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以"孝弟"为"仁"之根本的孔子仁学,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伦道德的践履出发,把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日常人伦和日常的行为上升到一种道德境界之中,这种道德境界是我们日常行为的践履也是日常生活境界的升华,这种美与善相联的境界也是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孔子"仁学"思想表达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天台圆教是牟宗三处理圆善问题的关键策略,而无明与法性之间同体依即的存有论圆具则是天台圆教的深层逻辑。通过存有论圆具的视角,德福之间“诡谲的即”和“无系统相的无诤”都蕴涵于三千世间法的一体平铺中,圆教在此开权而成,圆善问题迎刃而解。在理论层面上,牟宗三“圆教成则圆善明”的圆善论建构是有效的,具有很高价值,不应受到“落入抽象思辨”“陷入概念滑转”“重回精神幸福”等指责。唯圆圣才能达至圆善,人能否、如何成为圆圣涉及到人的有限性这一现实问题。牟宗三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却欲以顿渐互通的方式使人跨越到无限。顿渐互通的想法存在问题,圆善论实际上只能作为理想指引、奉为信仰践行。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高艺术成就的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格调高妙,旨趣玄远,为后代山水田园诗开创了新的审美境界。本文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境界及其构成要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自然之乐”是陈白沙心学境界论的体现。它是儒家道德境界论和道家审美境界论的综合和发展,同时实现了儒、道境界论的统一,具有超世俗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之魂,它彰显了华夏民族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和对人生的态度。“天人合一”对儒、道、禅影响深远,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始终。审美境界其实就是“天人合一”哲学精髓的渗透,离开“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无法解释华夏民族最高的境界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山水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在此境界中,审美主体与对象融合无间,忘物忘我,魂天归一;李白、张孝祥、柳宗元、徐霞客对此有精湛的描述。山水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总体上构成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在对象中发现情感、发现生命以及精神的专一,心境的澄明,是进入此境界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有关“吾与点也”的叙述,涉及到如审美感兴、美感共通、身体美学、美善统一、审美境界等美学学科的诸多重要问题。以审美自由的视角对其进行考察,分别从审美感兴和审美境界两个方面阐述了这段对话中所蕴含着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9.
水彩画按表现题材分为风景、静物、人物三科,其中,水彩风景画因其透明、流畅、抒情的格调,深受人们喜爱,被称为绘画中的"轻音乐".水彩风景画的欣赏水平将直接影响水彩画家通过作品传达出的思想和理念.文章通过具体实例论证了主体(画家、作品)与客体(观众)之间三种不同的融合方式:主体的观照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物境之间的融合、主体的体验意向与客体呈现的情境之间的融合、主体的鉴赏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理境之间的融合,即审美欣赏的三种境界.  相似文献   

10.
钢琴发源于欧洲,但纵观钢琴演奏艺术发展史,钢琴演奏艺术的历次跃升都与广泛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和智慧紧密相连。21世纪的钢琴界在新时期应汲取新的文化养料,实现钢琴演奏艺术的更大提高。中国道家哲学美学中合乎规律又超规律的审美理想、超功利性的审美态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提升钢琴演奏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有益。  相似文献   

11.
职业道德境界由低到高可以相对地分为谋生、责任、乐业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在基本内涵、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利益观、职业理想、职业情感、职业幸福观和精神境界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修养学,并非简单的道德修养学,而是在道德修养学基础上的审美修养学。孔子以“贫而乐”、“仁无忧”、“乐而忘忧”的悦乐情怀去成就“仁”的德行,因而具有了超越道德的审美的性质。这种建立在道德修养基础上的人生境界,是一种独特的、内在的、个人的审美体验,是一种不具备大众性和可观性的精神创造。人生境界不一定通过艺术形象再现出来,但它远远高于艺术境界,用悦乐的情怀和审美的体验去成就这个人道德,去实现政治思想,这就是孔子美学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朗读是教师、学生与作者、作品之间情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培养小学生语感能力与审美能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语文朗读教学应该追求真、善、美,并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达到真、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王建疆《澹然无极——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一书,从探索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入手,详细论述了两种境界相互转换的原因、机制和过程,揭示出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内在联系,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人生境界美学理论,为人生境界的理论探索,尤其是为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选择的审美实践方式是"游","游心于道"意味着否定和化解。一方面否定智识和道德,另一方面用自然而然的至理化解俗情,这两者是统一的。由此可以引出审美心理的特征乃是超功利与非逻辑。"游刃有余"是游的心灵境界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它启发了艺术创作由必然到自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嵇康所处混乱昏暗的社会表现出的放达自由、博洽多闻、做视名教、不拘礼法、愤世嫉俗的人格魅力。揭示了嵇康人生审美境界的核心就是“超越”。它分为两个层次:人与社会,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人与宇宙,主张“审贵贱而通物情”。阐述了嵇康美学思想的丰富性与矛盾性,其思想主要受道家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儒家乃至道教、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白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旅游审美境界,是由悦耳悦目的体游之境至悦心悦意的神游之境达悦志悦神的醉游之境,渐次递进,逐步深入的。悦耳悦目为第一重境界体游之境的特征,属有我之境;悦心悦意为第二重境界神游之境的特征,恰处于有我之境至无我之境间的跨越;最后的悦志悦神则是第三重境界醉游之境的特征,达于无我之境。把李白诗歌旅游审美境界归纳为此三重境界,对于挖掘李白诗歌中的美学思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标准视角转向境界视角看待有效教学,是有效教学评价范式的转换,这有助于提升有效教学的品位。有效教学的功利境界是教学效益、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有效教学的伦理境界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平等尊重和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伦理规范下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审美境界是要给学生带来感觉美、理性愉悦和心灵快乐,从而发展学生的自由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从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和过程等方面遵循和贯彻美学原则,按照审美要求可以践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20.
自然对象的审美境界是自然山水经过主体心灵的陶钧,由感官的欣悦和情感的感动而创构出物我浑然为一的自由境界。自然界的生命节律长期以来造就主体审美的心灵,而独特的思维方式则使人与自然构成了精神性的审美关系。主体情感因与对象的盎然生意的对应关系而使主体的精神获得了自由和超越。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因而其内蕴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使主体的创造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