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荆山“阳锣鼓”艺术形态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锣鼓,又称薅草锣鼓。它以一种原始的务种田间劳作“挖生田”的锣鼓歌乐形式,曾在鄂西北一带广为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耕劳作化形式的改变,使得这种形式已在消失或正在消失。由于地处荆山的保康、南漳地理环境特殊和生产方式的需要,使这种古老的遗风犹存余迹。它的音乐、歌腔、表演的完美结合所形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体现了荆楚腹地传统民间艺术的文化特征,这一原始农耕的古朴音乐文化是值得音乐界关注与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在扬州运河文化滋养下的邵伯锣鼓小牌子,流布于江都邵伯镇及其毗邻的杨庄、真武、樊川、仙女庙等乡镇地区。本文从邵伯锣鼓小牌的渊源形成,艺术特征,生存现状,传承传播等方面对其梳理与探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有待振兴的当下诉求,极力呼吁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阶层对邵伯锣鼓小牌子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鄂西北旅游业发展实际,对鄂西北旅游业的发展作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鄂西北旅游业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根据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组建管理机构、开发多层次产品、塑造独特旅游形象、完善旅游协调机制、创造节庆旅游品牌、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等六项举措。  相似文献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山西民间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其内容主要包含左权开花调、河曲民歌、晋南威风锣鼓、绛州鼓乐、上党八音会、文水鈲子、五台山佛乐、太原锣鼓、恒山道乐等九项内容。整理归纳和分析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山西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及特色,一方面可为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山西民间音乐直接且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山西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5.
乡村过大年     
秦天夷 《辅导员》2014,(11):45-45
春节的脚步渐渐临近,我和伙伴们一起去乡村体验传统过年。一到乡村,一支锣鼓队就击起了锣,打起了鼓,热情地欢迎我们。队长高举指挥棒为锣鼓手打节拍,锣鼓手们不停地敲击着锣鼓,一时间,锣鼓喧天。仔细一看,这些锣鼓手们都是老奶奶,个个神采奕奕,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喜悦。  相似文献   

6.
在清代,随着大量移民人口移居鄂西北山区,他们不仅垦殖了各类土地资源,还因地制宜地发展了农林特产业,为当地的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资来源,从而加强了封闭的鄂西北山区与外界的商贸联系,促进了本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鄂西北山区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校园文化与大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扣精神文化组成,它对校园人具有持久的导向作用、强烈的感染作用和巨大的凝聚作用。要使校园文化在大学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加强物质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特色;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塑造“校园精神”;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娴熟精练的动作中,在炯炯有神的目光中,在悠扬婉转的余音中,在古老的胡琴与锣鼓的伴奏中,我的心早已与京剧产生了共鸣。我看见了耐人寻味、韵味醇厚的艺术特色,领悟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文化……  相似文献   

9.
抗战中期,碧野在鄂西北从事抗战文化活动约一年有余。20世纪60、70年代,他以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工地为生活基地,踏遍鄂西北的山山水水,创作了长篇代表作《丹凤朝阳》及著名散文集《情满青山》。20世纪80年代他又重返鄂西北,搜集素材,撰写报告文学。至今,碧野仍深爱着鄂西北。鄂西北是他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0.
袁河锣鼓戏是流行于江西宜春等地的地方戏曲之一。袁河锣鼓戏舞台语音系统有21个声母、49个韵母、5个声调。袁河锣鼓戏的音系与宜春方言音系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袁河锣鼓戏有独特的音韵特点。袁河锣鼓戏舞台语言属于带有浓郁赣语色彩的地方官话。袁河锣鼓戏韵辙可归纳为“二十七部”。  相似文献   

11.
陈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52-154
茶亭十番音乐,是产生在近代福州城市文化中心的民间音乐。十番音乐的产生源自城市文化需要,其发展则来自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它生存的土壤正是福州丰富的民俗活动。十番音乐的精神内涵,满足了市民自由奔放的文化心理,其艺术特色也与市民文化中的欢快、哗闹的格调相吻合。在十番音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大众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旅游市场的核心产品各有特色,鄂西北的旅游产业市场应当根据自身特征,采取特别措施,建立以弘扬"上庸文化"为主旨的市场战略,重用专门人才,将塑造与传播上庸文化品牌作为鄂西北旅游产业的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3.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被引进高校体育课程体系。鄂西北属于山区,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了更好的发展地方体育特色,发挥地方资源的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提高健康第一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锻炼能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鄂西北高校中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渝东南与鄂西北民歌有许多相似处,这与其山川地理及人文有紧密的关联。巴楚之南与巴楚之北各处四省交界处,其间千山万水阻隔,距离遥远,但民歌中相同或相近的句式、方位、神秘葬俗所包含的巫术与宗教意蕴相同或相近,风水龙脉观念与人们头脑中的吉凶祸福观念紧密相关。二地同受巴楚文化浸润和渗透,民众思想、感情、思维、生活、风俗习惯等相融,有许多因子在其中遗传和更新,陕豫川鄂、湘鄂渝黔或陕豫川湘鄂渝黔七省联合开发、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避免人为的、地区割裂所带来的文化缺失、旅游和经济等方面的损失。  相似文献   

15.
鄂西北因位于湖北省的西北部而得名。地理禀赋使这里成为南北文化的通道,东西文化的走廊,从而形成了鄂西北地域文化的独特品质,多种文化具有国家文化特质和国家战略内涵,呈现出文化价值的国家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黑暗传>是流传在鄂西南、鄂西北一带,叙说中国神话、历史的一部民间长诗,曾被学者称为"汉民族神话史诗",受到广泛关注.近来,神农架林区的胡崇峻经10多年辛勤劳作,已完成长诗的整理本.本文作者在追踪研究中,通过--长诗和明代有关通俗小说的比较,对其构成也有了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7.
就自然资源及生产方式而言,鄂西北在明清之前,动植物资源丰富,呈北亚热带特色。地广人稀,生存、生产环境较佳,所以,直到明清时期,鄂西北都是移入区。随着明清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规模性垦荒,生存环境开始恶化,水旱灾害频仍,鄂西北逐渐成为移出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