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培养的四种基本能力,在教学中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但语文教学长期存在着重读写、轻听说,特别是轻“听知”能力的现象,造成学生不善“听”,“听不出名堂”。而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超过了说、读、写。这一点,引起了语文界的重视,制订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听知能力训练的计划和目标。为了落实这个目标,我们本着“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的思想,结合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记’而‘听’、为‘说’而‘听’、为‘读,而‘听,、为‘述’而‘听’、为‘问’而‘听’”的课堂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教学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探索的话题,如何打造语文高效课堂也成为了现代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通过"摸‘脉’把文、删‘繁’就‘简’",来对语文高效课堂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3.
<正>当语文界有70多种"ⅩⅩ语文"的旗帜在高高飘扬时,特级教师李仁甫却另辟蹊径,从课堂的角度来研究语文教学,提出"生成课堂"新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对"课堂"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他援引这一解释对"课堂"作了新的界定:"‘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是指特定的时间,‘教室’是指特定的空间。简单地说,前者强调‘现在’,后者强调‘场所’。而‘现在’与‘场所’"合起来表述,便是‘现场’。而作为课堂,自然是有教学任务的现场,所以对课堂最完整却又最简洁的表述,叫  相似文献   

4.
韦秀红 《广西教育》2013,(40):64-64
发学生手册那天,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成绩你们都看到了,有什么话想说?"美杏第一个站起来":我感觉自己进步很大。"向荣则唱反调似地说:"我感觉自己没有多大进步。"此时,我班的"刘大侠"迫不及待地站起来,笑嘻嘻地说:"我‘生’了一对‘双胞胎’。""什么双胞胎?"他的话让我莫名其妙。"我语文考得91分,数学也考得91分,那不是‘双胞胎’吗?"他眉飞色舞,嘴角都快拉到耳根了。"竟然比上学期进步了20分,真是太棒了,不愧是‘刘大侠’!"我由衷地夸赞,教室里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5.
<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可是,从事了多年高年级语文教学,我发现课堂成了老师和个别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观摩者",肯举手发言的人寥寥无几。细细思考其中原因,发现:有的是因为学生年龄大了,思想逐渐成熟了,变得有主见了;有的是因为学生胆小害羞,怕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由此看来,语文实际上已经包容了"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也就是说,文字、文章、文学、文化都是语文的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外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董旭午老师是一位语文教育战线上富有特点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他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生活化"专题实践研究,首创了"‘一化六教’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基本范式"和"‘立体四层’生活化语文教学体系",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生活化语文教育观"和独特的生活化语文教学风格。近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洪先生的"五说"语文教育观,笔者又发现,他的生活化语文教学实践和理念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洪先生"五说"语文教育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坚持":  相似文献   

8.
<正>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更好地为自己和社会服务。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而这其中听与说的能力更重要。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活听""活说"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1.语文学习中的"活听"。大量事实表明:一个不善于听别人说话的  相似文献   

9.
《高中生》2007,(22)
语文老师在培学生讲"把"和"被"的区别。突然一位学生问道:"老师,‘把’和‘被’能连用吗?"老师答:"当然不能!"学生很困惑地说:"可我妈妈就常把这两个字连用,每天早上她都对我说:‘把被子叠起来!’"  相似文献   

10.
洪合民 《山东教育》2012,(Z5):37-38
文言文教学改革多年来都是课改的难点,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就曾在他的《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里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依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说"荒凉"是因为在  相似文献   

11.
1919年以前,叶圣陶把语文教学的目标拟定为"能读、能识、能讲、能写"。新文化运动勃兴之后,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中偏重"文艺品"。20世纪30年代,叶圣陶对语文有了更科学的定位,将"普通文字"与"文学"截然划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将"写"定位在写"普通文字"和"应用文"。1949年叶圣陶在主持拟定《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时,首先提出"语文"这一名称,他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大师周一贯先生提出"语文教师‘懒’亦有道"。我们应当学会用"懒"来教语文,把自己从繁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双赢"呢?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  相似文献   

13.
不管是应试教育也好 ,还是素质教育也好 ,课堂教学始终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讲好课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善”讲不善“听” ,是课堂教学的一大弊病 ,尤其是语文教师 ,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己任 ,自己的听辨能力过不了“学生关” ,又怎么能训练好学生的听话能力呢 ?教育心理工作者调查认为 :在日常生活中 ,听占 4 5 % ,说占 30 % ,读占16 % ,写占 9%。所以 ,我以为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必须做到善讲与善听兼顾才行。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与‘本’ ,不可偏指…  相似文献   

14.
"堂堂清"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堂堂清",是语文教师一直探索的课题。本文对"‘堂堂清’常用模式;‘堂堂清’敏感点的掌控"两大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正>古人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其中就表明了个体应该重视知识学习的方法获取,而非轻松地接受"拿来主义"。那么,这个学习方法的获取也就是"授之以渔",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呢?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徐根荣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师的‘教’,而是缺少学生的‘学’。"谁能改变教学的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谁就能取得有效教学的主动权。从"被学"到"让学"的转变就是在实现"授之以渔"。一、"被学"与"让学"以往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主导的  相似文献   

16.
语文培养的是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孩子们不缺乏能力,不缺乏学习的热情,只是我们的方向不是他们所愿意投入的方向。如何改变?我开展了"‘我行我秀’兴趣演讲大比拼"活动,试图作些努力。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在1964年12月1日的一封通信中说 :“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亦见此学科 ,‘听’、‘说’、‘读’、‘写’宜并重 ,诵习课文 ,练习作文 ,以为读写之事 ,而苟忽于听说 ,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从叶老的话里不难领会这样的道理 :“读”“写”不能““脱钩” ,不可“苟忽于‘听说’” ,“听”、“说”、“读”的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份内之事。我在教学中 ,坚持“听”、“说”、“读”同“写”并重 ,注意克服单一练写的倾向。首先是“听”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  相似文献   

18.
《家教世界》2009,(2):6-7
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与盛温如是好朋友。有一天,朱熹到外面去散步,半途中正好碰上了好友盛温如。朱熹便搭讪道:"温如兄,你提着竹篮急急忙忙地干什么去呀?""我去买东西。"朱熹一听便乐了,答着说:"你怎么买‘东西’不买‘南北’呀?"盛温如笑笑说:"你这大学问家可就孤陋寡闻了吧?难道你不知道中国的阴阳五行?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东边属木,西边属金,南边属火,北边属水,中间为土。我拿着竹篮自然不能买‘南’‘北’,只能买‘东’‘西’啊。"朱熹听后,心里十分佩服,对他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朱熹接着又问道:"你买这么多的‘东’‘西’干嘛用啊?"盛温如答道:"今天岳父大人过八十大寿,要好好庆祝一番!""老岳父今年多大岁数了?""八十一个春夏秋冬。"朱熹想起刚才"东南西北"的事来,戏谑地说:"应为八十一个春秋。"他刚一说完,两个人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盛温如,用"东""西"两个方位来指要去买的物品;朱熹则用"春""秋"两个季节,代指年岁,两人都运用了借代手法。  相似文献   

19.
徐静 《辅导员》2011,(32):21-22
《金蝉脱壳》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极其生动地介绍了金蝉脱壳的过程,展示了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课前备课时发现文中"壳"字出现了数次,如:金蝉脱壳、透明发亮的壳、蝉虫脱的壳、脱壳、蝉尾出壳、未出壳、出壳、蝉壳,而教学参考书上说"课文中除‘金蝉脱壳’中的‘壳’读qiao,其余的几个‘壳’都读ke"。这  相似文献   

20.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许多老师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说来,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在听、说、读、写、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涵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润泽学生的情感;现以《孔子游春》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