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伯元的小说《文明小史》鲜明地刻画了当时的世人对西方文明的扭曲理解和对上海租界的虚幻想象,反映出人们在异质文化的接受中存在的情感与认识偏差,从而体现了作者于复杂的租界体验中对文明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2.
我与世博     
2010年世博会的脚步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世博会的钟声即将敲响,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是否应该带个好头呢?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上海已经成了一个文明之城、魅力之城,一系列文明的举动已经在我们上海悄悄流行。  相似文献   

3.
杨大兴 《中学教育》2003,(4):34-35,33
一、主题活动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2 0 0 2年 12月 3日的浦江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我校师生沉浸在上海申博成功欢庆之中。中国人扬眉吐气 ,无不为之欢欣鼓舞。“中国如有一份幸运 ,世界将添一片异彩”。当初的申博口号回响在耳 ,如今梦想成真 ,世界选择了中国 ,聚焦了上海。世博会为上海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成为 2 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挚”。兴奋之余 ,留给我们的将是进一步思考 :上海在申博时的庄严承诺“世界将添一片异彩” ,经过未来七年多的努力 ,上海如何使世界更精彩 ?上海世博会成为历史上最成功、最精彩、最难忘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傅禄建 《上海教育》2010,(18):58-58
特殊教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上海教育现代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张淑云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26-28,47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经历,更是上海这座女性的城市的故事及生活在上海这繁华都市中所有王琦瑶们的人生悲剧.这部小说蕴含丰富,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含.运用四层面分析法、格雷马斯"符号矩形"理论和精神分析批评能够对小说做出三种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中的"上海书写",寄寓了晚清以来对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理念,构筑了现代文学追求宏大性的国家叙事的意义空间,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国家元叙事.同时,这一时期的上海,已完成了从开埠之初的小渔村、渔港,向现代大都会的转变,都市文化得到蓬勃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汇,消费文化的盛行和都市市民气息的混合、杂糅,又成为现代文学中"上海书写"的一大特点.无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书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基调和时代意识有着内在的关联.它牵动着现代中国敏感的神经,对应着现代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百合 《老年教育》2011,(11):27-27
9月27日14时许,上海地铁10号线发生列车追尾事故。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文明"意味着面向未来的运动、变化和进步;"文化"则意味着面向过去的落后、保守与封闭。1920年代以后,"文化"被赋予道德与价值层面的涵义;"文明"则蜕变为贪婪与物质享受与欲望的象征。近代上海在渐进引入西方物质文明的过程中,被自然地赋予了"文明"的城市想象;同时期的北京则因努力摆脱被视作传统与守旧形象的烙印,迈向"文明"的时代坐标而不得不隐匿在上海的阴影之下。1928年后,国民政府赋予北平以"文化"的都市想象,并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同,上海"文明"因此让位于北平"文化"。北京与上海通过将对方视作"他者"的互构,形成各自的都市想象。  相似文献   

9.
我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我也喜爱我的第二故乡——中国上海!"上海是一个文明大都市。"在韩国读书的时候,我就听过这句话,但我还是觉得韩国是最美好的地方。两年前,我跟随妈妈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城市——上海。以前,我在韩国的时候,常常听到父母提起让我到上海学习中文的事情。因此,我对上海有着许多美好幻想,我一直很想到上海去,看看上海是什么样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1905年哄闹公堂案发生后,上海社会各阶层、各团体连日集会抗议,形成了大规模的抗议风潮.风潮固因公堂案而起,但其背后实隐含着中外双方对于租界内警政和司法权力的争夺.在抗御外侮、卫护国权的过程,上海绅商一直主张以和平、文明的手段和体现华人尊严的方式,合力与争,并提出了在公共租界工部局增设华董的要求.这不仅是对此前历次民族主义风潮中"文明排外"的抗争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承袭,实际上也提示了"文明排外"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1.
许晨 《文教资料》2011,(30):17-18
王安忆的小说《天香》以晚明时期上海申姓大家族从兴旺奢华,到繁华将尽的命运为背景,通过申家后宅女眷之手“天香园绣”的流变.钩沉出当时沪上“饮食男女”的生活.折射出上海的独特的城市性格.延展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史。  相似文献   

12.
奥运之后看世博,世博会带给上海的不仅是一次盛会,还将是一次从里到外的巨变。这种巨变不只包括市容市貌的日新月异,同样包括精神层面的不断提高。我们相信,通过举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上海人的精神面貌和上海城市文明都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如今,随着上海世博会举办日期的临近,随着《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的推出,关于上海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的大讨论正在全市热烈展开。本期热点话题,我们就将围绕这一主题,来说说阿拉上海人。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时空、感受、人物三方面论及穆时英都市小说的“碎片”特征,并阐释这一特征与当时上海都市文明的关系,以此揭示穆时英都市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以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海市民的道德素质现状、存在问题、改进的对策作了全面的分析和阐述。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市民对道德行为的选择不仅受理性认识的支配,同时也受诸如情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因此,提高市民道德素质,要注意将理性与非理性机制、自觉与自愿统一起来,不仅解除认识困惑,而且理顺情绪,使知行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上海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达到与上海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相适应的发展水平,关注城市中的弱势人群的教育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指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最重要的还是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尚师 《上海教育》2002,(2):61-63
“茂如亭”和“教师手册”在美丽、整洁的上海师大校园草坪边,有一座造型优美的“茂如亭”,这是为了纪念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而建造的。廖世承,字茂如。1956年起,他先后任上海师大的前身——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师范学院院长,1970年逝世。廖世承先生毕  相似文献   

17.
海宝的召唤     
5月1日,上海成为世界的舞台,无数个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的游客汇集在世界的东方——黄浦江畔。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不远万里前来感受华夏文明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8.
京奥开幕式、上海世博会的成功,说明创意业要求合适的文化定位,并需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及其传统中寻找创意、创作的精神火花。海派电影的历史发展说明城市化进程是上海电影的创意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由江苏省世界史学会主办、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系承办的江苏省世界史学会第11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11月5—8日在常熟举行。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大、扬州大学、徐州师大、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淮阴师院、盐城师院、苏州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以及《江海学刊》杂志社、上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等省内高校和省内外学术团体的28名代表与会。会议由江苏省世界史学会常务理事常熟理工学院人文系李铁匠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20.
拒俄运动期间,上海的绅商士民以“文明排外”相号召,通过集会演说、组织社团、发行报刊等方式,引导舆论,聚集力量,造成声势,形成了有效的社会动员。由此,在民间社会的对外交涉和斗争中,确立并凸显了一种新的斗争方式和政治取向,提示了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可能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