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位年轻的女老师精心准备了一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十八课)。老师让学生通读一遍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句。读了之后,很多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也一一进行了回答。老师感到这一环节进行的差不多了,刚要转到下一个环节,这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书上说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这里的东京是日本的东京吗?”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不是。”并示意学生坐下,这时又一个同学站了起来:“老师,我认为东京就是北京。老师这时有点不耐烦了:“大家注意,东京就是东京,不是日本的东京也不是…  相似文献   

2.
“确定位置(一)”是新世纪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的第1课时,这节课也是第八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材系列研讨会衢州会场周保芳老师和岑新尚老师所做的研究课。在网络研讨的时候,我和广大网友参与了周老师课例的研讨。对这节课的内容我有以下的想法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3.
最近参加市新课程校本教研课题阶段性现场汇报活动,其间听了《圆圆的沙粒》一课(北师大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深为老师在课堂上艺术地“让”赞叹,喝彩。  相似文献   

4.
<正>小狗在做作业时看到这样一个句子: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统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2课《我是什么》小狗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冰雹不是从天空落下来吗?怎么能说打下来呢?带着疑问,小狗来到大象老师家。大象老师告诉他:“这里的‘打’,是‘击’的意思,说明冰雹落下的速度极快,力量也比较大。”  相似文献   

5.
当下,“有效的数学教学”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如何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学校就这个课题展开了系列活动,通过“同课异构”的比较与反思,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现一起来比较“同课异构”中的两个案例(北师大课程标准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第一课时《整理房间》)。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我参加了新课标解析与教学指导专题研究会,在会上我有幸听到特级教师朱德江的“小数点搬家”一课,深受启发,觉得这是诠释和践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一节值得借鉴的好课。“小数点搬家”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中的学习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上课伊始,朱老师利用讲述“小数点搬家”的故事,创设情境之后组织学生交流:“什么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后,新教材的出现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与创造空间,在教材的使用方面也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材观,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对教材的整合“适度而不过度”,对教材的开发“到位而不越位”呢?下面我结合《找规律》一课“备课”、“悟课”与“赛课”的过程,说说在教材使用上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相似文献   

8.
2009年12月9日,我们组织了李沧区初中化学“同课异构——目标导学”展示与研讨会,来自不同学校的三位老师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课,他们讲的课题都是鲁教版教材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第二课时)《碱的性质》。同一课题,老师们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和不同的讲课风格,  相似文献   

9.
公开课《詹天佑》下课了,我如释重负。“学生还算积极,第一次在名师面前‘秀’课,应该不会出丑吧?”就在我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耳边传来一个充满磁性的声音:“尹老师,请你把这篇课文的课题再写一遍!”  相似文献   

10.
自从实行新课程改革,我在教学上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口语交际”,同学和老师一样,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一节成功的课?新课程的变化使我们老师有些不适应教学。甚至会对教学理念产生误解,这节课该怎么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相似文献   

11.
很多年前,在一次班队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老师。大多数学生讲起了他们的科学老师——周老师,说他很搞笑,喜欢听他的课,愿意和他说心里话。而谈到我,大家都用了“尊敬、严格、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等词。这是为什么?之后,我向周老师讨教了一番,原来是“幽默”帮了忙。  相似文献   

12.
窦桂梅老师的《晏子使楚》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她精巧的课堂设计,还有她丰富、广博的知识,以及她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拓展。短短的一课在窦老师生动地组织下显得流畅、翔实、深入,着实让人佩服。窦老师的课也给我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围绕教材兜圈子,而是要把教学内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空间,“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做什么样的加法?是像窦老师一样组织阅读主题,把课堂内容拓展到课外空间?还是从生活、社会和学生的课外阅读中进行挖掘?笔者不敢妄言,就语义课应该“加什么”和“如何加”的问题与窦桂梅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3.
我在美国听了一节小学的自然常识课,课题是“蚯蚓”。在我们国内的上法,一般不外乎,老师先板书“蚯蚓”,然后出示蚯蚓的图片或投影,再是介绍它身体的特征,最后讲讲它对人类的益处。美国的老师怎样上的呢?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担着纸片纷纷上讲台盛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成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上旁冷眼旁观。课后老师对我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后,假如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同学们抓住…  相似文献   

14.
从“平均变化率”管窥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最近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其中议程之一是听几节课题为“平均变化率”的研究课.活动后感想良多:如何上好概念课?关键还是要把握核心内容的数学本质,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对此,教材设计时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所以,我认为准确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是笔者从“平均变化率”一课所感受到的教材编写的一些思想.因为课题所限,不可能全面考察,故曰“管窥”.  相似文献   

15.
我听过三位教师执教同一内容的课,课题都是“钟表的认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这一节课中认识“大约几时”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呢?三位老师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采用了不同的教法。第一位教师课前教学设想:“认识大约几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数学教材,练习课所占课时均在五分之三左右。如伺使练习课如新授课股“完整”、“智慧”、吸引学生,让学生在数学练习课上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锻炼、发展与提高?经过对我校省级重点课题“‘三习’开放式课型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子课题之一“高年级数学练习课的实践研究”,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与思考,我对练习课有了些许初浅的感悟。  相似文献   

17.
最近,邻班的杨老师上了一堂计算课,课题是“百分数与小数的互相改写”。课前,准备听课的我暗自思量:杨老师选的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要使课堂教学“达标”很容易,要想“出彩”就难了。结果,杨老师的那堂课却出乎我所料,原因就是那带“磁眭”的百分号。现将其中的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8.
“星期日的安排”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常态课的状态下,许多老师认为这是一节很简单的课.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有了整数或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学习经验,所以学生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是没有难度的。但是,如果作为公开课(或观摩研讨课).有些老师就感到为难了。这样的课很难有“波澜起伏”。这一点我却不敢苟同。我想,一堂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课,只要用心去读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选择学习材料、组织学习活动。同样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8,(10):54-54
问:王安石《泊船瓜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5课)诗中“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句应当怎样理解?  相似文献   

20.
赵萍 《考试周刊》2013,(81):55-56
常听有经验的老师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每次听完后,我总是一头雾水,磨课。磨什么?平常的上课不算磨课吗?直到本学期初,校领导通知我上一节县级示范课,在反复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真是不容易。对于一名青年教师来说,“磨课”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