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弗雷格认为句子的意义是思想,句子的意谓是真值。在复杂语境中,句子具有通常意谓和间接意谓,“保值替换”并不失效。弗雷格没有解释在任意复杂语境中“保值替换”能否顺利进行,也没有对句子具有通常意谓和间接意谓的可行性做出明确解释。  相似文献   

2.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3.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实施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的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由三方面构成: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和综合技术教育思想、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当今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的思想观点。以这一理论体系为指导,可以确定,具有中国特色的  相似文献   

5.
<正>冯友兰先生《贞元六书》的历史意义张岱年1990冯友兰先生于三十年代之初出版了《中国哲学史》两卷本,对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做出重大的贡献。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六年间又撰写了《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合称《贞元六书》,意图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当时中国正处在抗日战争至抗战胜利的时期。所谓“贞元”意谓“贞”下起“元”,即旧时代的结束与新时代的开始,意谓抗战建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提到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时,基本上是一带而过的,迄今还没见到专门论述这次大会历史地位的文章。我认为,这次“破天荒的劳动大会”①是中国职工运动史上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对于认识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对于总结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都是很有意义的。那么,“一劳大”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劳大”是中国工人运动由分散走向统一的起点。本文试从“一劳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大会的主要内容以及大会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对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一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所指对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含义。有时指京师为“中国”,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也有的指华  相似文献   

8.
《论语·公冶长·颜渊季路侍》:“颜渊日:‘愿无伐善,无施劳。’”中师(《文选和写作》将“无施劳”释为“不把劳苦的工作加在别人身上”。按这一解释,“施”当为“加”义,施加。此说可能本于王力,见王力《古代汉语》166页。粗看似无不可,但细思顿觉上下不连贯。查((简明古汉语词典》(云南人民出版社)“施(shi)”义项⑨:“〔动〕夸张。例:无伐善,无施劳(《论语》)。”《辞海》“施”下辞条“施劳”:“夸张自己的功劳。《论语·公冶长》:‘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朱熹注:“施,亦张大之意,劳,谓有功。《易》曰:“劳而不伐”,是也。’”可见此处“伐”与“施”系同义互  相似文献   

9.
我们读古书时,经常碰到“中国”与“天下”两个概念。“中国”一词早在先秦时代就在书中出现。《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四方,诸夏也。”郑玄笺:“京师者,诸夏之根本。”意思是说:如果对京城的人民仁爱柔和,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国城市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开始出现教育与经济良性互促的机制,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城市教育综合改革”、“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及“产学研结合”等模式代表了我国城市教劳结合的正确方向,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今世界教劳结合发展的普遍规律,很有总结推广的价值。同时也应当看到,这些模式多数不是自觉地按教劳结合  相似文献   

11.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①,东风无力百花残②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③,蜡炬成灰泪始干④ 。晓镜但愁云鬓改 ⑤,夜吟应觉月光寒⑥ 。蓬山此去无多路 ⑦,青鸟殷勤为探看⑧ 。【注释】①相见时难 :意谓相见的时机难得。别亦难 :意谓不忍分离 ,分别时的心情亦很难过。②东风 :春风。百花残 :意谓时已春暮。残 ,凋谢、零落。③丝 :与“思”谐音双关 ,含相思之意。④蜡炬 :即蜡烛。泪 :蜡烛燃烧时流下的烛液称之为“烛泪”;此处为双关语 ,又指相思之泪。⑤晓镜 :清晨时对镜梳妆。但 :只。云鬓 :形容年青女子浓密如云的鬓发 ,此处代指容颜。改 :指容颜变得衰…  相似文献   

12.
在园际风云变幻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必须走自己独特的道路。众所熟知,没有正确的理论便没有正确的行动,更谈不上会有理想的好结果。因此,构建中国教劳结合道路的理论体系是至关重要和紧迫的。我们认为,这个理论体系应由三部分构成:其一,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其二,经过科学总结了的中国实施教劳结合的历史经验;其三,能反映教劳结合发展普遍规律的当代世界教劳结合的新经验和新思想。现分述于后,并以其就教于四方贤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国的名称由来已久。《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里的“中国”是指当时周朝的京师。《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这里的“中国”则是指当时周王朝统治下的全国而言。不过那时主要还是指黄河流域的中原一带。随着国家的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中国”所指的版图也不限于黄河南北,最后成了整个国家的正式名称。  相似文献   

14.
当中国历史长河流经十三世纪时,出现了一个险峻的巨大弯道,改变了它平沙坦途的方向.在我国北方大兴安岭西侧丰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诞生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蒙古”一语,意谓“质朴、无力”.他们以“苍狼”和“白鹿”为图腾崇拜物,过着“黑车白帐,随水草放牧”的原始氏族部落生活.当时,金国女真族贵族对蒙古人民进行着残酷而奇特的统治:或放火烧荒,  相似文献   

15.
名词、形容词等活用为表示意谓义的及物动词,表示把宾语视为什么或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这类特殊活用,叫意动用法。1、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活用为急动词,“奇其才”即“以其才为奇”,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2、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苦”活用为意动词,“苦我”即“以我为苦”,认为我给他们带来痛苦。3、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远”活用为意动词,“不远万里”即“不以万里为远”,不认为万里为远。  相似文献   

16.
长时期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下简称“教劳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在新的历史时期,使教劳结合迈出新的步伐的关键在于认真学习邓小平关于教劳结合的论述,领会其精神实质,并以此为理论武器指导实践行动。如何理解邓小平的教劳结合思想?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应该特别予以注意:一是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原理在中国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二是邓小平教劳结合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诗经·卫风·氓》有一句:“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靡室劳矣”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家里劳苦活儿没有不干的。靡,无,没有,室劳,家里的劳苦活儿。”而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479页)的注释为“没有家务劳动.意思是丈夫还爱自己,不使自己从事家务劳动。靡,没有,室劳,家务劳动”。“靡”、“家”、“劳”的解释无多大区别,两个注释的意思却截然相反。此句该作何解释呢?  相似文献   

18.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下》中说得好:“象之所包广矣,非徒《易》而已,六艺莫不兼之。”现代研究比较文化的人,常说西方文化是科学文化,中国文化是艺术文化,这实际上正是把章学诚的观点扩而大之,意谓中国文化的各种形态都包含形象和形象思维。这种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以形象和图画说话”的东西姑且不谈,即以医学而言,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开始,中医就已经对“脏象”“脉象”有了全面研究,并在方剂中讲究“君、  相似文献   

19.
实用天地     
随需应变一触即发;精装平台一劳永“e”——IBM eServer i系列新品发布日前,IBM在上海举行了主题为“随需应变一触即发;精装平台一劳永‘e”’的IBM eServer i系列新产品新闻发布会。会上,IBM发布了eServer i系列的最新服务器,最新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以及在中国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端于中国农村,然而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城市;农民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迈入新世纪,中国面临诸多难题,而居首位的还是个“农”字。  我们必须正视,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存在和较低的人均可耕地水平,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战略选择的基本决定因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的增长需要国内9亿农民消费需求的支撑,中国就业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庞大的农村剩余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