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汉代僰人"蓟酱"失传后,配制、饮用入蜀僚人带来的窨酒成为土著焚人、迁蜀青羌和入蜀僚人融合形成的明代川南僰人的共同习俗,并随汉化焚人后裔而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2.
董越 《大理文化》2005,(5):56-57
白族大本曲是白族人民土生土长、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有的说起源于唐代,有的说起源于明朝.在大理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作用,有极其深厚坚实的群众基础,传说"三斋不抵一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不妆相不着色摹拟出忠奸孝悌;有弦声有音调听来有生、旦、净、丑."最突出的特点是"一人多角",用"口技"的特点一人串演多个角色.它说唱结合,说的是讲评书似的"念白";唱,有自身的音调又吸收白族调中几种调式形成自己的三腔九板十八调之类的独特调式.它有一定的规矩和表演程式,道具是扇子、醒木和手绢.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发现,对秦汉王朝开通"五尺道"、"南夷道"的历史及其对开发夜郎地区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僰道"是"五尺道"、"南夷道"的总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组成部分。僰道对促进祖国统一、巩固边垂及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远古暨三代文学史》在《夏代诗歌》中认为,"桀伐有唐歌"和"《墨子》上载有一支(民歌)"是夏代诗歌。《墨子》所载文字的是对启和启之子"纵乐放荡"的描述,无论是这句话的全部,还是只将其中"渝食于野,万舞翼翼,章闻于天,天用弗式"提取出来,都不可能是民歌。载于《归藏》的《桀伐有唐歌》因为《归藏》就与《周易》一样,是古代的占筮之书,而"昔者桀筮伐唐"就是卦文,它当然不会是诗歌。  相似文献   

5.
白族民歌不但题材广泛、格律严谨,体裁也很丰富。由于各地区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差异,又分出若干曲式、调式不同的类别,形成各自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喻静 《中国文化》2021,(1):99-111
廣義的"音聲佛事"泛指以聲音和文字爲主要形態的教化,狹義的"音聲佛事"不包括文字,只和聲音有關.在佛經傳譯之前,中土思想和文化中并没有"慈悲"這個雙音詞,"慈"和"悲"皆單獨使用.從中土禮樂文明的演進綫索看,"慈"即"愛",是上天之德,慈的音聲本來在禮樂教化的理想——雅正之音之列,雅正之音的特徵是"和樂"."悲哀之音"...  相似文献   

7.
杨卓如 《大理文化》2014,(1):97-109
正云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白族、阿昌族、傈僳族、彝族、回族、苗族、傣族、汉族等8个世居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这里就是嶲、昆明、僰、比苏、哀牢人等众多古代族群活动的地方,唐代以降,摆夷人(今傣族)、阿昌族、蒲蛮人(今布朗族)、僰人(白族先民)、傈僳族、彝族罗武人等逐渐成为了云龙境内的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续派常頞继李冰在僰道所修公路向前延伸,至今曲靖,直通滇池."五尺道"的凿成为西南夷各部和滇池地区的道路交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说,蒙古族人民有三件宝:草原、骏马和长调。蒙古族长调民歌(Traditional Folk Long Song),蒙古语称为"乌日汀道(Urtiin Duu)",也曾称过"乌日汀哆"、"乌日图音道"、"乌日图道"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形成可追溯到两千年前,13世纪时已见诸文字记载。这种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的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  相似文献   

10.
新旧世纪的交替即将到来。为庆祝这一伟大时刻,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届时将有一场以古老的中华民族乐器——古琴——演奏的音乐会奏响!这便是已在酝酿中的第三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说到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就必须说到唐中六先生。他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长、中国成都音乐舞剧院院长。中国成都民族乐团团长、国家一级作曲、成都文联委员、成都音协副主席……唐中六先生曾于1990年和1995年分别倡导并参与主办了两届中国古琴艺术国际交流会。本着“拓展琴艺,加强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1.
學界對於《詩經》的研究持續了兩千餘載,學者們從史學、文學、詩學、經學等諸領域進行把握,可謂精深而周致.音樂學界通過“歌詞”把握音樂的結構意義,亦有相當收獲.由於兩周不具備記錄音樂本體之旋律音調的條件,這焉後人認知這一時期的樂文化造成局限.音樂學界與大學術界研究《詩經》所面對的文獻具有同一性,由於樂轉瞬即逝的“時空特性”,在缺乏有效記錄手段的情狀下對樂本體深入研究困難重重,只有透過文字去揣測樂之存在以及時人對樂之理解.樂是兩周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所謂《詩》《書》《禮》《易》《樂》《春秋》,爲“六經”之一種.  相似文献   

12.
正一1980年,在全国文艺界兴起了民歌采风运动,采集对象是流传于民间的民歌,它们多形成于清末和民国时期,也有的可以直接追溯到明朝以前。尽管也有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民歌,但并不包括五六十年代所产生的歌颂"大跃进"等内容的新民歌。民歌采风,既是对民间文化的敬畏,更是入乡问俗、  相似文献   

13.
宾川赶马调     
杨玉莲 《大理文化》2012,(3):103-104
民歌是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实践和生产生活中有感而发,凝炼而成并被世代相传唱的曲调。每一支民歌都记载着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劳动史、生活史或情爱史。  相似文献   

14.
万光治先生所带领的四川民歌研究所学术团队采风民间,发掘"活态文学"。通过对赋体文学的标本性研究,走向田野,开采出民歌这一"活态文学"宝库。作为"活态文学"的民歌,始终是生长的艺术,它的土壤是民间,它的母体是人性化、人本化和民生化的诗意生存。  相似文献   

15.
譯名小議     
正一近見《文匯報》周君克希一文,言翻譯中有"約定俗成"一規,如Holmes本當譯"霍爾姆斯",而林琴南依其閩音譯爲"福爾摩斯",遂至約定俗成。屬此例者,周君又舉及《聖經》人物之譯名。夫謂林氏譯音之"福"爲鄕音,是矣;而云當譯爲"霍爾姆斯",則可謂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者,蓋不明詞中1實不發音也。至《聖經》譯名,周氏胥歸入鄕音之訛,則未免一言以爲不智矣。耶穌(Jusus)、約翰(John)、約瑟(Joseph)之類,  相似文献   

16.
一 從内典看梵唄進入中國的基本情况引用《中國佛教術語詞典》②的定義,梵唄是"宗教儀式中用來約束外在與平息内心的佛教唱頌③;也用於對佛陀的贊美."梵唄的第一個要素"梵",是"梵覽摩(Brahma)"的音譯,與印度術語語源相關;梵唄的第二個要素"唄",是對"唄匿"(pā tha,意為"咏唱")的漢語音譯.梵唄這種佛教咏唱(實際上是一種拉長的調子)發展成熟以後,在唐代傳人日本,日語發音為Bonbai④(譯者注:平假名為ばんばぃ).根據佛教傳説,詩人曹植(192-232)是中國的首位梵唄制作者.  相似文献   

17.
先秦两汉魏晋简帛量词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已公布简帛文献中量词总计188个,其中物量词179个,动量词9个,近40%改写了从传世文献量词研究中得出的结论.从历时角度考察.简帛量词数量之多,使用频率之高都是以前传世文献量词研究所未知的;"量+名"式、"名+量"式构词方式早在两汉简帛已经出现;量词语法化更进一步,"数+量+名"结构战国楚简已较多见,且其发展体现出清晰的地域性.从简帛文献看,量词范畴在两汉已经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石宝山歌会节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远古群婚的遗风,几经岁月的淘洗而形成的民间节日。素有"白族情人节"和"中国歌城"之称,是一个让人不思归的盛大民族聚会。石宝山传统白曲已列入国际民歌歌目。2008年,石宝山歌会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9.
严复笔下有三个卢梭:中立的卢梭、可褒扬的卢梭和被批判的卢梭.也就是说,严复对卢梭思想并不是一直批判:在1913年前,是批判、介绍和赞扬交替;而在1913年后,基本上就是批判了.严复对卢梭的批判有两个高峰:一是1905年(<政治讲义>),一是1914年(<〈民约〉平议>);批判的内容,一直聚焦在"民生而自由平等"上.由此可见,严复对卢梭思想的批判,主要是取决于他自身的好恶和当时变动不居的社会时势.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说严复的思想具有保守的一面.  相似文献   

20.
万太坞     
施长海 《寻根》2014,(4):136-138
<正>在浙东地名中,以讹名著称的,大概莫过于万太坞了。当地方言之"万"字,有两种读音:一是唇齿音,音同范,与官话音相近,有人就改作"范太坞";二是双唇音,音同慢,这正是"万太坞"之"万"的本音,有人又谑成"慢太婆"。然而即使是这"万太坞"之名,依上辈的传言,也是讹名。其本名是"(?)(音同煤)炭坞",意思是烧炭的山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