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历史上士大夫文人的归隐情形,突出苏轼的归隐与他们有别,苏轼是心归而身未归,视功名宝贵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从不贪禄恋权,苏轼常存归隐之心,只不过他是要回归到百姓中去。  相似文献   

2.
美国著名作家菲利普·罗斯在其作品《退场的鬼魂》中,通过主人公祖克曼在纽约的种种经历,再现了西方世界的安全危机、政治危机、科技对人的物化及由此而来的人的危机,同时蕴藏在本书字里行间的东方文化元素如隐居、禅及天人合一理念却显示出对人类心灵的抚慰功能。东方文化对深陷西方危机中的人们起着重要的救赎作用。  相似文献   

3.
《浮生六记》作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中的一朵奇葩,是一部堪称"完美"的自传散文,其中的纵情洒脱和自由情怀,具有浓烈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思。这集中体现在独到的审美情趣、安贫乐道、领略闲情逸致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晁补之是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直怀有强烈的拯世救民、努力事功的入世理想,也有全力以赴去实现之的实践精神。但最终他还是走向了归隐。可以说归隐思想对晁补之的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以及个人的性情三方面来具体探讨晁补之的归隐思想的形成,有助于时这位文学家的更加切近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苏轼词中的归隐情结的角度出发,从归隐情结的表现、缘由、特点、实质这四个方面分析,窥探苏轼这一大文豪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归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独树一帜,儒道两家都有对归隐思想的阐述,由于它们的核心观点不同,儒家归隐思想和道家归隐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归隐是为了再次出仕,是"假隐",道家则为了保身,是"真隐"。元代文人因为仕途受挫而归隐的状况成为一种常态,有的是儒家式归隐,有的是道家式归隐,少数民族散曲家贯云石一生两次为官,两次归隐,他的归隐主要由他的民族性格、家庭背景和佛道思想所决定,通过分析他的文学作品可以看出他的归隐很坚决很彻底,是道家式归隐。  相似文献   

7.
雷贤平 《学语文》2002,(1):16-16
“我的空中楼阁”显然是作者想象中的“楼阁”,“楼阁”中寄托着作者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不是一定就是厌恶城市的喧嚣,我们不敢断言;但这种抛弃都市繁华,向往山中生活的思想理念不能不说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归隐情结有藕断丝连的关系。 我们不妨把《我的空中楼阁》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做一个比较。 首先,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旦与现实不合作,就比较多地选择归隐山林,在山林中过上一种似乎是“世外桃源”的生活(事实也许不是这样)。陶渊明离开官场,首先做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把家安置于田野之中。《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李乐薇也把家安置于山中,“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就这点而言,两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李乐薇身上显然有一种传统士大夫的那种归隐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原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代环境里,民族歧视与压迫的存在,科举制度的废止,元代统治者自身文明程度的不发达,使得元代文人的状态也处于有志不得伸,有才不得展的现实境况,让广大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既有鲜明的愤世嫉俗,又有因绝望而心灰意冷,另谋他途。他们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最起码的"政治自由",对此或批判,或逃避的态度体现在元散曲中,即形成了一股叹世归隐的洪流。  相似文献   

9.
英国现代作家哈代和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同一个梦想一一"归隐".并且他们的愿望都是急剧的社会变革的产物.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归隐".本文正是从东西方文化背景和生活时代背景的差异入手来对比分析他们的"归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司空图一生四次归隐,其诗作大部分都是在归隐时写下的。虽处江湖之远,但不忘关注社会民生,其诗多以曲折隐晦之笔来表达用世之志,并且反映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主客二分模式的认识论视野下,"家园"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环境的单向认知,表现为个体存在与环境之间互为对立的关系。菲利普.罗斯通过对现代少数族裔的精神离乡、漂泊、生存的关注与反思,再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批判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现代人对自我的认识误区,为现代人的和谐回归指明了方向。罗斯小说的主题赋予了传统家园叙事模式以现代性背景下的生态内涵,他通过批判自我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对立和分裂,力求改变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传统认知及存在方式,达到存在与世界的一体性,体现了罗斯作品对人文生态美的诉求。  相似文献   

12.
文学创作本身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可作为作者财富与声誉的体现,也能通过作品警醒世人。以菲利普·罗斯作品为例,其利用祛魅对犹太人情感进行描述的同时,又将当时美国文化价值展现出来。正是因为这种祛魅的应用优势,使之成为当代文学领域中研究的主要话题。本文将从身份、心理以及政治等角度,对菲利普·罗斯中的祛魅特征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史上悲剧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现代悲剧的主人公往往只是一些普通人物,它更多地把我们引向对社会本身的思考.菲利普·罗斯的<愤怒>是一个地道的现代悲剧,其主人公马科斯与他人、社会的冲突不仅架构了悲剧主体,而且充分表现了马科斯的悲剧性格.悲剧意识是悲剧作家创作的必备前提,<愤怒>中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宿命观、自我意识和悖论上;而其深层意叉则在于,战争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这种悲剧意识也是犹太大屠杀在作者意识中的延续与回荡,是作者忧患意识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在《普通人》中通过一个老人的内心思索过程的叙述,展示了在后现代语境中,听凭性本能的驱动、不顾家庭和婚姻、抛弃传统文化和宗教观念、在破碎的艺术中寻求生命意义,这些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都经不起死亡的锤击,也无法支撑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相反这些后现代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带给普通人更多的是孤独、焦虑、空虚、乏力。相比而言,传统文化和思想意识却显现其独特的光芒和力量。然而,回归传统却十分艰难。尽管如此,菲利普·罗斯力图在后现代和传统的交织之中找到一条生路。  相似文献   

15.
菲利普·罗斯的《普通人》彰显出强烈的死亡意识。小说刻画了主人公在面临死亡时焦虑、恐惧的心态,也叙述了主人公力图超越死亡的心路历程,这一切都体现了罗斯在哲学意义上的"先行到死"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看法是相通的。"先行到死"观源自于罗斯自身的犹太性,其最终意旨是"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6.
自二十世纪末以来,随着新现实主义大潮的来临,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文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他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秉承了亨利·詹姆斯和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又吸收了犹太传统的反本质主义,将传统现实主义的实体性真实观改造为对话性真实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现实主义.由于罗斯等一批作家的成功实践,新现实主义已经成为新世纪极具活力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17.
在李贺诗集中,最耀眼的莫过于神鬼诗,诗人也因此赢得"诗鬼"的称号。前人曾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诗歌作种种分析,成绩卓然,但对其神鬼诗所蕴涵的哲理思考则缺少观照。从爱情、历史、时间等三个方面探讨李贺神鬼诗的哲理意蕴,将对李贺诗歌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8.
福斯特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职业教育理论学者之一。他提出:职业教育必须以劳动力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发展中国家更应该重视和解决职业教育“的技术浪费”问题;由于外部和内部的原因使得学校本位的职业学“校谬误”;职业教育的真正出路在于“产学合作”等等。介绍并评价了福斯特的这些思想。  相似文献   

19.
《九歌》中的“山鬼”究竟是什么样的神祗,说法不一。旧注认为是鬼怪。洪新祖在《楚辞补注》中说:“《庄子》曰山有夔,《准南子》曰山出 阳,楚人所祀岂此类乎?”夔是古代传说的怪物,“木石之怪曰夔、魍魉”。(《国语·鲁语下》) 阳(亦作枭阳)即狒狒,“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尔雅·释兽》)朱熹在《楚辞集注》中也引用《国语》的话认为是木石之怪。林云铭《楚辞灯》曰:“按山鬼即《庄子》所云山有夔之类,如俗所谓山魈是也。”山魈或以为鬼怪,或以为猴。王夫之《楚辞通释》也将其视为猿类,曰:“旧说多以为夔、枭之类…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关系映射反演方法和Fourier变换的基本内容,论述了关系映射反演法,一致性和密度增长论在Roth定理证明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