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昨日黄花也芳香”;“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在前线已是昨日黄花了……”;“……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等等。以上几例摘自几家省、市及中央级报刊,其中的“昨日黄花”都用错了,应该用“明日黄花”才正确。  相似文献   

2.
通过当今的各种传媒(包括某些高品位的学术期刊在内),我们可以经常读到或听到以“昨日黄花”形容已经过时的事物的文章,作者和编者似乎感到,“昨日黄花”就是指已凋谢的花,因此用它形容过时之物自是理所当然的了。这种不负责任的玄想与其说只是对某个成语的曲解,倒不如说是一种浮躁心态的反映。而媒介堂而皇之地以讹传讹,谬种流传,危害不浅。 “昨日黄花”其实是对“明日黄花”的错用。虽差之—字,却谬之千里。“明日黄花”一语典出苏东坡《九日次韵王巩》诗,文云:“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在另一首《南乡子·重九…  相似文献   

3.
凌大同志的“明日黄花”与卢惠民同志的“昨日黄花”之辩,当然,我是赞同前者的观点的。同时,由此使我产生了一些联想,想到了书报杂志上奇离古怪的词语。有人在报道中把改革者或做了突出贡献的人称之为“强人”,然而所有辞书对“强人”的解释均为“强盗”,多见于早期白话,如《水浒》第六回:“俺猜这个撮鸟是个剪径的强人,正在此间等买卖。”以贬代褒,大谬。有人称击剑运动员退出剑坛为“挂剑”。其实“挂剑”是一个对亡友守信义的典故。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邑延陵),出使晋国,路经徐国。徐君对季札所佩长剑十分欣赏,季札很理解徐君心情,打算完成使命,返回相赠。谁知季札返回时,徐君因抗楚牺牲。季札备了酒食,去徐君坟头献剑。徐人感动,赋诗谱曲,传唱开了《季子歌》: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媒体上时常发现一个貌似成语的“四字格”——“昨日黄花”.例如: 1.全国1 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专业被亮“红牌”,这些曾经一度风光的本科专业,在不经意间已成昨日黄花.(《永州日报》,2014年10月17日) 2.这样的培训班只能成为官员腐败的载体,注定将在作风建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被新陈代谢、沦为昨日黄花.(《解放日报》,2014年7月2日)  相似文献   

5.
《新闻知识》第五期刊登凌大同志短文说:“昨日黄花”应为“明日黄花”,理由是“明日黄花”语出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以及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花木类:“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因此,作者认为:把“明日黄花”写成“昨日黄花”是更改为了典故,甚至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6.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说,有人把记者分为几种类型,诸如新闻型、学者型、作家型等等。不过我想,当记者的有一个“型”应是统一的,那就是“文字型”。这就带来一个起码的要求:既然要写字,就得准确地用词达意。按这个起码的要求读记者的报道文章,常感不尽如人意。比如“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徐根宝组建中国奥林匹克队之初,就制定了三个‘坚持’的指导思想,然而,吉隆坡的六强赛上,国奥队的表现,却差强  相似文献   

7.
自进入新闻这一行,总喜欢找来各种报纸研读一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掌握四面八方的信息;一方面也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借鉴之意。不过,读来读去,我发现时下有些报纸上的稿子似乎越来越令人难以卒读了。缺乏文采自不必说,文中还不时出现种种“硬伤”。譬如“明日黄花”这个词吧,《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有不少报纸的记者竟把它写成了“昨日黄花”。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通”。再如,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写出了“×××更像…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6,(3)
“昨日黄花”奈尔何文/张书省《陕西日报)1996年4月4日《社会大视角》版用一号字刊出大标题《月票成了昨日黄花》。在此之前,有家刊物还就“昨日黄花”论辩了半年之久,有意思的是,“昨日黄花”得胜回营,凯旋而归。在全国各地的许多报刊上,“昨日黄花”也冠冕...  相似文献   

9.
“昨日黄花也芳香”;“人们把过去的新闻戏称为‘昨日黄花’”;“……在前线已是昨日黄花了……”;“……也还只能算是昨日黄花……”;“……这毕竟已日渐成为昨日黄花……”;“……传到我们手中时,早已是‘昨日黄花’……”;等等。以上6例分别摘自6家市、省及中央级报刊,其中的“昨日黄花”都用错了,应该用“明日黄花”才对。可是,时下“昨日黄花”之说屡见不鲜,仅从以上列举数例足见一斑。何为“明日黄花”?这是句成语。黄花即菊花。原指农历重阳过后逐  相似文献   

10.
“昨日黄花”何系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见不少报刊将成语“明日黄花”错写为“昨日黄花”。 在1999年5月14日《燕赵都市报》第十五版《走出消费的三大误区——家庭影院、数字电视和双频移动电话》一文中,最末一段有“而一旦各地均开通1800兆网。则这款机型早已是昨日黄花”句。读后不禁愕然。 “昨日黄花”若何?应是“明日黄花”之误。 “明日黄花”成语,出自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诗和词。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一诗中有“相  相似文献   

11.
新鲜是新闻的生命,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新闻由头多种多样,而笔者则认为,"记者昨日获悉"不是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12.
翻开每日的报纸,我们很容易发现诸如“记者昨日获悉”、“记者昨日从某某处了解到”、“记者昨日看到”等等,看似时效性很强、实则并无新意的新闻.因为这些“昨日”大多都是记者硬贴上去的.新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新鲜,而写新闻要有新闻由头则是最起码的原则,因为没有新闻由头的“本报讯”与其说它是新闻,倒不如说它是理论文章或工作报告更确切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记者常常会错过采访新闻的最佳时机,以就是发稿的新闻由头已成了明日黄花,而这些新闻现在看起来仍有一定的价值.怎么办?这就需要记者再回到事件中去,了解它的新变化、新发展、新动态,找到新的新闻由头.这时才能开始撰写“本报讯”.但有的记者却不愿意这样做.为了省事,也为了提高所谓的新闻时效性,他们往往把自己的采访时间(昨日),当作新闻发生的时间.殊不知新闻发生的时间与他们何时去采访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记者的主观采访行为发生之前,新闻  相似文献   

13.
康艳  张虹  侯汉清 《图书情报工作》2007,51(10):139-14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搜索引擎的兴起,传统情报检索语言在网络环境下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用网络信息检索的大量实践回答检索语言能否适应网络信息组织这个问题。首先列举分类语言和主题语言在国内外网络应用的大量实例,然后以其自身的优势来说明检索语言存在的必要性,并分析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明日黄花”是比较容易错用的成语。如1998年12月11日《洛阳日报》《寻找洛阳“废片”》一文和11月27日《良友周报》陈顺亭荐自《现代女报》许人伟的文章《鼾声》都出现了将“明日黄花”误作“昨日黄花”的情况。“明日黄花”语出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意为重阳节一过,菊花即将枯萎,便没有什么可以玩赏的了。后多用于比喻过时的事物。究其容易错用的原因,主要是时间概念和特定事物的关系,造成了人们的错觉。  相似文献   

15.
据《江淮晨报》报道,2月26日,亳州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开幕,身为市人大代表的蒙城县挂职副县长牛群出席会议。会议期间,牛群还自觉地参与会议组织的讨论和学习等活动。2月27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蒙城县挂职副县长牛群在自己下榻的房间里认真学习亳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人大代表参政不但是光荣的政治权利和严肃的政治责任,而且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高度理性化的政治行为。《宪法》第三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2000年12月30日第七版,在题为《百年回首》组诗第二首《党旗》中,有一句为“旌旗红透,旗上有镰斧交叉图案”。其中的“斧”是指斧头。其实“斧”之说谬矣,应为“锤”(即锤头)才正确。因为中共中央办公厅1996年9月21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党徽制作和使用的若干规定》第三条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新华社于当年11月13日发了通稿,第二天(14日)全国各大报纸均全文刊载此“规定”。由此可见,正确的说法应为“锤”(头),而非“斧”(头)。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时下想当然…  相似文献   

17.
大凡火车站、汽车站的候车厅里,一般都设有“问讯处”。但是,你注意了没有,“问讯处”大都成了“问询处”。《现代汉语词典》1522页“问”字下列有词条“问讯”而无词条“问询”。问讯的义项有三个:(1)询问。如问讯处。(2)问候。(3)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说打问语。  相似文献   

18.
《光明日报》(2012年6月22日第4版)以《龙年端午话龙舟》为题,报道了东莞中堂镇的龙舟文化。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珠三角河网密布,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舟船息息相关,固然这里龙舟群众基础深厚、制造技艺高超也就不难理解了。"这有点难以理解。"固然"之前是陈述中堂镇龙舟  相似文献   

19.
常常在一些报道中看到“照章纳税”一词,其实,从法学角度看,“照章(或遵章)纳税”的提法不符合法律要求,不够妥当。 纳税在我国已是一种法律行为。《宪法》第五十六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显  相似文献   

20.
许多新闻工作者由于受新闻是“易碎品”观点的影响,往往把已经报道的新闻看成“明日黄花”,作为过眼云烟忘却了.其实,有许多名篇是从“旧闻”中进一步发掘出来的。有的记者甚至因此而名扬天下。国内外有经验的记者对“从新闻中发掘新闻”都十分重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研究院教授、普利策奖金管理人之一——约翰·何汉自在他的《新闻学原理与实践指南》中说“出色的记者知道他必需把接触到的各类新闻题材都掌握住。尽管这些报道题材有些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