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的改变依靠的是个体的改变,而个体的改变则依靠其整体心理的改变.王阳明直指人心的心学体系对其时的社会和后世的国民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阳明改变人心的核心措施则是对传统人格思想进行的改造与变革.文章以此为切入,用人格心理学的视角对其"圣凡平等论"思想进行了诠释,重点分析了"圣凡平等论"的内涵、整体特征和深远影响,并就其在中国传统人格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对当下的启示进行了评价与反思.  相似文献   

3.
杜甫<同谷七歌>创作于其人生最为困顿的流寓同谷(今甘肃成县)时期,生活的切肤感痛使这首诗作形成了独特的有我之境.作品感情的异常沉痛愤激,给其中之"我"赋予了独立人格;而关切战乱时局、显露忧国忧民的赤心、表现不定的命运转换和人生遭际的变数,使"我"的主体意识与客体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4.
先秦儒家"修养"美育思想强调内修,以"仁""义""礼""智""信""情"的内容,通过"诚""静""壹""正""独"的方法,实现生"和气"成"气象",产生感应影响人们的"乐仁"行为,最终实现圣人不言而"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的君子人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需要赋予当代实践美育新内涵,即把先秦儒家拘于"心"的道德行为的"修养"转化为现代劳动实践的行为修养。  相似文献   

5.
本期要览     
<正>陈理宣《论先秦儒家"修养"美育及当代实践美育的转型》(第28页)先秦儒家"修养"美育思想强调内修,以"仁""义""礼""智""信""情"的内容,通过"诚""静""壹""正""独"的方法,实现生"和气"成"气象",产生感应影响人们的"乐仁"行为,最终实现圣人不言而"大而化之"之"圣"、"圣而不可知之"之"神"的君子人格。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同时需要赋予当代实践美育新内涵,即把先秦  相似文献   

6.
统观杜甫的各类诗歌作品,“神”,始终是他倡导和追求之所在。在诗歌发展至有唐一代而高度成熟之时,杜甫继承、开拓了前代关于“神”的诸多见解和主张的精髓后,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创造性地赋予“神”全新的内涵,并以此作为自己诗歌境界的最高标准和艺术审美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李白与杜甫是诗歌史上并驾齐驱而又差异巨大的两住诗人。二人有着迥然不同的人格精神和诗歌风貌。前者可以“仙”“圣”之别概括,不同的人格精神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存在状态。后者可以“真”“善”之别概括,具体体现在意象世界的浪漫与悲怆,抒情方式的奔放与迂回,审美追求的求真与求善。但至真与至善,最终达到的都是至美之境,所以在此意义上,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在道德修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道德修养文化底蕴差,网络中的道德失范严重,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以及言与行的分离.整合濂溪文化资源,如强调成"圣"的根本标准是"诚",为"圣"的主要内容有"仁"、"义"、"中"、"正"、"公",达"圣"之途径主要有"无欲"和"迁善改过"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人格独立精神,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其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儒家历来强调修身,并且把形成道德的自律与人格的建构作为人生的追求。修身不仅是儒家道德的核心,也是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基础所在。修身要经过两个重要的过程,其一是内省,通过内省,儒家把自己的自在修为与理想道德联系在一起,时刻反省,常常省察,最后修成至高的理想人格;其二是自悟,儒家通过对圣贤文章和经典的研读,把对人生的想法、信念与经典结合而得其之真谛,博学广知,最后成"王"成"圣",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理想。这一段不平凡的心路历程,需要儒家学者不断地努力和修为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杜诗是杜甫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宣战书和反映民生疾苦的深情表白。诗中所表现的是作者思想的矛盾,尤其是以杜甫为代表的中国"士大夫"内圣人格的冲突,具有浓郁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1.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正统中庸人格的体现者和超群智慧的拥有者。在文化美学人格上,隐逸的诸葛亮更多地表现出狂狷之美。出山后更多地表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情怀,"力行近乎仁",使他由狂狷而入圣。是隐逸、狂狷、忠烈的混合体,是由狂狷而入圣的典范。  相似文献   

12.
毛宗岗评点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是儒家正统中庸人格的体现者和超群智慧的拥有者.在文化美学人格上,隐逸的诸葛亮更多地表现出狂狷之美.出山后更多地表现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怆情怀,"力行近乎仁",使他由狂狷而入圣.是隐逸、狂狷、忠烈的混合体,是由狂狷而入圣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诗圣"杜甫与"曲圣"关汉卿,同列世界和平理事会所选出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上诗坛与曲坛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家,通过对其创作实际的考察和比较,杜诗与关剧的思想、艺术,在以下诸方面有相似之处:一、立足现实,关注民生,二、同情弱者,怜悯女性,三、雅不离俗,曲尽人情。  相似文献   

14.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北宋大文豪苏轼是可与屈原、李白、杜甫比肩的超级文化名人,他始终以浩然正气积极入世,坦然面对挫折,乐观豁达,关心民生疾苦、国家命运,求真务实,政绩斐然。他一生的经历向我们展示的正是他高于天下、超然卓绝的"任圣"人格精神,这种精神使得苏轼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了无比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和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人认为,张问陶的诗学、诗歌主要受袁枚的影响,也受李白、苏轼的巨大影响.其实,张氏与杜甫的渊源关系最大.因为他在诗中大量引用、化用杜甫的诗句,直接论及杜甫、杜诗达四十条之多,且在题材、体裁、风格上与杜诗相似.他高度赞扬杜甫的人格、个性和思想,以之自况,并同情其遭遇.他全面、具体地评价杜甫的诗歌,赞同并生发其诗学主张.对此,清人多有论述,近来则罕见涉及,故反思与探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陈丽婷 《文教资料》2008,(17):13-14
摘得诗国"诗圣"桂冠的杜甫在文学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这不仅因为他诗歌创作的伟大成就,也与他伟大的人格精神特别是坚强而执著的进取精神密切相关.杜甫这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已经超越了儒家思想自身的价值,是完美的人格与完美的诗歌艺术的最佳结合.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人格精神的伟大民族,所谓的"诗品出于人品"反映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审美心理和习惯.杜甫对儒家思想的恪守与超越形成了自己伟大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诗歌艺术,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时代和儒家思想培育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科技》2017,(Z1):90-91
在现实语境中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民族复兴所要求的大学生人格精神,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之义也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结合"红船精神"的主要内涵,阐述了当代大学生人格精神培育的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0.
林纾的人格特征是儒、道、侠三者兼具,而以儒为主。林纾儒者人格的形成与其成长的地域文化氛围、家庭环境以及治学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儒者人格主要体现在人格修养的"内圣"境界、坚持义利之辨、砥砺"浩然"之气、言行举止恪守"礼"的规范、怀抱社会关怀精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