在《说文解字》也中提到:闽,东南越,蛇种。种种证据表明早期福建武夷山区蛇类众多,当地人尊蛇为神的独特风俗。"闽"后来成为福建省的简称。2000多年前,越王勾践后裔来到福建境内,与当地居民组合成新的部族,称为闽越族。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一块独”最早见于《礼记》,它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对此,刘少奇同志曾解释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图腾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图腾,战败尤;统一中原后,为安抚归附的广大部落改用了“龙”的图腾,这实际上是“熊”的图腾和“蛇”的图腾的组合。而“蛇”是黄帝母族的图腾。黄帝母族为乔氏,“乔”即蛇,古又通桥。  相似文献   

10.
《说文&;#183;牛部》:“犁,耕也。从牛黎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盖其始人耕者谓之耕,牛耕者谓之犁。”牛耕始于何时,学术界至今尚未有统一认识。程树德《说文稽古篇&;#183;牛耕之始》:“按《齐民要术》引《说文》:‘耕,种也,人耕曰耕,牛耕曰犁,字从牛会意。’元&;#183;李治《敬斋古今黈》云:‘前汉赵过,始用牛耕。’郑樵《通志》亦谓牛耕起于赵过。  相似文献   

11.
一、绪论何谓伦理?《说文解字》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毛传》说:“伦,道。”(《诗·小雅·正月》)“理,分地理也。”(《诗·小雅·信南山》)《汉语大词典》说:“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文大辞典》说:“伦类理分也。人伦道德之原理。”由此看来,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中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什么?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现代的鲁迅认为:“教育是要立人。”曾任北大校长的教育家蔡元培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相似文献   

13.
“世人为何说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北京韩三洲先生引明张岱《快园道古》中“南火北水”之说作为解答。其实此事历来有不同说法,辞源、辞海也都没有采用此说。清代《巢林笔谈》的作者龚炜对此另有一解,他指出“南火北水”的说法“然亦太穿凿。”他认为买东西一语,“愚以此语定起东汉,其时都市之盛,侈陈东西两京,俗语买东、买西,言卖买者,非东即西,沿习日久,  相似文献   

14.
《水浒传》成书于洪武初,王道生《施耐庵墓志》载施耐庵的生卒年为1296—1370,《京本忠义传》残页中“军人每”中的“每”字,是元代常用字。《施耐庵墓志》说:“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罗贯中来福建,是谋求出版《水浒传》。福建刻《水浒传》时间早、数量大,是罗贯中来闽活动的结果。为了消除时人误会,罗贯中强调:“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得力于弟子罗贯中者为尤多”,表现出他的坦荡与实诚。《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正处于“变夷为夏”的阶段。它是“愤书”。愤,就必须有作为。《红楼梦》成书于康熙年间,处于“变夏为夷”的阶段,作者之隐痛可知。它是“哭泣”之书,导致了不作为。《水浒传》艺术风格体现为阳刚之美,《红楼梦》艺术风格体现为阴柔之美。中国文化的元气,尤在最具生命力的阳刚、激情与“天行健”的始源精神,“水浒气”的存在,是中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纪实性的传记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则是“幻设为文”、“以寓言为本”的传记散文名篇。两篇文章虽一实一虚,但都寄寓了作者的政治思想:为政和居官是否有“生人之意”、政治主张:改革弊政。但再渎《捕蛇者说》和《郭橐驼传》,却发现两篇文章还有诸多相同处: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为一代宗,亦堪称一代经学巨擘,其于《诗经》学术尤有创获,所作《计本义》16卷,立足本,质诸人情,辨析毛郑,阐发诗旨,具有实事求是在科学创新精神,其见解多屏弃迂阔,通达公允,合乎情理,令人发蒙振聩,疑窦冰释,又有“二论”、“三问”、“九解”等,提出不少新范畴、新命题,从而丰富了诗经学学科理论,为后人研习《诗经》指明了目标和途径。其批评实践在宋代影响深远,被称为“新义日增,旧说几废”,遂开宋学疑古创新之风。  相似文献   

18.
泽涸,蛇将徙。有小蛇谓大蛇日:“子行而我随之,人以为蛇之行者耳,必有杀子。不如相衔负我以行,人以我为神君也。”乃相衔负以越公道。人皆避之,曰:“神君也。”  相似文献   

19.
背景介绍 《一千零一夜》在西方被称为《阿拉伯之夜》,在中国却有一个独特的名字:《天方夜谭》。因为明朝以后称阿拉伯国家为“天方国”.阿拉伯人喜欢在夜间举行晚会,书中的故事又都是在晚间讲述的,所以就翻译成这个书名。“夜谭”就是“夜谈”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