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胡塞尔的主体间性思想,强调摒弃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关注主体间的理解,为我们理解师幼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反思现存的师幼关系,由于其哲学指导思想的局限性,在强调师幼交往的情感性、对称性以及交往主题等方面显现诸多不足。因此,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入手探讨一种师幼双向关注与尊重的理解型师幼关系范式成为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刘将  周宁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9(2):112-114,132
主体间性是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转变.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其中必然存在着主体间的问题.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表现为主体间的双向度的关系.心理学主体间性的转向就是按照交往理性的要求寻求一种交往关系,要求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之间以及被研究者之间开展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与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主要概念之一,国内在对此问题进行讨论时存在着泛化的倾向,把它等同于交往关系。其实,主体间性是讲主体间的作用与沟通。而交往是指人与人与之间的交流与交换,后者较为宽泛。在交往活动中,人作为主体参与程度不同,只有交往活动中达到到为主体时才有主体间性,这种交往一般是精神性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性概念意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目的在于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人的主体性.师徒制模式固化了新教师,可通过使各教育主体在精神层面生成主体间性理念,并在实践中相互交往对其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概念的提出,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新的转变.心理学研究是一种交往行为,所以其中必然存在主体间的问题.心理学的主体间性存在于交往之中,它表现为主体间的双向度的关系.心理学主体间性的转向就是按照交往理性的要求寻求一种交往关系,要求建立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研究者之间以及被研究者之间开展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理论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它不是把世界当作客体、当作物,而是当作主体、当作人,它使得主体与主体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最终达到相互理解,这是主体间性理论除文本层次之外所应关注的另一层面.主体间性所表现出的实践性品格、所体现出的沟通交往实际上在中国古典审美范畴"和"中就已显现出来,"和"的哲学理念与西方的主体间性理论在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实践方式的探索方面是殊途同归.从主体间性视角来重塑主体性,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间的延伸,是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展开.我们应当使主体间性理论回归实践,实现它的实践性品格,这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它的研究领域和空间,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而且会真正促使理论研究植根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项包含原作者、译者以及读者的多主体活动。他们之间的交往形成了翻译主体间性。这一交往涉及到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总的说来,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打破了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二元对立,更重要的是,为翻译主体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还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