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知识》1992年第3期里,王先生的《释“以当南日”的“以”》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认为:一些参考书把“以当南日”的“以”解释为“用”,不妥当。并说这里的“以”应取“因为”义,“以当南日”应为“因为它(指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课《短文两篇》的预习提示第一句话是:“《死海不死》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这里把死海当成海洋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是不妥当的。死海只是个天然湖。《死海不死》并没有介绍海洋知识,而是介绍了湖泊知识,介绍了一个著名的咸水湖的知识。《死海不死》一文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为了清楚地说明它  相似文献   

3.
屈原在诗篇中多次提到“法度”一词以及它的喻词“规矩”、“绳墨”,例如“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惜往日》)、“偭规矩而改错”、“循绳墨面不颇”(《离骚》)等。一般解释为指法家的“法制”或是具有改革性质的“新法”。但仔细考察作品的内容和史实,这样理解似不妥当。  相似文献   

4.
《故乡》不是一篇政治小说,用“农村经济的破产”这一流行的观点来概括它很不妥当。《故乡》所蕴藏的情感体验主要是陌生与孤独。所表现的是作者鲁迅精神家园失落以后虚无的生存状态,以及在虚无生存状态下顽强不息的精神追寻。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公输》篇里有“胡不已乎”一语,课本上没有注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教学参考书》把它译作“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我们认为这种翻译是不够妥当的。理由如次:《公输》开篇第一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将以攻宋”,就是“将要拿去攻打宋国”。可见云梯还没有投诸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一册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班马”,课本注为“离群的马”。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唐诗鉴赏辞典》中,何国治先生也作了同样的解释。笔者认为这是不妥当的。何国治先生指出,李白诗的最后一句“萧萧班马鸣”,是化用了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三册《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用了成语“惟妙惟肖”,并在课文注释中解:“[惟妙惟肖]形容描绘得十分精妙逼真,惟,特别。肖,相似。”这条注释解“惟”为“特别”,笔者认为不甚妥当。“惟妙惟肖”也写作“维妙维肖”。在这条成语中,“惟”或“维”,到底怎样解较妥当呢?《新华词典》解“维”的第④义项:“文言助词。例维妙维肖。”《四角号码新词典》释“维”第④义项:“文言语气词,表示加强语意。例:维妙维肖。”《汉语成语词典》、  相似文献   

8.
拜读刘德辉先生《楹联学论稿》,以为很有一些亮点,在我说来,是顿觉眼目一新的。例如对联的文体性质。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主编过一本用于湖南党校系统的《新编实用文写作》(中央党校出版社),编有对联写作一章。自然是把对联归于实用文(应用文)体的。记得当时也觉得不很妥当。对联有它的实用性特点,但又同其他实用文体的“实用性”很不一样。反复考虑,给它加上了“文学性”这样一个以示区别的定语。仍然不免带有很大的片面性。现在看到《论稿》所下的定义,觉得就其文体性质的揭示而言,应当说是很为得当的:在指出它的应用价值的同时,明确…  相似文献   

9.
<正>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察今》一文中,作者在叙述了“循表夜涉”的故事后,评论道:“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对这句话中的“主”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解释》等好多版本,都将其解释为“君主”.我认为,无论从古汉语语法上说,还是从其内容说,这种解法都是不妥当的,而把它解释为“主张”才是恰切的.  相似文献   

10.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1.
小学字典将鸡解释成妓女,家长发现后心里有些不安,觉得让小孩继续使用这本字典不太妥当。准备没收它然后给孩子另换一本。(2006年8月17日《重庆晨报》)  相似文献   

12.
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Ⅱ《教师教学用书》第9页的“历史问题注释”栏指出:“神农就是炎帝。”其实学术界对这一说法尚有争论.笔者以为只采用一家之言是不妥当的.还应补充“炎帝非神农说”。  相似文献   

13.
“五花马”是马北京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范金生《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发表的云秋、汉华二同志的文章《“五花马”是“马”吗?》,认为李白《将进酒》诗中“五花马”不是一种马,而是一种五瓣的马冠(马头饰物)。这种解释是不妥当的。“五花马”是唐代的一种良...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一句中,“唧唧”历来有三种解释:一曰叹息声;二曰机杼声;三曰虫鸣声。这里辑录三家之言供教学参考。《课本》说“唧唧”是“织布机声”,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照应下面“不闻机杼声”。总觉不太妥当。《文苑英华》于此作“唧唧何力力”,有人便说“唧唧”是“叹息声”,照应下文“唯闻女叹息”,  相似文献   

15.
李艳军 《物理教师》2007,28(1):47-47
本刊2005年第6期刊登了《谈谈“共振”的定义》一文(以下简称《谈文》),文中针对不同版本高中物理教材中对“共振”的不同定义进行了探讨,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可谓一篇较好的文章.笔者以前也对相关问题进行过探讨,在仔细阅读了《谈文》后,觉得文中有几处不太妥当的地方,现提出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在《初级中学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中,编者将《童区寄传》中的“对饮酒,醉”的“醉”字,译作“喝醉了”,我认为不甚妥当。“醉”字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是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而在古代,它的原始义却是:饮酒过量,痛快酣畅的意思。如《康熙字典》转引《正韵》释为:“为酒所酣曰醉。”酣,是酒乐也。尽饮而未过量。这一含义直到宋代仍在使用。如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觥筹交错,坐而諠(讠华)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  相似文献   

17.
读完《再辩“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语文月刊》2013第5期),总感觉作者将“怨”字解释为“仇人”似乎不大妥当。为此,笔者利用手头不多的资料,作了一点辨析,向大家讨教。  相似文献   

18.
《语文知识》1993年9期刊登的《“难免不……”≠“难免……”》一文说:“‘难免不’是个短语,‘难免’多了一个否定副词‘不’,显然,它是对‘难免’的否定。”我们认为把“难免不”看作一个短语是不妥当的。短语是词和词按照语法和语义的要求组织起来的比词高一级的语法单位,其内部的直接成分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语法结构关系,譬如陈述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联合关系等等。固然,“难免不”是由一个形容词“难免”(“难免”的词性,向有争议,我们赞同邢福义先生的看  相似文献   

19.
全国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六课《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文“思考和练习一”是按要求填表,其中第一栏把文章开头一段所写的事件归纳为“平陆急电求药”。我们认为,“急电”一词用在这里很不妥当,容易造成误解。《现代汉语词典》对“急电”的解释是“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它规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我认为,这句话对小学语文学科性质的表述是不妥当的。首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思想性”不应该是一种递进关系。“不仅……而且……”是典型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后面的分句的意思是比前面的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一般由轻到重,由小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