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线学习》2011,(6):66-66
与公民教育引导每个公民形成平等意识、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富有同情心(即自由、平等、博爱)不同,我国现今的教育,有很多内容实质是“反教育”。  相似文献   

2.
曹阳 《西藏教育》2014,(9):57-58
<正>一、爱学生,必须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前提美国著名作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要不伤害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做人的尊严。尊重学生,这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获得尊重,是人生存的"五种需要"中的高层需要。我们都是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幸福阳光下的公民,班主任与学生不在乎就是年龄和某一单方面知识的差别,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班主任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决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于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班级每一位  相似文献   

3.
品读     
<正>理性话语的价值观是与他人平等、尊重、说理相待的关系,并在这个基础上不羞辱他人、不欺骗他人、不歧视他人、不伤害他人、不使用任何暴力(包括语言暴力)对待他人。学校教育重视学生的理性话语能力,从社会作用来说,是一种帮助维护民主公共生活秩序的公民教育。从公民修养、禀性来说,则是一种提高国民素养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学文科》2008,(1):36-38
【考点与热点分析】 1.考点:①合作与竞争的关系。②平等尊重他人,与人为善。③诚实守信,永远是做人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目标】1.法治观念:引导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利,树立守法不违法的法律意识。2.法治观念:通过数据、调查、案例了解校园欺凌造成的严重后果,明确行为上能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3.健全人格: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我保护,提升意识、提高警惕,预防性侵害。4.责任意识:明确未成年人在享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守法不违法,学会自我保护,这正是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教学重点】认识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做守法公民,不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6.
【链接的新课标】 “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关心和尊重他人,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不歧视他人。”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生活中,公民自己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或者自己的合法权益被他人侵犯的情况都可能发生。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守法的自觉性,做到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懂得为什么要维护以及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刑法、民法通则、诉讼法等法律具体规定了公民的各种权利,并规定了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各种措施。权利固有的特点是不容非法侵犯,一旦受到非法侵犯,权利人就有权依法加以维护。换句话说,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是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并加以保…  相似文献   

8.
学界对业主维权是否预示着公民社会到来存在争议。从业主维权目标上看,业主仅是为了社区利益,没有尊重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从运动手段上看,业主维权采取非正式政治与策略性行动,缺乏规则意识;从社区自治角度看,业主在社区治理的常态下自治非常困难,缺乏自治精神与能力;从公民素养看,业主维权行动不妥协和不理性,缺乏理性、平等、宽容、妥协和志愿精神为特征的公民精神。判断一个社会运动是否具有公民社会的特质,除了看它是否具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外在制度背景外,还要看运动目标是否有公共性追求的外溢性,是否有将运动目标上升为公共议题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公民个人是否具有公民精神,整个运动是否能超越自身利益,并能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起来。以此标准看,我国一些环保运动、NGO参与的劳工政治具有公民社会特质,能催生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9.
一是法律平等的观念。能否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法律平等观念是法治的质的规定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法律的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在于人民真正取得了当家作主的平等地位和权利,是公民的宪法地位和宪法权利的规范化、具体化,是平等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统一。邓小平指出:“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0.
一、尊重学生,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把学生看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成与自己有着平等关系的公民,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不管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不管他们的学习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得到尊重,并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把尊重和自我严格要  相似文献   

11.
游红英 《贵州教育》2007,(16):14-15
一、努力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 第一,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首先必须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相互之间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每天生活于其间,会感到做人的尊严,从而充满自信,乐于施展自己的才华,愿意参与教育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给公民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场所。公民在网络空间实现了言论自由的平等性、即时性、群体性和宽松性。但当前一些公民滥用了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公民在网络空间的言论自由要以不损害他人、国家乃至社会利益为前提。从法律规制、技术完善、行业约束等多方面加强对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制,使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尊重他人”,是《我做合格“小公民”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当前道德建设的重要要求。同学们一定要学习、理解“尊重他人”的意义,积极参加“尊重他人”的社会实践,争做文明使者,引领风气之先。一、“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是礼仪之邦,尊重他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做人的准则。古人张奂(huan)说:“当崇长幼,以礼自持。”意思是人人都应当尊老爱幼,以礼节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王夫之也说过:“礼之本无他,爱与敬而已矣。”意思是文明礼貌的本质不是  相似文献   

14.
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内容。一般人格权足以民事主体全部人格利益为标的概括性权利,通常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人格独立与人格平等,其核心和基本内容,就是人格尊严,即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守法的法治蕴义及其实现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律秩序的建构仰赖公民守法。但守法不仅仅是履行法定义务,它还应该包括对他人合法权益的尊重和法律权利的积极享用。公民守法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法律主体性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公民接受法律的过程。公民接受法律,既取决法律本身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社会中介条件和社会法制环境,更取决公民的主体性意识的建构与弘扬。整合这些条件,才能使一个法律制度获得更大的社会认同、支持与信赖。  相似文献   

16.
公民尊重不同于传统的强调单向尊重的等级性尊重,也不同于忽视权利的情感性尊重,而是一种强调对包括陌生人在内的公共领域的,基于平等、自由之上对公民人格和权利的尊重.基于国内6个省份的调研数据表明:中学生公民尊重整体情况较好,但对穿着差异的尊重情况较差;中学生对公民尊重问题的认知、态度好于其行为倾向;在对父母的尊重中已有平等的双向尊重的意识;女生公民尊重表现整体优于男生;高中生公民尊重表现并非全优于初中生.  相似文献   

17.
公民受教育权及其法律保障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公民在受教育权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存在严重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集中表现为地域上的不平等,即地区、民族、城乡公民受教育的差别;不同性别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即存在对女性受教育权的侵蚀和剥夺;以及由社会个体身体与相貌的因素而导致的受教育权的不公待遇.公民受教育权的不平等还表现为不同教育层次领域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如义务教育领域内由于国家财政拨款的城乡差别,以及高等教育招生政策中的偏向主义和某些身份歧视.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发展经济,为各地公民实现平等受教育权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在立法上保障和完善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18.
一、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1.平等交往观念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理性的个体,都有自己完整的人格,以及做人的尊严和法律上平等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中职学生多半是以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校,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信心不足,有自卑心理,因此受人尊重的需要尤为强烈,希望受到同学的关注和信赖,并在集体中有一定的地位.平等的人际交往可以满足对方的自尊需要,使交往得以顺利进行.所以,中职生应该树立平等待人的观念,这是正常交往的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树立人格独立观念,具有隐私意识,强化尊重他人隐私的信誉和责任感;知道法律对公民个人(包括未成年人)隐私予以明确的保护,了解个人隐私受侵害时的法律救济方法以及侵权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并自主地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相关案例,初步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手段,在实践中依法运用.  相似文献   

20.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这是每个人的自由。照理说,任何其他人,都无权干涉他人做人的原则,除非他人的原则触犯了法律。投资者做投资,同样也有原则。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