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其答案莫衷一是。古今中外,各家各派都就这个问题作出了各自的合理性阐释。美究竟是什么?是否该为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从美的成因出发,沿着美的系统分析何谓美,以及如何理解美的理念,可以发现“美的本质”定义的缺失性。  相似文献   

2.
美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美的教学一方面需要改变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强调过程性评价、体验性评价;另一方面要使师生成为创造美、发现美、欣赏美的人。目前,在对美的教学的探索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美的泛化、美的形式化、美的唯美化、美的工具化等。美的本质应该是自由与善,美的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对自由与善的追求,评价教学是否是美的教学的标准应该就是看其是否体现了自由与善的品质。美的教学的标准是和谐,但更应该是冲突。适当创设冲突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更有利于其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3.
美育与教育     
美育是“审美教育”或“美学教育”的简称。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它是“美学方面的教育”(《反杜林论》第327页)。人类要按美的法则改造客观世界,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美育就是培养人们正确感受、理解、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它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也是培养“四有”新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的本质是什么?解放以来,我国美学界进行过热烈的争论。但至今也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主要观点。第一种意见,认为美是主观的,是人的一种观念和意识。我国当代的美学家吕荧就是主观论派的代表。他认为美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中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美有直接经过人工改造和未经人工改造的区别,后者又可称为“天然状态”的自然美。为什么这些客观自然物能变为审美对象,具有美的属性呢?对于前者,因为它是在人类物质交换过程中,客观自然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成为“人化自然”(有的并不都是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即马克思说的“劳动创造了美”;而后者怎样呢?这是议论最多、时间最长,又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凡涉及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对“美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的开启,是对“美的本质”哲学追踪的历史性揭幕。由此,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分析美学放弃了对“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试图从其繁复的语言分析中消解美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在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美的本质”等经典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传统美学依据实体本体论,以美为研究对象,美的本质问题成为美学的基本问题。但美的本质问题是不合理的问题,因为不存在所谓“美”这种客体,美不是实体。从存在本体论出发,应该提出审美的本质问题,审美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而审美对象(“美”)只是一种存在的意义。同样,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问题也随之解决,审美对象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超越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是二的绝对同一。  相似文献   

7.
美是什么、这是个困扰过多少古今中外美学家的问题。柏拉图对美的论述可谓洋洋洒洒,但是最终仍无限感叹地说“美是难的”。嗣后,一代又一代的美学家都进行过有益的探讨,对美的本质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他们或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如黑格尔和康德;或从物质世界中寻求美的本原,如亚里士多德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或认为美客观地存在于现实事物的关系中,如狄德罗。然而,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美’这个词儿的意义在一百五十年间经过成千的学者的  相似文献   

8.
审美是指人类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它是通过对客观现象的观察、感受、联想等形象思维来认识美的形式,揭示美的本质,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从而使人产生憎恶、抑丑、扬美的心理过程。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人们的一切审美活动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审美观,人们才可能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否则,就会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因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大学生审美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人人都有审美…  相似文献   

9.
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正确理解中学数学美的实质和其构成因素,有助于我们提高对美的认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有助于数学美感的形成和美的创造,推动数学的发展。中学数学美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在中学数学的思想、理论、方法和形式里的显现。那么,中学数学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美的基本因素是什么呢?法国数学  相似文献   

10.
美学上的斯芬克司之谜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被称为斯芬克司之谜。自古以来的大哲学家和思想家在探讨世界奥秘的时候总要涉足于这个问题,但都感到困惑。孔子从音乐美探讨美的本质:“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子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他将美当作善,用韶乐作例子可以说得通,可是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美?美的根源在那里?这是历来美学都在寻求解答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探求从方法论的区别上来看,大致走着这样几条路:一条是从客观事物自身的属性特征中去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物的属性;另一条是从人的精神中探求美的根源,最终把美归结为精神的表现.这两种美学,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理解都作出过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都遇到了本身固有的难以克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从人类的劳动实践中探求美的根源,认为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都是在人类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劳动创造了美.对此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我想首先就应该对人类劳动的性质有所理解,然后再理解劳动如何创造了美,进而理解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在音乐审美中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怎样的音乐才是美的?怎样的音乐是不美的?音乐审美评价是否存在客观的标准?本文就这些问题联系音乐审美评价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谈谈粗浅的看法。 在音乐审美评价中是存在客观标准的。我不赞成音乐审美评价无是非、无标准的观点,也不赞成各爱所爱,各美其美,把“趣味无争辩”混同于审美评价的观点。因为这既不符合音乐审美发展的事实,也无助于人们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相反却可能导致是非混淆与美丑不分。我认为音乐的审美评价有正确与谬误的区分,这种区分并不是凭个人主观的好恶来判定,而是有它的客观标准的。音乐审美评价中的客观标准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能真实地反映和正确地评价客观存在着的音乐美。 音乐美是健康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它是通过旋律、节奏、音色、力度、和声、复调、曲式、管弦乐法等来表现。当音乐美的创造一旦完成,并以某种方式体现于实际的音乐作品中的时候,它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着的美,相对于审美主体而独立地存在着。为此,音乐审美的客观标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对美的标准问题作一些探索,主要对美的概念,美的客观标准和美的主观标准以及美的标准的特征作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美具有形象的悦情功能的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的形象的本质是存在的,“美的本质”是不存在的,探讨美是什么的问题,是要解决美的形象的本质,尤其是本质属性是什么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美的形象的本质属性是具有愉悦人的高级社会情感的功能的属性,即悦情功能性,也就是美,悦情功能性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能与人的求悦性相容的属性,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一事物内部当各种悦情功能因素以及由它们凝成的一方占居主导地位的时候,便构成悦情功能性这一整体属性,决定着该事物成为美的形象,“美”的概念是形象悦情功能性的概括,“美”这个词是表示形象悦情功能性的语言形式。要之,美是形象悦情功能的属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大陆,反本质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美的本质”也被某些人视为“伪命题”,“没有意义”,力图逐出美学领域.但是,作为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美的本质”是不可回避的,正是“美的本质”的基本确定规定了一种美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基本导向、基本原则,美的本质问题恰恰是美学研究的灵魂.“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一种美学体系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悬设.关键在于,以什么观点、立场、方法来研究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转向”已经颠覆和消解了传统古典美学的形而上学的美的本质观,由实体本体论和二元对立认识论转向了关系本体论和实践认识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起来,给“美的本质”注入了新的生机.20世纪90年代的“后现代实践转向”则把“美的本质”引向了多层次、多视角、开放性的研究和探索途径,给“美的本质”打开了新思路.实践转向和实践分析给“美的本质”的解密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两种思维及其联系美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哲人们就曾运用他们的智慧开始了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深沉的哲学思考,但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不论是唯心主义者,还是唯物主义者,都没有也不可能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科学的认识论前提,因而,就象对社会历史领域内的其它问题的探索一样,人们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也只能是在黑暗中的摸索。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哲学,创立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从而为自然和社会领域内各种问题的研究奠定了一个科学的认识论基础,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哲学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由此推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在自己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里探索了一个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即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就是只有内心美与外表美的高度统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美.只有那些内心丰富、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赵传见,男,21岁,本校中文科三年级学生。当编者最初面对他的一迭厚厚的稿低时,一方面钦佩他的毅力,同时隐隐怀着一种不信任感。但读了几页之后,这种不信任感消失了;再读下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读到最后,竟抑制不住由衷的激动和喜悦。我们从这篇师专学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了我国新时期美学理论的繁荣所产生的广泛影响,看到了我国美学界群星辉映的灿烂前景。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尺度是什么?这是一个略带几分神秘而且历来聚讼纷纭的问题。有人认为美在于心,有人认为美在于物,还有人认为美是心与物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本文倾向于美是客观的,但努力寻找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内在联系,较少机械论的气息。作者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出发,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果,对美的本质和尺度作了新的概括,并进行了有一定说服力的论证。作者已写出的是上篇,论自然美,二万二千多字,本刊将分两期连载。中篇论社会美,正在撰述中,我们期望作者能攀上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与人们对于客观审美对象的具体感受以及与之相关问题的科学:教学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活动的教育手段与过程:美育就是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教育.语文教育则是关于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语文教育,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读写听说能力,能够发现美,表述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五十年代以后,美学界对关的本质的看法有诸多观点,要么偏重于主,要么偏重于客观,还有的学者从审美活动主客体的关系来探寻美的本质。着重于从美的关系探讨美的本质的学者,有李泽厚、周来祥、朱光潜。李泽厚从主体性实践理解美与人的关系,从美的社会性把握美的本质,建立了实践美学论。李泽厚的理论,使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美本身与人的自由结合在一起,摆脱了主观论美学和客观论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