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五年制小语第四册《称象》是一篇讲读课文。记叙曹冲七岁时动脑筋想办法,称出一头大象的重量。这篇课文按事件发展顺序记叙。第一节交代:人家送给曹操一头象,他带着七岁的儿子曹冲和官员们一同去看象。“七岁”,说明曹冲年幼,在年幼时就能进行创造性思维,想出科学的称象方法。“一同去”,说  相似文献   

2.
《称象》全文共五节。第一节讲看大象,第二节讲议大象,第三节讲要称象,第四节想称象——这是全文的重点,讲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办法。分四步称象:(1)大象上船,人在船舷上画线;(2)大象上岸,船上装石头;(3)石头装到齐线,称石头;(4)把石头的分量加起来。第五节讲称出了象。  相似文献   

3.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 ,这么高大的一头象到底有多重呢 ,你们想知道吗 ?二、研读解疑(一 )学习第三段1.自由读自己轻声地读课文第三段 ,边读边想 :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讨论板书 :造大秤宰大象3.联系上文理解“直摇头”官员们提出“造大秤”、“宰大象”的方法怎么样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官员们说的称象方法是不现实的 ,从而理解曹操“直摇头”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过渡 :曹操的儿子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 ,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相机理解“才”的意思 )(二 )学习第四段1…  相似文献   

4.
《称象》一课(六年制第四册),主要写曹冲小时候运用巧妙的方法称出一头大象重量的故事。曾冲称象的方法是: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教学中,我在指导学生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方法1,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曹冲能想出这样巧妙的方法,是因为他注意观察,善于动脑。小朋友肩g不能也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想出比曹冲更好的方法呢?”此间一出,学生一下子沉默了陷入紧张的思考,我接着说:…  相似文献   

5.
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6年制小学语文第4册《称象》第2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步骤。教具准备:投影片、生字卡片、水盆、小木船、玩具象、小石块、秤等。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第1自然段讲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去看人家送给他的一头大象。第2自然段讲大象又高又大,官员们在议论大象的重量。第3自然段讲官员们向曹操建议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讲曹冲提出…  相似文献   

6.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认字树:你想很快记住课文里的生字吗?听认字树给你们唱歌吧!再:方框长土,上面一横是帽子。象:“象”字是象形字。撇刀头是大象的头,扁方框是大象的脖子,一撇是大象的鼻子,卧钩是象的身子,卧钩左右两边的两撇和点捺是大象的  相似文献   

7.
一、“曹冲称象”的解题思考这是一个传颂千古的故事 :曹操获得一头大象 ,与大家一边看一边议论 ,“大象到底有多重呢 ?”由于当时没有这么大的秤杆 ,没有先进的仪器 ,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一个非常规应用问题 .存在不同水平的“问题解决” .有人提议把大象宰了 ,割成一块一块地称 ,这是一种“化整为零”的策略 ,重量虽然出来了 ,但珍贵的大象却不复存在了 .曹操的儿子曹冲才 7岁 ,他提出一个聪明的办法 :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 ,看船身下沉多少 ,就沿着水面 ,在船舷上画一条线 .再把大象赶上岸 ,往船上装石头 ,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 .然…  相似文献   

8.
天平称糖果     
<正>小朋友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曹冲为了知道大象的重量,先让人把大象赶上船,并在船舷上做标记,再把大象赶上岸,然后让人往船里装石头,直到船下沉到画标记处,最后通过称石头的重量,得出大象的重量。曹冲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数学中的“等量代换”原理,即两个完全相等的量,可以互相代换。我们解数学题时,也经常会用到这种原理。  相似文献   

9.
谢洋称象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曹冲称象》,讲的是:古时候.有个叫曹冲的孩子,七岁时就能想出好办法称出大象的体重,他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身下沉多少。然后沿着水面在船眩上画一条线,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线的地方为止。  相似文献   

10.
“曹冲称象”的故事我们大家都很熟悉,聪明的曹冲先把大象赶上船,看船被水淹没到什么位置,在船上刻上记号。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里装石头,当船被水淹没到记号处时.就可以断定船上的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为什么大象的重量等于这船石头的重量呢?因为船两次下沉的深度一样,只有当大象与石头一样重时,船下沉的深度才会一样。  相似文献   

11.
向曹冲挑战     
教《称象》一课时,在深读课文阶段,我问学生:“官员提出的称象方法和曹冲称象的方法哪个好?好在什么地方?”“曹冲称象的方法好,用他的方法称象简便、省力。”“用曹冲的方法好,他不用另外造秤,造一杆大秤很麻烦,即使大秤造好了,要称大象也不方便。”“用曹冲的方法还不用宰象。”学生互相启发着,回答得头头是道。“那这个好办法,曹冲是怎么想出来的呢?”我进一步引导。“因为他很聪明。”几个同学不假思索地大声回答道。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于是稍加点拨:“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鲁班发明锯、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在…  相似文献   

12.
在《称象》一课教学中,学生知道了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意会称象的方法。读完课文,我正在思索要不要展开讨论,让学生交流还有没其他称象的方法,忽然,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不等我点名,“机灵鬼”徐锋就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老师,曹冲用水的浮力称出了大象的重量,我用跷跷板来称大象,行吗?叫人造一块很大的跷跷板,足够放得下大象,然后把大象赶到木板上,在另一边放石头,等到两边都平衡了,就把大象赶下来,称出石头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就知道了。”“呀,这办法真好!”我脱口赞道,学生也随声附和。正当我们…  相似文献   

13.
《称象》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益智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曹冲小时候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我在教学中多处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关键语句、人物年龄、曹操的前后态度和称象的不同方法作了深入细致的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开阔了思路,把握了重点,从而认识  相似文献   

14.
《称象》是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曹操的儿子曹冲小的时候很巧妙地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教学此文,既要让学生了解官员们有哪些称象的办法,又要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还要让学生掌握9个生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习两个多音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5.
为孩子感动     
《小学教学研究》第3期“问题·争鸣”栏目中,宁荣老师对课文《清清的溪水》中描写大象和野猪栽树的一段话“大象刨坑,野猪栽树,大象培土,野猪浇水……”提出了看法,认为有不妥之处,若能改成“野猪刨坑,大象栽树,野猪培土,大象浇水……”会更符合客观事物的特点。宁老师深入钻研教材的精神令人钦佩,但如果我们把这个疑问交给学生,让他们去探究一番,会怎样呢?  相似文献   

16.
教学中如何组织提问,此中大有千秋。上学期,我们看了杜老师教二年级语文《称象》,在课堂设问方面,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写曹操的七岁儿子曹冲,想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故事。教师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个问题,就使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逐步掌握了课文,达到了教学要求。为了使学生体会象的高大,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说象的身子象堵墙,腿象四根柱  相似文献   

17.
《黄河象》是九册第二组的讲读课文。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小品,选自“少年科学丛书”《大象的故事》。作者刘后一。文章先介绍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和特点;接着介绍科学家们对这头黄河象的假想以及这头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最后写象的化石发现。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假想”,这一假想是科学  相似文献   

18.
    
这个字其实是描画了一头大象。它的古文字写成或,后一个字被竖着放了,这是为了书写的方便和美观。“象”还写成,和前面两个字比一比就可以明白,写字的人把大象的头部朝上放了,上面是眼睛和长鼻子,下面是身体和尾巴。再后来“,象”写成,你能找出它身体的各个部分吗?在我国,现在只有云南西双版纳等地有大象定居。可是,你知道吗?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在今天气候干燥的黄河流域特别是河南一带,当初也有大象。那时,当地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适宜大象生活。温驯(xún)的大象经过驯化,已经可以帮助人们打仗、劳动了。“象”字字形演变线索:象@刘凌…  相似文献   

19.
《清清的溪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 2 0课的课文。这是一篇既有时代感 ,又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课文描述大象和野猪比赛谁力气大 ,拔掉了小溪上游的树 ,雨水把泥土冲进了小溪 ,使清清的溪水变浑了 ;后来 ,大象和野猪知错就改 ,重新把树栽好 ,溪水又变清了 ,说明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有小兔、大象和野猪。对话描写是本文的特色 ,有利于学生分角色朗读 ,这是无容置疑的。童话故事对角色的安排是有些讲究的 ,那就是注意符合角色的个性特点。如这个童话故事中角色的安排 ,为…  相似文献   

20.
万象更新     
【说文解字】“象”是一个象形字,上边是大象长长的鼻子和牙齿,中央是大象的眼睛,下边是猪的身子。看来古人把大象跟猪归为一类的动物,大象是长鼻子的野猪。大象在上古时期,确实曾跟猪一样,非常活跃地生活在古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