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汉科技翻译中三种句法差异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英汉语句法三个方面的差异:静态和动态、形合与意合、被动与主动,提出了英汉科技翻译中的三种转化策略:以动制静,化整为零和转被动为主动,以确保译文的流畅自然。  相似文献   

2.
刘国仕 《天中学刊》2007,22(5):75-76
通过对严复的翻译标准的论述,引申出"严谨准确"和"通顺流畅"两个科技翻译标准,并分析了如何在科技翻译工作中达到这两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原则是“信、达、切”。但是有时候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这是翻译中一种常见通病,称为翻译症。笔者通过探讨翻译症的病因以及克服方法,提出些许拙见,力求避免重蹈覆辙,奉献给读者高质量的译文。  相似文献   

4.
巴金是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不同于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准则,他主张“信与顺”的翻译准则,也就是说,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也要流畅易懂.他的翻译风格不属于“硬译”而是流畅、自然、传神、富于感情,近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在多元化的今天,翻译不能局限于唯一的标准,本文就以屠格涅夫的《木木》的为例,从具体词语、句子以及段落篇章的处理上浅谈巴金的翻译艺术.  相似文献   

5.
严复的“信、达、雅”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标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英翻译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追求译文流畅、文辞优美,忽略乃至偏离了原意;另一种是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对号入座”,译文不顺而且难懂。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信、达、雅标准。我国的翻译工作一直在进步、在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时间里,解决了大量出现的新问题、新词汇、新提法,在外交和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不客忽视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译文质量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习语翻译进行研究,指出在翻译实践中适当的运用交际翻译法比语义翻译法的译文更为流畅自然,更易以读者所接受;然而任何好的译文都不可能只涉及到一种翻译方法,语义翻译法与交际翻译法应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文学翻译应灵活运用两种翻译方法,以便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最贴切最自然"。  相似文献   

7.
马亚敏 《海外英语》2013,(3X):180-182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一文中提出了翻译工作"忠实、通顺、美"的标准,而其翻译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选词生动准确,句式灵活通顺,行文流畅优雅,是其翻译理论的绝佳体现。该文就"忠实、通顺、美"三个方面评价了这部代表其翻译成就的译作,并从正反两方面,分别指出了译文的成功之处与不足。以期能为林译研究及翻译批评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曾提过文言文翻译的三个标准:信、达、雅。信,内容忠于原文;达,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雅,语言表述生动且有魅力。因其包含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古文翻译中一直被当做一个衡量译文是否准确雅致的标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把它作为探究研读古文的一个重要尺度。  相似文献   

9.
张芷珣 《英语广场》2020,(22):33-35
李卉女士翻译的《草原土拨鼠小镇》生动有趣,语言流畅贴切,人物形象还原度高。但读者稍加细读,仍可发现些许不足。本文从三个角度对译作可斟酌之处进行分析:对原文词义理解不充分导致翻译出错;词义或结构侧重点偏移导致翻译有出入;表达风格或感情色彩把握不当导致翻译不对等。  相似文献   

10.
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的中文译文在中国被广泛引用,是翻译教科书中的金科玉律。郭建中教授在《中国翻译》发表的文章中将翻译三原则的第三原则的译文由"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修改成了"译作应具备(目的语)原创作品所具有的通顺"。郭教授的修改比较好地表达了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的确切内涵。深入研究发现,泰特勒的第三翻译原则修改后的译文还必须进一步修改。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中的ease不能翻译成"通顺",可以修改成"自然流畅"。严复的翻译标准也是三(字)原则,和泰特勒三原则乃异曲同工之作。  相似文献   

11.
“翻译腔”也称“翻译症”、“翻译体”,是翻译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其主要特征为“文笔拙劣,即译出来的东西不自然、不流畅、生硬、晦涩、难懂、费解,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和表达不当所致。因此,增强译者的责任心,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加强逻辑思维和汉语修养,注意英汉比较语言的学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武晓蓓 《课外阅读》2011,(12):184-185
英汉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使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事物或情感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使学生面对考试中的英译汉这种题型时不知所措,翻译出来的句子读起来不自然,不流畅。分析英汉两种语言句子表达之间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灵活运用,翻译出准确,简洁,自然的句子。  相似文献   

13.
英汉翻译中的翻译症,是指那种语言生硬牵强,行文不自然、不流畅,佶屈聱牙,甚至不知所以的英式汉语,此现象在初学翻译的学生中很普遍。这种译文不仅违背了汉语语言规范,有损汉语的纯粹,也不利于学生英汉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结合自己的翻译教学实践经验,从词语、句法和语篇等层面分析了翻译症的表现及根源,并探讨了如何在英汉翻译教学中预防翻译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及搭配关系对于准确的理解语言及恰当的选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了解这种作用是达到自然、流畅、忠实的翻译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作为在翻译中经常运用的两种翻译手段,译员在决定选择何种手段前应该了解两者的区别,一般来说,交际翻译的译文流畅、自然,用词造句清楚明了,语义翻译的译文则比较复杂、拗口"洋腔洋调"多一些。尽管如此,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两种不同但是却不对立的翻译方法,相反的,很多情况下两种翻译方法还是相辅相成的。译员可以同时运用两种方法,来使译文更为准确和生动。  相似文献   

16.
由于习语翻译的特殊性,英汉习语极容易形成翻译陷阱使译者掉入其中。本文分析了习语及其翻译特征,指出了交际翻译法的译文在翻译实践中更为流畅自然,也更符合翻译为文化交流而服务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17.
翻译实践应掌握原作的思想和风格,数量和表现形式上不要求目的语等同于原语,但在内容方面要保持与原语一致。直译强调必须忠实于原文,但不可逐字翻译。意译要求译文自然流畅,但不拘泥于形式的对等。合格的翻译需要直译和意译的结合,即为形意结合。  相似文献   

18.
手语是一种语言,是聋人与健听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手语翻译要准确、清晰、富于表情、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9.
芳菲 《双语学习》2007,(3M):86-87
严复的“信、达、雅”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标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荚翻译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追求译文流畅、文辞优美,忽略乃至偏离了原意;另一种是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对号入座”,译文不顺而且难懂。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信、达、雅锔;准。我国的翻译工作一直在进步、在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时间里,解决了大量出现的新问题、新词汇、新提法,在外交和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不容忽视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译文质量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美学自身广泛涉及概念的学科特点入手,以准确、透彻和流畅为标准,从影响阅读理解方面考察在翻译美学著作中因多义误选、近意划一和印刷形式造成的概念不等问题,对美学著作翻译中的概念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