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立意明确且较为深刻,论述较为充分且给人以启迪。作者描绘了两幅生活图景:一幅为"净土"上的恬静、和谐,充满自然之美与悠久历史意蕴的生活图景;一幅是大城市喧闹、忙碌,且"失去了微笑的面容"的生活图景。在这两幅生活图景的对比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理想是美好的,却是遥远而难企及  相似文献   

2.
韩伟问:“《桃花源记》中,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巧妙地寄托他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社会理想的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作者生活在东晋王朝和刘宋王朝交替的时代,社会动乱,人民受着外族和统治阶级的双重压迫,生活极端痛苦。陶渊明是一个出身于没落士族家庭的知识分子。由于生  相似文献   

3.
《岳阳楼记》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散文名篇,它描写了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风云谲变、波澜壮阔的山光水色.颂扬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抱负。作者描写洞庭湖景色,精心选择了两幅画面:一幅是秋雨连绵的阴天图景,另一幅是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而这两种图景,也正暗合了观景之人的两种不同心境。  相似文献   

4.
寻找汉语     
刘震云新著《故乡面和花朵》匠心独运用地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奇异的世界图景。与他人不同之处在于其世界图景的建构是通过具有荒诞这一共同特点的构想世界与现实场景,虚幻事件与实际生活来完成的。语言无疑是构筑世界图景的材料,世界图景的荒诞也决定了语言景象的荒诞性,或者说语言景象的荒诞性决定了世界图景的荒诞,正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想象一种语言就是在想象一种生活方式”。因此,这样的语言是诡异、多变、隐晦且多人为性的。1形式与意义的完美统一。语言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二者同等重要,但在文学创作中却时而重形式…  相似文献   

5.
<镜花缘>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奇妙绚烂的海外诸国图景,尽管这些国家在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甚至两性关系上与中国迥然不同,但是,关照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不难发现海外诸国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或者是中国现实世界的真实写照,或者寄寓着作者对理想王国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作者在这“序”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图景。作者起笔就紧扣题目,写了桃林的奇丽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极言风景之美;接着写桃花源中的生活情境,更是令人神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描写了桃花源中的自然环境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社会生活的平静美;“往来种作”是和平劳动之美;“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是生活的和乐美;“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美;而故事的结局更有一种别致的美:渔人出得桃花源,虽“处处志之”,但重来寻访时却“不复得路”,高士刘  相似文献   

7.
论课堂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走进当今中小学课堂,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幅司空见惯的图景:背着沉重书包而做不尽习题的“我”,眉头紧锁而答不出满堂问题的“你”,被空洞的说教训练成能够高喊政治口号的“他”。学生的课堂生活成为戴着面具的表演,而不是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课堂生活充斥着单调、枯燥、乏味甚至无聊的刺激,没有喜怒哀乐,更没有生活的激情,缺乏整体性、现实性和理想性。课堂教学所体现的是单一的生活模式和图景。这种图景似乎只能作如下注解:中小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难以体现课堂教学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我国所处的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社会转型以及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的伟大时代,关注学生的课  相似文献   

8.
《桃花源记》是晋代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小序”。文章虚构了一个宁静美丽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美好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崇高而美好的社会理想。文中虽不着一“美”字,却使“美”尽得风流。细细读来,让人得到多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平凡百姓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图谱,呈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硬气、韧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人生第二次》是“人生三部曲”IP第二部,以推开生活之门的“第二次”为切入口,呈现更深刻复杂的中国人故事。它将镜头投向那些经历过重大变故的普通人的第二次人生,以“圆”与“缺”、“纳”与“拒”、“是”与“非”、“破”与“立”为主题,展开了一幅幅不同的人生图景,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面对困境的坚韧。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教育实验曾在20世纪兴起两次高潮,一以贯之的追求是教育研究科学化,这一初衷得到的后效难尽人意,对科学化内涵的误解导致了方法崇拜和替换思维。以扬弃的态度反思经典实验规范,并从理念和形态两个方面重建教育实验观,我们可以见到这样一幅图景:以“理想类型”引领教育研究活动,以“理论逻辑”有分寸地干预“实践逻辑”,最终实现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育者这两类研究者的“共在”与“共生”。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组第1课。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诗意、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进行心灵对话,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睦、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2.
桃源探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图景。但桃花源在哪里呢?根据“记”中所说到“武陵”去求索得知:武陵,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一带。然而有人认为桃花源不是纪实,而是“寓言”;有的则认为是“故作斯文写幽意”。史学权威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折衷两说,  相似文献   

13.
寻觅     
以《寻觅》为题作文就不能不注意确立寻觅的对象,即所谓立意。立意高则文章高。这篇作文的立意可以说是新颖而深刻的,小作者以凌晨登山看日出为线索,引出自己对回归自然的感觉的寻觅——然而又不仅仅只是在寻觅一种感觉。作者简笔勾勒了两幅图景:一幅为日出之前的“泼墨山水画”,充满了自然的绚丽和童年的纯真。一幅为日出之后的“炫目嘈杂图”,“整个世界再次变得赤裸裸,每个角落明亮得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不免要看看报、读读书。目的有三个:一是为了获取一些信息,知道在某个时空范围内发生了什么。二是为了得到某些知识,如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等,知晓你要了解的对象“是什么”,以及与它相关的缘由。三是学习与鉴赏,主要是读读小说、散文、诗歌,在作者为我们营造的虚幻世界里畅游一番,获得审美感受,或学习创作方法。这是有点文化的成年人的生活常态。在以上这一幅幅读书生活的图景中,显然存在着不同类型、不同意义的阅读。如果从以上“三类阅读”的角度来观察阅读生活的话,看报主要是作为“信息”的阅读,读一般的书主要是作…  相似文献   

15.
意境三题     
<正> 意境,是诗歌、美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统一,是审美主  相似文献   

16.
克里希那穆提,一位出生于印度的当代思想者。独特的生活经历和长期的“禅修”赋予克里希那穆提超凡的灵性与智慧,这使得他的教育思想也格外澄明和纯净。当然,克里希那穆提绝非一位保守的思想者,他对教育本质和现象的审思与追问直击现代教育的弊端和要害,在为人们描绘了一幅理想教育的澄明图景的同时,也为深化现代教育改革建设性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可爱的草塘》围绕“可爱”,从草塘景色的优美和物产的丰富两个方面写北大荒一个草塘的自然美,以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课文描绘草塘景色的自然美,用了两幅图画:一幅是“草海图”,另一幅是“清流图”。在第一幅图中,作者抓住草塘的辽阔(“走了进去就象置身于大海中一  相似文献   

18.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十七大报告是新时期党和国家的纲领性文献,是我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必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其中也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哲学思想。无论是从学术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看,研讨其中的政治哲学思想都是必要和重要的。十七大报告勾画出了我们正在追求的理想社会,显然,这个理想社会就是我们理解中的正义社会。在我看来,十七大报告描绘了两种正义社会的图景。现在,我谈谈这是两幅怎样的图景以及本人对这两幅正义图景的几点理解。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农村生活的速写。文章以一天内时间的推移来表现“春日暖阳”下农家的平静生活。文中的环境描写,彩笔点染,营造了一幅动静结合、诗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景。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不急不徐,线索清晰,紧扣“宁静、祥和”来全景式地观照农村生活,展示新农村的景象。作者主要抓住三点:一是写“春日暖阳”下的新农村。春日与暖阳都是暖色调的文字,给人以祥和的幸福感。在春日阳光的映衬下,农村呈现出一种旺盛的生命力,春草、春风、小鸟、竹林等等,无不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命。二是写农家一天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农民的生存状态。先是速写式地描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