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海南闽方言与民俗关系,得出闽方言区民俗孕育和产生了闽方言俗语。用闽方言区的鸡民俗与鸡俗语为例,说明了越是广泛流行的民俗越能产生丰富的相应俗语。海南闽方言区独特民俗也产生了独特俗语,从这些独特俗语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南独特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2.
在一切都世俗化的当今,时值网络文化走红、“网”罗天下之际,于是,虚拟的网络涵容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又被概括为五彩缤纷的网络俗语。始则流行于数亿网民,现在部分跳出网络而进入大众传媒,成为时兴语汇。作为网民的领头羊,高校学子的网络语可算是此类俗语的代表。此类俗语属语言民俗范畴,按其载体形式,可分为汉语词、字母语、数码语和混合语四类。这是新兴民俗,及时整理、研究,有利于当代文化发展,也有利于拓展当代民俗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俗语作为民族语言主要的、独特的种类,比其他语言更为直接而鲜明地反映出民族民俗化的社会风貌。大量俗语展现了妇女的地位。体现出社会和家庭对妇女这一群体的各种规范与要求。  相似文献   

4.
邓黎 《文教资料》2009,(27):47-48
汉语民俗词语凝聚着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精髓.是跨文化交际翻译的一大难题.如何传递民俗词语中的文化信息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汉语民俗词语,其次在讨论俗语"童养媳"的翻译同时,介绍了汉语民俗词语翻译的六种方法.最后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应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尽可能形神兼备地译出俗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跻春台》是清末四川中江人刘省三写的一部拟话本小说集,书中使用了大量方言俗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民风民俗的方俗词语,对它进行考释,既可以丰富近代汉语方言词汇的研究,又有助于当时民俗的考察。  相似文献   

6.
东北方言之多字俗语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俗语是一种具有民俗性,多样性与相对定型化和特定表现手法的语言单位,是方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在东北方言当中,俗语的存在和使用,不仅丰富了东北方言,而且使东北方言更具表现力,本文从俗语的语法、修辞、构成材料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在一切都世俗化的当今,时值网络文化走红、“网”罗天下之际,于是,虚拟的网络涵容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又被概括为五彩缤纷的网络俗语。始则流行于数亿网民,现在部分跳出网络而进入大众传媒,成为时兴语汇。怍为网民的领头羊,高校学子的网络语可算是此类俗语的代表。此类俗语属语言民俗范畴,按其载体形式,可分为汉语词、字母语、数码语和混合语四类。这是新兴民俗,及时整理、研究,有利于当代文化发展,也有利于拓展当代民俗学领域。  相似文献   

8.
泗州戏是安徽主要的剧种之一,它的产生、发展乃至传承都与皖北民俗文化息息相关。泗州戏在流传过程中吸收了皖北地方特色方言俗语,具有朴质生动、贴近民生的特点,极富乡土气息。泗州戏对皖北地区的物质生活民俗现象、社会生活民俗现象、精神生活民俗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所以可视为研究皖北民俗风土人情的形象资料。皖北地区是泗州戏赖以生存的土壤,它赋予泗州戏独特的民俗风格,只有立足于本土民俗文化,泗州戏才能结出灿烂的硕果。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语言与文学、俗语与雅言等辩证关系入手,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有关通俗文学及民俗语言文化等相关文献材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刘勰在其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中已客观地形成了其初具规模的民俗语言观。并在对其结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分析阐释的同时,也对其在民俗语言学层面上所具有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较客观辩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洛阳民俗馆藏契约文书近3万份,其中清代的地契居多。其语言价值不仅表现在口语化程度高、俗字俗语词多,同时亦表现在具有应用文书语言的特点,即有固定的文体格式和套语。对其文体、用语、用字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同时亦能促进对契约文书自身的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清嘉录》是一本记录吴地民俗风土的笔记杂著。文中或佐以方言解释俗语,或直接诠释词义,并记有大量的谚语。这些语言资料对辞书编写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渭南方言中的四字格俗语不但数量多,而且独具特色,极富表现力。它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的词缀;叠音成分多;音节匀称,和谐悦耳;反映了本地区的民风民俗。  相似文献   

13.
王充《论衡》中的部分内容既是对其思想观点的论述,也不乏对民俗事象的特色描写。《论衡》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招致篇》有录无书。内容颇为丰富,几乎涉及了当时民情风俗的各个方面,包括信仰、禁忌、俗语、传说、歌谣、节日庆典、婚丧礼仪等。从游艺的民俗、社会的民俗、信仰的民俗、物象的民俗四个方面,对文中所描述的民俗材料胪列归类,可以发现民俗表象背后所蕴涵的文化批判意识。结合其“疾虚妄”、“求真美”的主旨,以“古诗十九首”及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为例,可见《论衡》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上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这部古代伟大的哲学著作,在文学史也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蕴含着大量的民俗事象,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发现民间领袖在乡村的巨大威慑力,他们是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可以见到民俗乡约所形成的习俗惯制对俗民巨大的约束力以及俗民自觉恪守的虔诚;可以看到民俗禁忌被破坏后,俗民的恐慌与不安;同时还可欣赏到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信天游民歌,品味纯正的陕北方言俗语从而感悟到作者浓厚的民间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15.
左云方言属于北方话,是以大同为中心的云中片。左云方言中存在着一类特殊的词汇——四字格俗语,它由四个字组成,结构相对固定,口语性强,但与成语有根本区别。结构方式上以重叠式、复合式、附加式以及"圪"字式为主,语义上具有描述性、形象性和贬义性。作为方言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云方言四字格俗语不仅记录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是研究左云方言全貌和民俗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汉语俗语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其中的“金钱”俗语更是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它记录了千百年来老百姓对权钱关系的看法、对金钱的好恶,还把如何挣钱与花钱等日常生活问题通过金钱俗语反映了出来。阐释这些俗语的文化内涵,可以使人们对金钱俗语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说唱叙事与现代小说叙事的结合,独特的风物民俗描绘,以及精到的口语、俗语运用,形成了丰村小说鲜明的大众格调。正由于丰村等中原作家的努力,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风格交融演进的过程,推动了中国新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三刻拍案惊奇》是明末人拟话本之作,在语言上有鲜明的特点,俗语词众多,书中保留着大量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纯口语性的语言。对它们进行考释,可以丰富近代汉语俗语词的研究,对认识明代语言与民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会考要注意俗语无论是前几年高考,还是近几年会考,用俗语来设计的地理试题屡见不鲜。这一试题特点暗示我们,在上新课、复习旧课时都要特别重视对俗语的收集、整理和把握,理解它们的含义,出现的环境,这样才能顺利地解答这类问题,下面就有关俗语作一简要说明。从天气...  相似文献   

20.
中国俗语甚多,流传甚广,并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谐音讹化现象,以至于人们以讹传讹,原有的俗语被遗忘,而讹化后的俗语却得以广泛流传。这种讹化,对俗语文本内容本身的理解产生一定的障碍。这时需要把它原来的形式和意义寻找出来,才能消除障碍。这类谐音讹化的俗语挺多,笔者辑录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