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曹一平 《考试周刊》2012,(49):190-192
本文尝试应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资源来分析英语足球评论语篇中的人际意义的构建,藉以找出态度资源在英语足球评论语篇中的分布特征,并揭示足球评论员是如何应用态度资源来构建人际意义的。经研究发现,在整个态度系统中,评论员在构建人际意义时,判定资源使用的最多,其次是鉴赏资源,最少的是情感资源,而且,研究得知,英语足球评论的评论员在文章中通过表达自己的价值立场来把语篇构建得更为主观,以便联盟读者接受其立场;而评论员引用他人的价值立场是为了使得语篇更客观,以便与读者保持团结一致。  相似文献   

2.
就广告而言,人际功能是它最重要的功能,语气、人称、态度、内涵和节律特征都是表达广告语篇中人际意义的重要资源。文章阐述了在广告翻译中,再现原语语篇的人际意义,以及如何使译文也能成功地达到与读者的人际互动,实现功能对等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苏奕华 《文教资料》2014,(18):181-182
评价理论作为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延伸,其对话语中人际意义的分析与研究是语言学走向应用的重要标志。Martin的评价理论成了各类语篇中人际意义研究的试金石,不同的文本类型、不同的文化语境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在新闻语篇中,对于事件发生的评述,要求依据新闻撰稿的特点:客观、真实。尽管如此,人际意义在新闻语篇中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新闻报道中人际意义的分析,有利于正确把握新闻的主旨与方针。  相似文献   

4.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纯理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基础中发展起来的,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属于阐释性研究。它由态度、介入和级差三部分组成,关注的是语篇中的评价资源,包括语篇中可协商的各种态度及这些态度评价的来源。评价理论为我们阐释语篇的人际意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框架。以评价理论为框架对《葛底斯堡演说》语篇进行分析,旨在发掘其评价资源及实现人际意义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赵勋 《华章》2014,(27)
评价理论是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话语的人际意义的突破性理论体系。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语篇中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本文试图运用评价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其核心子系统--态度系统的视角对政治新闻语篇进行分析,揭示政治新闻语言背后的意识形态,呼吁读者对政治新闻进行批判性解读。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通常是对现实客观和真实的反映,但其中也渗透着新闻报道者所代表的新闻媒体的态度和立场。而评价理论主要关注用于协调社会关系的语言资源和态度的表达,是对话语人际意义研究的新突破。通过运用评价理论分析转述引语中的两类态度资源,可以揭示在这些资源中表达出的媒体的态度和立场。这种全新的研究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批评话语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7.
陈敏 《培训与研究》2010,(9):130-132,135
本研究使用WECCL和LOCNESS两种语料库,从元语篇角度对议论文的人际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与本族语者相比过多地使用了作者读者互动词汇资源,造成作者存在过于明显,作者倾向使用权威的声音、更感性的态度和更为强烈主观的语气,同时,读者存在更为明显,读者参与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8.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探讨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新闻报道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然而新闻报道者在报到时添加了很多主观意图的内容,从而误导读者的判断力.本文论述了国内一些学者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研究;并对《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上的几篇新闻报道从系统功能语法人际功能下的分类,及物性,情态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试图揭露新闻语篇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操纵意图,从而提高读者对新闻报道的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爱玛》及其两个中译本为对象,从作者、译者及目的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情态是怎样实现人际意义建构的.通过分析发现译者在人际意义建构过程中采取了三个步骤:识别原文作者所要表达的人际意义;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中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然 《考试周刊》2012,(3):57-58
评价是人际意义的一个核心问题,对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都必须考虑评价。评价系统的恰当使用对语篇连贯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以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为依托,着重讨论态度、介入和评价维度在此文中的应用,解答作者如何利用新的词汇—语法功能手段与读者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Kress&van Leeuwe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提出的视觉语法框架为基础,以2010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对其进行模态分解、单模态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的尝试研究,探讨多模态会徽语篇中图像、颜色、印刷体式、文字等各种模态如何共同作用构成人际意义,以期提高读者对于多模态语篇的识读能力,帮助读者全面、准确地解读语篇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为理论基础,解析了《纪念日,在委员会办公室》中的直接引语的人际意义。发现作者通过借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评判,表达对事件或人物的态度,表明了作者、读者及原话语发出者即人物之间的关系,蕴涵作者的价值判断,实现语篇的人际意义。  相似文献   

13.
等效翻译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信息,持有相同的态度,产生相同的效果.原文和译文中人际意义是否能正确的传递是实现等效的关键.评价意义是语篇人际意义的核心部分.评价系统资源的运用是实现语篇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作为语篇分析的工具,评价理论对语篇翻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能否实现评价意义的对等是衡量语篇是否实现等效翻译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报道从其词汇、修辞运用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文体特征。模糊限制语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和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新闻报道语言的一大特色。依据Halliday的人际功能为理论基础,可更好地来分析新闻报道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  相似文献   

15.
就职演讲语篇建构的评价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上的新发展,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文章应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2005年和奥巴马2008年就职演讲语篇中的评价资源进行标示分析,探寻此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态势和基调.结果表明,总统就职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中的评判资源在语篇中前景化,以渗透性韵律建构语篇的人际意义,推动语篇主题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于涛 《海外英语》2012,(17):267-269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该文拟从一直以来被忽视的人际功能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语篇的连贯。评价理论是对于人际功能理论的发展,态度系统是评价理论的核心。该文将着重探讨语篇中态度韵律资源通过聚合效应产生"核心态度"并以此来实现语篇的连贯假设。藉此证明态度系统对于语篇连贯建构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能够为连贯理论发现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为语篇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运用三大元功能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对丘吉尔的演讲《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一文进行分析,能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做这一演讲时的外在客观环境及内在情感态度,以使读者更好地使用韩礼德的三大元功能进行语篇分析。  相似文献   

18.
硬新闻强调时效性、客观性和真实性,是传播较广、影响力较大的语类。但新闻话语并不纯客观或被动地反映新闻事实,而是经过缜密加工,折射出一定的立场和态度。本文基于Martin和White的评价理论,从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对比两则硬新闻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旨在揭示隐藏在话语中的不同的人际和社会意义,帮助读者分辨不同的意识形态,进而在教学和实践中加强对人际意义和多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评价理论由J.R.Martin创立,关注语篇中可协商的各种态度,涉及情感的强度和价值溯源、说服读者的方法。评价作为人际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态度意义。要实现语篇中态度的传达,先要“自下而上”判断态度再现的“忠实”性;同时要通过“自上而下”审视评价基调的角度来看原文与译文文本类型是否一致,以及在语域层面上是否做到了“忠实”。  相似文献   

20.
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评价理论(即评价系统),它既是对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中人际意义的拓展,也是一个用于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新兴理论框架。本文尝试运用一个研究语篇中评价资源的新兴理论框架--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对美国总统奥巴马政治演讲中的开场白语篇进行研究。本文将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政治演讲开场白中各种态度意义的表现特点以及其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