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金元 《青海教育》2013,(11):67-68
1、引言“说题”是指教师通过分析和归纳整理相关题目的已知信息、未知信息,汇集成分析解答,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总结、解题策略、延伸拓展、教法学法的寻求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按一定规律一定顺序说出来。  相似文献   

2.
一、善于联想,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的题型中,单一知识的命题较少,往往是两到三个知识点的结合,学生要解决问题,就必须要将所有知识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解答.也就是说,在这过程中,学生必须要善于联想,将已知的信息条件进行综合.我们知道解答数学题,总是要应用已知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待解、待证的未知,所提供的思维线索  相似文献   

3.
尽管人们从不同的视觉对信息的概念提出了不尽相同的含义,但究其内涵与外延,信息就是人们的知识、学问、智慧、技能以及对未知世界认识的总和。信息来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感知,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广泛性:是由认识的无限性决定的。宇宙万物从宏观到微观,社会历史从远古到未来给人们以浩瀚无际的知识信息。 2.实用性:是指知识信息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具有实用价值、交换价值、观赏价值等。 3.专业性:即知识信息的专业指向,知识信息无论如何广博,都不应是泛泛空论,而是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研究与认识,中图法分门别类五万余条目,正是这种专业指向的科学注释。  相似文献   

4.
以“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为例,运用DIKW模型从数据导入、信息理解、知识应用和智慧素养化四个方面展开教学设计。通过导入实验数据,讨论和解决未知有机化合物氧化反应反应式,经过分析和数据处理,理解乙烯与氧气反应的本质,将所得信息应用于实践,解决有机化合物燃烧综合问题,实现信息到知识的进阶,讨论交流乙烯与氧气反应的社会因素和实验因素,拓展延伸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了解已知,提出未知,解决未知 教育目标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的知识、能力、情感、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的,大纲和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参考,教师不应该不顾学生的基础能力一味照搬教材。现在的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科普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教学环节必须了解学生的已知,然后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围绕相关要求,将提出未知的权力交给学生,即让学生提问,让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  相似文献   

6.
从信息学的角度来看,学习过程就是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相互作用生成新的信息的过程。生成性信息内化而成为个体的生成性知识,生成性信息外化便产生了生成性教学资源,并进而引发教学目的、内容、策略等的生成性。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到"成"而获得个体知识的过程,亦即是学生的认识从无知到未知、从未知到有知、从有知到真知的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要求我们必需由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用已知的知识探索未知的知识能力。本文试图用类比,化归转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架起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一、运用类比的方法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和相同,从而推出其它方面也相似或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正如波利亚所说,“新课题的解决,是通过已知与未知课题的类比实现的。”因此类比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方法之一。 1、知识的连接点进行类比 学生在学习新的概念,定理、方法时,感到已知与未知存着鸿沟,所以应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发现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将已知与未知联系起来。如中心对称与轴对称图形是两个抽象的但意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运用类比,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对这两个概念,本质属性的认识。如图。 2、相似的方法的类比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引导学生将已知的类似的知识迁移到新学的知识上去,将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如在数学分式时与分数进行:①定义类比;②性质类比;⑧运算类比。不但使学生较易地掌握分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而且收到了温故而知新,互相裨补,加深理解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联原指事物相互之间发生牵联和影响,但我们这里所说的关联是指一种将新学的知识与已知的、甚至于未知的知识联系起来的思维流程。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某种方式或借助某个媒介,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信息衔接、叠合起来,高速高效地形成新的认识,或强化原有的认识,实现知识能力的积极迁移,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其良好的创造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9.
猜谜是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智力游戏。化学竞赛试题中有一种题型可以称为“科学谜语题”,化学谜语赛题与通常的灯谜最大的不同就是——灯谜的谜底一般都是猜谜人已有的知识,而化学谜语赛题的谜底却大多是猜谜人未知的知识。谜面就是构建这个未知知识的信息,猜谜人的智力强弱表现在能否用已有的知识(包括与谜底不一定直接相关的具体的描述性的化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正>当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多选择文本阅读的教学模式,文本阅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主动阅读。语文数学的教育方式不仅局限于知识教育,最主要的还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够学会分析信息将信息进行灵活转换的能力,学生如果能够学会将未知内容用已知条件完美的表现出来就能够增加学生的文本表现力,使得学生的逻辑推  相似文献   

11.
联想猜测是根据已知信息和以往的知识积累对未出现的信息进行猜想、推测和估计,尽可能多地获取未知信息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联想猜测能力,是提高他们的听力水平,学好外语的一个方面。本文对其从方法和途径上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类比推理迁移法在英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实例说明了在英语、数学教学中使用类比推理迁移法,把新知识和与之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进行比较,将已知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系统迁移到未知对象上去是学习数学和英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信息是显示物质的属性和运动状况的信号或信号序列。一切事物都能产生信息。情报是一种特定的人类信息。本文所说的“情报信息”,是指在一定时间为一定目的通过信息载体而传递的并具有使用价值的信号、消息,是用户未知而又急需知道的知识。情报信息较之材料、能源对社会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现在流行着两大派,即信息阅读法和语言点阅读法。信息阅读法就是为了获得信息而阅读的方法。它注重信息、内容和通篇意义。语言点阅读法是为了获得语言知识而阅读的方法。它注重语言结构、语法、未知和细枝末节。信息阅读法突出了阅读技巧的训练,给学生树立了一种能满足各种实际需要的良好阅  相似文献   

15.
<正>每个物理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审题。所谓审题,通常指了解、熟悉和把握问题,弄清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获取有用信息,选择所需应用的知识、原理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的过  相似文献   

16.
信息结构是句子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程序模式,通常遵循“已知+未知”的顺序,但也有相反的情况。不同媒介的新闻消息导语中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在主位结构(主位+述位)中的分布情况并不一致,不同传播媒介的消息导语在未知信息和已知信息的布局上呈现互补关系,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并不完全对应。从信息占比情况看,广播、电视语言的信息含量最高,报刊最低,网络居中。消息导语的这种已知、未知互相渗透的信息安排方式为受众的解读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在飞速的发展着,旧时代的教学方式也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为了能够使得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的情况下,不断地去探索未知的知识,使得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相互冲击,产生对未知知识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探究未知知识的欲望,各地中学的教师不断地思考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善于用各种途径来教学,促使学生产生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去探索问题的浓厚兴趣,使问题成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在探索问题的海洋中不断遨游,并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欢乐。  相似文献   

18.
虽然人们经常与问题打交道,但要回答什么是问题却是很困难的,需要做多方面的分析。 首先,问题从最表层的意义上说是人的一种未知状态,人们由于缺乏某方面的知识,需要补充相应的知识和信息,才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做物理题时,有时会发觉题中条件“不充分”,即题中虽然已知了某些物理量的信息,却未知与其相关的物理量的信息,而这些未知物理量的信息又是解题需要的重要条件.于是很多同学就觉得无从下手.其实那些未知的物理量很可能就是可消变量.只要大胆地将它们设出来,通过物理规律列式和一系列的运算、化简等处理后,这些物理量就会消去;但如果不将它们设出来,就很难解决问题.所以可消变量就像是一个无形的桥梁,我们要善于看到这座无形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师宗琪 《成才之路》2009,(18):21-22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全体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体验,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实质将科学领域探究引入学校,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科学操作过程,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式,体会科学家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收集和加工需要的新信息,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