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分四个部分剖论《金瓶梅》寓意:其一,对清人张竹坡《寓意说》进行再认识,肯定其首功,指数其不足;其二,由“符号寓意”入手,指出《金瓶梅》浅层寓意的各种状态;其三,论《金瓶梅》的深层寓意,即事寓、人寓、结构寓等;其四,对从寓意作入视角认识文学作品进行再思辨,指出“文本”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离骚》中"求女"一节从古至今纷争不断,关于"求女"寓意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现实寓意和虚幻寓意两大派,现实寓意中的"求君"一说与其他诸说相比,更加符合"求女"的思想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聊斋志异》,几乎所有论者都从艺术的角度肯定了它的价值。有人说:“《聊斋志异》一书,为近代说部珍品,几乎家弦户诵,甚至用为研文之助。”(王小隐《负暄絮语》)有人赞其“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邹弢《三借庐笔谈》卷十)有人誉“其运笔可谓古峭矣,序事可谓简洁矣,铸语可谓典赡矣。”冯镇峦更称《聊斋志异》是“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即便是对《聊斋志异》颇有微词的纪昀、俞樾等人,也不得不承认《聊斋志异》是“才子之笔”、“藻缋,不失为古艳”。然而对于其思想内容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许多寓言故事孩子都很喜欢,但其深刻的寓意孩子却不一定能理解。为此,我们不妨作以下的尝试: 改浅故事的寓意。例如寓言《落坑》说的是一只熊饿得无力,看见土坑里有一只苹果,便跳下去捡苹果吃,吃完苹果后才发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的典册中,到处可以看到“庶人”或“庶民”的称谓。(以下通称“庶人”)“庶人”的社会身分是什么?至今争论未结。西周封建论者,说他们是农奴。西周奴隶论者,说他们是奴隶;魏晋封建论者,说他们是自由公社成员。由于把他们的身分问题和社会性质联系在一起,以至使一些同志强调说:搞清“庶人”的身分,古史界争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6.
在张竹坡的小说理论中。“寓意说”贯串了《金瓶梅》评点的始终,与苦孝说、泄愤说等共同构筑起了其批评体系的整体框架,而“王世贞著《金瓶梅》说”对这一理论框架形成具有直接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于评点《金瓶梅》之时力主"寓意说"的张竹坡的熏陶沾溉下,清代世情小说《姑妄言》的评点中同样出现了诸多凭借"寓意"为判断准则以解读小说情节建构与思想内蕴的文字。不同于前者之处在于,《姑妄言》与众不同的成书过程使得评点者可以对作品所具寓意作出与作者本意几无暌隔差池的解读,并在这种解读中更加专注于对文本自身的分析;这就使得其在评骘过程中所提出并申明的"寓意说"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拉开这场革命序幕的是武昌首义。近三十年来史学界对此研究成果颇多:在成功原因的研究方面,笔者和主流观点一致,认为湖北革命党人的努力应居首位;在首义的领导问题上,史学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近年持同盟会领导说的论者减少,而持共进会和文学社共同领导说的论者增多,笔者也认同此说;帝国主义的"中立"态度方面,学者多集中于对其原因和影响的分析,笔者则认为应该客观公正地看待革命党人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9.
荀子既是君主论者,也是民本论者。他把君主论与民本论结合起来,建构了一整套关于国体问题、国家功能问题、国家起源问题以及政府体制问题的系统理论。这一理论既肯定君的人主地位(统治地位),也肯定民的根本地位(对君的制约作用)。由此证明,荀子不是君主专制论者,而是受民本论制约的君主论者,是君主民本一体论者。那种把荀子的政治思想说成是君主专制主义的观点是没有理由的。  相似文献   

10.
司汤达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一个18岁出道,23岁上断头台的悲剧典型形象于连·索黑尔。有论者说于连是个人主义野心家,也有论者说他是反叛的英雄。就作品《红与黑》而言,有人以它深刻揭露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天主教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复辟势力的反动本质,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风尚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政治形势,指出这是一部杰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1.
看图写议论文有两种模式,一是观后感式,二是评论式。写观后感式的议论文与写读后感大致相同。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细心看图审意,深刻领会画面的寓意。观后感式议论文是从画面事物引伸到社会生活的议论文,如果不深刻领会画面事物的寓意,就可能会乱挂钩、乱生发,导致立论不准或有偏颇,更不可能引伸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议论来。可以说,能否弄清画面内涵,深刻领会其寓意,是写好观后感式议论文的关键。多角度构思,抓住一点立论。把握了画面的寓意之后,怎样立论呢?就一般提供的画面来看,其本身就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可以从两个或两…  相似文献   

12.
自《避免"所予的神话"》一文发表,麦克道威尔对其之前所持有的概念论进行了改造.他以直观内容代替命题内容,以此来回应非概念论者所提出的概念内容与知觉内容之间区分等方面的诘难.文章将从三个方面考察新概念论立场的自洽性及其对非概念论者诘难的回应:其一,知觉经验在何种意义上是概念化的;其二,其是否解决了非概念论者在知觉经验现象上的诘难;其三,在此情形中,知觉经验的认知角色应该如何理解.根据这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说,麦克道威尔的新概念论作为一种状态概念论版本,避免了内容概念论遭遇的诸多诘难.  相似文献   

13.
《黄生借书说》题解“说”是一种文体,有的是直接说明一个道理,如韩愈的《师说》;有的是就某一件事进行议论,发表见解或寓意讽谏,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袁枚这篇《黄生借书说》,就是借黄生借书这件事,写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勉励后学;借题发挥,寓意深刻。“生”原是对人出生的泛称,如“先生”“后生”;后用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对生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采取较为现实睿智的态度,既不纵情肆志,追求享乐,又不自暴自弃,悲观消沉,而是放旷达观,从容冷静,积极地完善自身。他反对“庸人”惜生,而主张委运任化;对生死寿夭旷达坦然,又不放弃主观的努力。 “恐惧”论者说陶渊明“害怕死”,“超脱”论者说他对生死“了无挂碍”,“并存”论者说他“既超脱又忧患”,或“外表放旷而内心忧患”,都并不符合诗人的实际。  相似文献   

15.
报告文学是不是文学,这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又扯出另一个问题的争论,报告文学能不能虚构。实际上,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就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文学论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文学,当然可以虚构;新闻论者认为,报告文学是新闻,当然只能纪实。可以说,这何种意见都说对了一半,也都只说对了一半,因为报告文学虽然是文学,但不能虚构。它是一种不允许虚构的纪实性文学。  相似文献   

16.
佚名 《高中生》2009,(9):33-34
一、探究寓意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适用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在审这类作文题时,考生要注意两点:①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要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人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技术变革和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人的思想品德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世界各国共同承认的。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的精神面貌起着什么样的影响,国外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科学技术变革决定人的精神面貌。比如,乐观论者说,科学技术变革将会普遍的自然地提高人的精神面貌,它会给社会带来和平与安宁。悲观论者说,科学技术进步会使人变得更加狡诈和虚伪,会使纯洁朴实的民风荡然无  相似文献   

18.
佚名 《高中生》2009,(18):33-34
一、探究寓意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探究寓意法"适用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在审这类作文题时,考生要注意两点:①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要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②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  相似文献   

19.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简短而寓意深刻.通过千里马难遇伯乐而喻贤才难遇明主.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后,在老师精心安排的问题引导下,很快理解了课文的寓意.  相似文献   

20.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学阅读"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呢?有论者说:"无论是在阅读教学之前、之中或之后,对一篇课文的理解、感受,始终都是学生这一主体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这位论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在阅读"。也许有人会说,这种思想在语文界不是很流行么?学生是"主体",提倡"自主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大家都这样说呀!都这样说,未必是对的。关于这一点,准确地说——阅读教学,不是"学生在阅读",而是"学生学阅读"。"在阅读"与"学阅读"仅仅是一字之差,但在教学规律的认识上却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