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师生关系:"我-你"关系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最基本关系.研究师生关系需要首先清晰认识学生、教师.网络教育作为区别于前网络教育的新教育,其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它具有整体性、虚拟性、直接性、交互性、平等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当教育是事实世界时,教育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其自身.在事实世界中,教师与学生被迫打交道,教学过程是一个预设和构架的过程,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他关系,教师把教书看作一个赖以养家糊口的职业.而当教育是生活世界时,教育是一种具有教育意义的行为,旨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在生活世界中,教师是体验者,学生是能学者,师生关系表征为我--你关系.于是,教书育人职业是教师能去干的职业.当教育是其自身时,教育能撞击生活的边界,让生活本身不断生成意义.在教育世界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聆听者:去聆听教育的真谛,然后按照教育的真谛去实践教育.在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我关系,教师把教书育人这个职业看作是乐在其中的职业.当下,师生关系正从我--他关系走向我--你关系,但我--我师生关系不需要建构,因为它与教育同在.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工作.那么,如何建立好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我认为那就是建立一种让学生"既服你又爱你"的关系.让学生佩服你、服从你(当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服从)是管好一个班的前提,也是建立比较持久的平衡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 建立平等和谐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从其核心思想入手,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布伯倡导的"我-你"关系,并非传统教学中的"我-它"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是对传统师生关系中“主-客二分”的反驳,是对双主体论的丰富与发展,更是一种超越。在“我-你”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与理解形成了一种互主体性的关系,即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6.
因为年轻又是初次当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关系近了会让学生觉得你没有威信,关系远了又会没有亲和力,学生对你敬而远之,很容易团结起来把你架空.慢慢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利用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对处理师生关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课堂教学的各种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师生关系。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两条腿容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你说我记、你讲我听。在这种师生关系下的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作用受到了压抑,创造精神遭到了扼杀。大量事实证明:人的创造精神有赖于他们主体性与能动性的发展。然而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的师生关系严重损害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比如,那种依靠学校的规章制度而维系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借助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学生因为服从学校的规章制度而走进课堂,听从教师的指导与教育,这样使得他…  相似文献   

8.
"我-你"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一)对话哲学是“我—你”型师生关系构建的哲学基础“我—你”型师生关系是以“对话哲学”为哲学基础的。马丁·布伯区分了探索实在的两种不同方式“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他认为“我—它”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主客关系,人把  相似文献   

9.
钟华 《现代企业教育》2010,(10):205-206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平等和谐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马丁·布伯的“我-你哲学观”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从其核心思想入手,指出和谐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布伯倡导的“我-你”关系,并非传统教学中的“我-它”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它对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人与人”的关系或者“我与你”的关系应是师生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但是,不管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与人”或“我与你”的师生关系,在学校教育中却被扭曲了。为此,“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的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在我们通常的教育里,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富翁,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仅仅是装纳知识的容器;教师是专家,学生只能拿着本子等待金科玉律的输入,而这种“输入”的主要途径是教师不停顿的讲授。  相似文献   

11.
<正>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合作的师生关系合作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训斥、羞辱、向家长告状等方式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合作就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  相似文献   

12.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自尊 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我说你做"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已不再适应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忘记自己是老师、是长者,要视学生为朋友、为知心人,真正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转变,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积极调整心态,大胆激发起学生活泼、张扬的个性,培养自信、树立自尊.要善于用表扬的方式去肯定学生的优点,用宽容的方式对待学生的缺点,让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被理解,这样,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民主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真诚地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不足,树立自信和自尊.  相似文献   

13.
【我的体验】一节公开课改善了师生关系,你信么?我就有这样的体验。 2010年12月18日,我在本校九年级六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课后发现学生见我比以前更亲热了,我与学生的关系明显改善了。特别是寒假开学后,我不再给他们任课了,学生们见了就问:“老师,你怎么不教我们了?你再教我们吧!”有时到他们班里去,  相似文献   

14.
论理解型师生关系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的理解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理解型的师生关系是"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从"道德危境"入手,在理想的沟通情境下通过与学生对话,才能达到与学生的"视野融合",真正建立起理解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成了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降低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对英语及其文化的积极情感,才能构建轻松愉快的英语课堂。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谈谈构建"你主动,我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的方式。1.从"听你说"转变成"我来讲"以往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是处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尤其是在教学语法的环节,很多教师只是  相似文献   

16.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一对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对师生关系本质的认识是进行其它有关教育问题和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从教育自身出发,把师生关系理解为"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直接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我-你’式的人际关系",是对师生关系的本质性、根本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学的师生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话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对话教学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师生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对话教学看来,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和建构者;师生关系表现为对话实质的“我一你”关系。  相似文献   

18.
好关系胜过一切说教,通过与学生有效沟通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一直以来努力想解决的问题。做班主任八年了,我一直很欣赏柔性管理。靠近你,温暖我,带着我们的爱靠近我们的学生,他们的爱也会温暖你我的,在这里分享几个小故事。  相似文献   

19.
教师由于与学生长期相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关系。合适的语言可以使师生关系融洽,老师的意志可以在学生中得到很好的执行。反之,可能疏远师生关系。作为一名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种语言是老师语言的禁区,老师应尽可能避免此类语言的出现。一、冷嘲热讽禁忌语言:“你以为你很了不起,清华、北大的位子已为你准备好了”;“我班就数你最聪明”等。点评:作为学生很难理解自己尊敬的老师怎么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实质是贬损学生的“双关语”,即使说话时,也许还带有些幽默,但这些也许比体罚学生还伤学生的自尊。二、…  相似文献   

20.
一、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