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汉国家将官吏全年俸禄的概数(若干石)作为其俸禄的秩级,实际发放时,依秩按月支付钱谷。各级官吏享有俸禄权利不同,其等级差额颇大,下级官吏俸禄很低。封建帝王还时常根据国家财政的变动情况来增减俸额。据此,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俸禄制度所呈现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两晋时期,官员俸禄具有不稳定性,统治者通过调整官员俸禄,赏赐官员谷物与钱帛等措施来增加官员收入。这一时期,帝王根据致仕官员的品级和地位给予相应的特权和赏赐;通过赐药和遣使慰问来优恤患病官吏;赏赐钱物来救恤贫穷官吏,同时允许家境贫困的官员改任俸禄较高的官职。官员死后,朝廷会根据其品级、功劳和生前受重用的程度,赠予相应的助葬物品和钱帛等,并对官员家属及其后代进行优恤。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唐政府不但给政府官员们提供了较好的俸禄薪酬待遇体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政府官员通过较为正当的渠道和方法赚取俸禄外收入,保证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体现出了唐朝政府对政府官员工作、生活上的人性化管理和规定.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不肯为之折腰的“五斗米”究竟是什么?由于缺乏资料,长时间以来有不同的解释。有俸禄说、(?)食量说、五斗米道教说等。近期又有两篇解释“五斗米”的文章,笔者认为其立论依据仍然存在错误。 《历史大观园》1988年第8期刊载的《五斗米是月俸还是道教》一文,否定五斗米是晋朝县令的月俸,而认为是五斗米道教徒。该文否定月俸说的依据是《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的这样一段文字:“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由此认为五斗米不可能是陶渊明的俸禄。但该文明显是将“秩千石至六百石”误认为是县令的俸禄了。实际上千石、六百石只是县令的官阶、品级,并非俸禄。这从颜师古的以下注文也可看出:“千石者九十斛,……六百石者七十斛。”九十斛和七十斛,才是西汉县令的俸禄(月俸)。 由于官吏的俸禄是有变化的,因此东晋末年任彭泽令的陶渊明,其俸禄是不能以西汉县令的俸禄为准的。  相似文献   

5.
三国两晋财政收入以农业税收为主。曹魏在征收土地税时对屯田民和私有小农区别对待。东昊国有土地上的租佃劳动者不仅要交蚋劳动产品,而且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金属货币。西晋政权通过占田法确立了小农私有土地的_产权,因而有助于在此基础上征收土地税,其按户征收的主旨以及以绢和绵为征收内容,均沿袭曹魏成例。东晋赋税征收逐渐不再以户而是以田亩与人丁为单位。官员俸禄为三国两晋财政支出之大宗。东吴以奉邑制作为俸禄方式,而西晋以实物形式发放。东晋时期以田代禄倡议不绝,而送故成为官员弥补俸禄不足的合法手段。东晋由于皇权式微,中央与地方财政呈现分立局面。  相似文献   

6.
《学语文(初中版)》2005,(11):F0002-F0002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担任彭泽令的时候.上司派一位督邮到彭泽视察。手下官员要他穿戴官腰,迎接上官。陶渊明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躬屈膝,向乡下小儿弯腰行礼。”于是自动离职,归隐田园,从此不再当官。  相似文献   

7.
唐代官员的俸禄包括官禄、俸料钱、职田和禄力四项。唐代后期俸禄制度屡有变动,且相对复杂。俸料钱变动最大且最为复杂,其余三项基本沿袭唐代前期,变化较少。俸料钱主要有大历制、贞元制、元和制、会昌制,俸钱数额、发放依据都在发生变化。从唐代俸禄制度各项内容入手,重点分析唐代后期俸料钱的演变,尤其是使职官的月俸情况,可以发现唐代后期月俸额高于唐前期,但极不稳定,使职官的月俸极为丰厚。学界普遍认为的唐代后期京官俸禄薄,外官俸禄厚的观点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有唐一代,官员经商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唐代官员经商的形式主要有碾铠业、掠卖奴婢、经营质库与举息放债、开设邸店和客舍以及与周边和境外民族进行商业贸易等。唐代官员经商的原因有:政府经商对官员的诱导、官员的俸禄偏低、商品经济观念对官员的冲击、官员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以及官场和吏治的腐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历史上秦朝的俸禄制度,对秦的俸禄制度,有两种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秩禄制”;一种认为秦的俸禄制度是“爵禄制”。本文认为秦的官吏物质待还是秩禄制,不是爵禄制。通过对秦俸禄制的研究,不仅仅是为弄清秦的俸禄制度,更主要的是为研究和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资制度提供确实的、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实任地方官员的职事收入主要由俸禄和额外收入组成,而候补文官在从事职事活动中,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法定俸禄和一些额外收入。在晚清时期,相对人数庞大的候补官员大军来说,署缺和当差的机会少而难得。所以,晚清地方候补文官的职事收入少而不稳定。清季的新政改革还没来得及触及到地方候补文官的职事收入问题,也就不能克服由此带来的政治与社会后果。  相似文献   

11.
刘宋、南齐二朝财政收入以农业税收为大宗,田租、户调大体沿袭东晋,唯户调货币征收比重增加;商业税收项目大体沿袭前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受政局变动和社会稳定程度影响颇深。由于刘宋、南齐二朝财政状况总体不佳,官员俸禄一般无法正常发放,地方官通过送故钱弥补朝廷俸禄的不足。刘宋、南齐二朝经济状况的走势也反映在货币政策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12.
说起身份证,其实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是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为官员们颁发的鱼符。鱼符是用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其形如鱼,分左右两片。鱼符里刻有官员的姓名、在何衙门里任职、官居几品、俸禄几许、出行享受何种待遇  相似文献   

13.
唐代官员的俸料钱在其俸禄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唐后期与前期相比,官员俸料钱的发放有很大不同,唐后期官员的俸料钱比唐前期有大幅增长,且后期外官俸料钱的增长逐渐超过了京官。俸料钱作为唐政府一项重要的财政支出,其增长变化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官员的经济利益产生了影响,又引起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地方外交官的薪俸问题对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与地方外交的现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除交涉使具有俸禄和养廉外,洋务局、交涉局等机构的主要官员只有薪水和(或)津贴。交涉使的俸禄和养廉比照正三品官职拟定,其他官员的薪水等由各省根据本省外交和财政状况自定。由于清政府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各省筹措此项费用的渠道、数额等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省外交的繁简程度。总体看,地方外交官的收入是比较丰厚的,这给地方外交官队伍建设和地方外交带来了正负双=面的影响。各省自主筹措和决定地方外交官员的薪水、津贴等,反映出晚清地方外交行政体制的混乱局面。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代的掖庭,不但居住了一大批婕妤以下至宫人、采女等品秩在六百石以下,供皇帝淫乐的嫔妃,而且设置了一套拥有掖庭令以下至护卫,从宫一类吏员众多的的官僚机构。这些人吃的是国家的俸禄,干的却是直接或间接供皇帝淫乐的事务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不仅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战功显赫的沙场统帅,而且是一位自慎自重、严以待子的好家长。宋代上层官员,俸禄相当优厚,对武将更为优待。岳飞作为十万大军的统帅,又拥有两镇节度使  相似文献   

17.
宋代官员经商之风盛行,主要有三个原因:社会的奢靡风气和俸禄不足令他们对财富汲汲以求;商业和商人地位的提高使他们不再以经商为耻;政府相对宽松的约束机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纵容作用。宋代官员在经商过程中,普遍借助了由其官员身份而衍生出的四种职权优势:公务往来之机、区域掌权优势、公家各种资源、政府专卖物资。这种不良的商业行为,对国家经济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最终导致国家的积贫积弱乃至惨淡而亡。宋代官员经商现象的得与失,可谓后世的前车之鉴。  相似文献   

18.
宋代官员的俸禄,上层、下层相差数百倍,不可统而言之。俸禄的厚薄与腐败的程度并无必然的、直接的因果关联,两者既不成正比,也不成反比。历史上究竟哪个朝代最腐败,只怕是个既很难比较,又无多大意义的伪命题。历史有条铁的定律:廉洁兴邦,腐败亡国。赵宋王朝经历了初期较廉洁、后期极腐败直至最后灭亡的过程,一部宋朝兴亡史正是"历史周期律"的绝好例证。  相似文献   

19.
居延汉简中的俸钱名籍王廷洽关于汉代官吏的俸禄制度,由于《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只是简单地记载了从大将军、三公到住史的级秩为中二千石到百石,间或又点滴地提及俸钱、廪食的名目,致使后世学者一度无法认清这一问题.又由于居延汉简保留不少“受奉名籍”、...  相似文献   

20.
明代官俸始定于太祖洪武时,至成祖永乐时颁"俸粮支米钞格"而成定制。明代官俸较历代为薄,原因有二:一是折色,二是相沿二百年不变。官员于俸禄之外,时路有五:乞请与赏赐、占田收租、逃避赋税、贪污受贿、以权经商。俸薄不足以养生,是导致明代政治腐败的重要因素,但是要使官风廉正,在提高官俸的同时,必须强化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而这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却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