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宁师专学报》2019,(2):19-24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其创作的作品多表现人物内心的隐秘情感以及激情模式下的生存状态。小说从叙事学理论中的"时间"、"声音"和"结构"等方面着手,巧妙运用了时序、时距以及叙事者的声音等叙事艺术,在叙述者声音和人物的声音之间协调自如;另一方面又突出"我"的存在,是其在犹太人失语阶段对自我身份的寻求。而正是这独特的茨式叙事风格背后富含的深层意蕴和深厚的人文魅力价值,给德语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船讯》是美国现代女作家安妮·普鲁最出色的长篇小说之一。作者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真实地反映了喧嚣的现代商业社会及其树立的一切生活法则所导致的生命主体性的破坏与个体精神世界的困惑和迷失。同时,作者又为平凡的主人公奎尔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生存空间,使其最终完成了寻回自我和重塑自我的过程。本文以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困境与对诗意栖居的理想描绘两方面为出发点,并结合普鲁的写作风格,探讨了小说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3.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学"的重要收获,其中阶级斗争的叙事策略对建国后众多农村题材小说创作有着典范意义。在新型农民、落后农民和知识分子等人物的塑造上,一方面集中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的丁玲投身革命和工农群众过程中顺应政策要求时的自觉与自愿;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作家试图弥合"政策"与"形象"间的裂痕的积极努力,是作家启蒙精神、个人主体性的无意识流露。这两方面暗含着中国知识分子及作家由"个体自我"向"革命者自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且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作家以崭新的历史观念和话语方式对历史进行重新陈述和再度书写,颠覆了传统历史书写的特定价值和叙事方式。苏童就是这批作家中的一位。其新历史主义小说代表作《我的帝王生涯》以民间化的历史观、先锋性的创作技巧,将对"人性"的关照寓于先锋品格之下,鲜明地体现了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6.
扎西达娃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是对人的真实生存状态,特别是精神自我的挖掘颇有深意之作,作家揭示了人之生存状态中精神自我的三种真实状态.一、NB022--I追求的主体的我;二、塔贝--me被放逐的客体的我;三、"我"--myself反思进取的我.作家最终揭示的是人作为一个"不息前奔"的精神存在的真实命题.  相似文献   

7.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一直坚持自己小说创作的意义是探询世界的"存在",而"存在"就成了他所有小说共同的核心主题。对于米兰昆德拉来讲,"存在"就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状态及从中展现出来的任何可能性。对这个世界及人类存在的勘探成了昆德拉打开人类自我之谜的手段。米兰昆德拉使用简约的叙述风格和简单独特的人物塑造来凸现社会复杂的"存在"境况,使其小说呈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美学风格。统一和具有哲学意味的人生主题以及巧妙的小说艺术手法造就了米兰昆德拉式的小说美学。  相似文献   

8.
新感觉派曾风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运用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流派.新感觉派作家成功地刻画出了生活在都市中的人.文章主要是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在快节奏、机械、荒谬、支离破碎的都市生活中,他们无所适从,普遍带有自我迷失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新状态"理论在倡导之初受到多方关注,它的倡导者用"新状态"来概括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作家的写作环境、写作姿态以及写作内容的改变,并想通过"新状态"理论来引导文学创作,但从积极倡导新状态文学的《钟山》杂志所刊载的小说文本来看,这些小说创作实际与理论倡导之间存在偏差与错位。  相似文献   

10.
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一位创作风格独特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平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和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本文试图从"童年经历和教学生涯"这个视角,探究其对老舍小说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小说创作在历经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之后,在世纪之交的时刻,出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家开始发表作品。这些作家错过了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家所经历的八十年代空前的文学盛况,也没有那些作家那么幸运的对外国经典著作抢先占领了高地进行了阅读,他们的小说创作还仅仅主要集中在中短篇上,但是相比之下,他们所处的时代境况更加的繁杂,阅读的资源更广阔,对经典的喜爱更加多元化,创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在其中鲁敏是发表作品较多,同时得到关注比较多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作家真实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家会根据创作意图和小说创作的自身规律,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情节、环境等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变形。其中,人物的变形包括自我的变形和他人的变形,情节的变形包括传奇化变形和理想化变形,环境的变形包括环境的拼接和环境的再造。  相似文献   

13.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陶晶孙是前期创造社自我小说流派中的重要作家,他的自我小说在艺术风格上明显地苟同于其他创造社的作家,有着日本文化的“原汁原味”,而且对新感觉派的技巧运用也是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15.
王也频 《文教资料》2007,(29):37-39
本文介绍了新小说派重要作家克洛德·西蒙的创作特色和"现代绘画之父"保罗·塞尚的绘画思想与技法,并以《弗兰德公路》为例,具体阐述了西蒙作品中的塞尚风格。  相似文献   

16.
维多利亚时期借助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进步鼓吹拜金虚伪的进步旅行,盲目崇拜"进步"话语充斥着当时的旅行文学,为了真实展示社会矛盾危机,一批现实主义作家利用"反旅行"的方式质疑并抗衡主流话语。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宜宾学院学报》2015,(4):17-22
在简·奥斯丁的爱情叙事中,女主人公的爱情征程复现了女性真实的自为存在,获得了言说的权利与自由。这是作家对抗遮蔽、挑战权威假说的爱情伦理重塑。其内驱力的目的性是女性写作的自我拯救,即为小说与女性正名的现实突围,其手段是女性主体性言说的叙事策略,其爱情言说的延展性与历史开放性,对于当下爱情讨论依然具有启示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挖掘人存在的意义,着眼于对主体性的探求。与此同时,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也极为重要,在确立文学批评的根本性价值指向的基础上,对文学批评者自身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提出了很高要求。本文从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作为文学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和作为接受主体的批评者的主体性三个方面入手,尝试分析德语文学中的主体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街》是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出现了多种中国形象,如中国人、中国器物和中国饮食等。本文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角入手,通过对小说中乌托邦化的中国形象、"东方热情"影响下的中国形象以及西方中心论下的中国形象的分析,挖掘作者的真实意图,即利用他者审视自我、反观自我,更深刻地揭露作为自我的美国的时代弊病。同时,由于对中国形象的描述掺杂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集体想象,刘易斯笔下的中国形象复杂且独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