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沈幼平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15(3):81-83
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重视程度,在他的翻译作品中是少有的。《苦闷的象征》也成为鲁迅文艺思想的一个标志物。鲁迅译本《苦闷的象征》成为一直以来的最权威译本。鲁迅如此珍爱《苦闷的象征》,除文艺思想的相近外,他在翻译前后的心理背景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9-81
生于农民起义频仍的动乱年代的王绩,既想在乱世之中完成他学剑觅封侯的雄心壮志,又因乱世之祸而忧心忡忡。再加上儒、释、道三家在他心灵的交织、碰撞,从而外化为王绩诗文中表现的苦闷精神与寂寞心境。王绩开始从酒中、山野田园之中、魏晋名士之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他渴慕知音,但一切都归于虚妄。功与名,忧与乐,生与死都如眼前浮云,走向归隐。 相似文献
3.
张韶闻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0(2):75-77
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论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龙福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2(3):40-43
《祝福》表层是写祥林嫂半生的悲惨命运,深层则含蕴着作者的内心苦闷.作者的苦闷来自"兄弟失和"的创痛和在家庭生活中无奈地面对朱安的心理困境.〈祝福〉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艺术地化解其内心苦闷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1):27-28,88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这首诗或某联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答题步骤:先答出仕途失意的苦闷,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如有手法当结合诗句指出手法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沈幼平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2)
由于鲁迅的翻译和热情传播,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产生巨大影响。鲁迅翻译《苦闷的象征》的直接动机是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文学理论课的需要,其深层动机则借《苦闷的象征》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传播自己的文艺思想。探讨鲁迅翻译、传播、阐释《苦闷的象征》的多元动机,为深入研究鲁迅前后期文艺思想的变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小说是时代精神的扭曲折射,是觉醒之后新路难觅的迷茫。尽管他的小说有明显的伤感、颓废的倾向,但这只是他控诉时代和社会的罪恶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内在精神上鲜明地体现了人的觉醒的五四精神。 相似文献
8.
白先勇描写的女性角色,形象独特鲜明、样貌神态标致可人.他借着多样化的写作技巧,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描绘女人难以启齿的性苦闷,以及心理的挣扎.白先勇大胆地从女性角度切入,再以委婉的小说手法,勾勒女性难以告人的性苦闷,把女人无法发泄的郁闷写得淋漓尽致,同时亦抒发其对女性面对性苦闷痛苦之怜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有元一代,由于特殊的历史变故,文人被抛入社会底层,元杂剧作家们因之具有不同于任何时代文人的历史印记:生活的穷困潦倒、仕途的坎坷淹蹇,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沉重精神苦闷。这些苦闷长久凝结于心、哽咽于喉,只能借杂剧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于是,元杂剧充满了磊落不平之气。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的爆发逼迫大批学者逃亡到内地。漂泊不定的生活,羁旅他乡的愁绪,国破家亡的愤·I既和无奈让这些人文素养深厚的学者感到一种深深的苦闷,他们不屑以文为武,又不能奔赴战场.便将这种苦闷以一种超然、闲适的笔调融入到他们的散文创作中去。本文以40年代典型学者王了一、钱钟书、梁实秋和费孝通为例,试图说明40年代学者散文的产生正是作家对于自己苦闷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11.
论“文革”对鲁迅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宁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1):115-119
"文革"对鲁迅的传播,具有与"文革"作为特殊时期高度一致的复杂性。鲁迅著作的出版受制于文革政治需要与当时的文化观念和运作方式,是极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制度化行为;鲁迅言论的引用表现出强烈的选择性,既显示了引用者的立场与态度,又参与了鲁迅形象的文革版的改写。 相似文献
12.
胡桂红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4):5-7
通过对鲁迅的早期文言论文以及“五四”前后创作的杂文、小说的研究,揭示出鲁迅思想的复杂性和特异性:他对传统文化进行激烈的批判,又对启蒙运动的现实作用和意义表示质疑,对启蒙群体表现出一定的疏离。鲁迅的思想之所以呈现出这样一种复杂性和矛盾性,主要原因是:他在加入新文化群体之前,就开始了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对封建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结构的顽固性以及中国人的国民性有着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对启蒙运动的乌托邦色彩和启蒙群体的分化充满忧虑。 相似文献
13.
王明科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21(1):7-11
本文从儒、墨、道、佛、耶等方面比较了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的异同,指出在不同文化境遇下的两个不同文化人之间在文化追求与探索上的相通及相悖。 相似文献
14.
鲁迅作品中的眼睛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贵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6,19(4):51-53
鲁迅历来十分重视人物眼睛的观察与描写,他以最简练的手法刻画了各式各样的眼睛,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三类眼睛所具有的色彩、意义各有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扼要论析“立人”是鲁迅思想世界的基石;认为“立人”思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话语背景;指出“立人思想”是鲁迅文化世界的独特产物,它同时体现了鲁迅的现代人本哲学意识。 相似文献
16.
王兵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34-38
有关鲁迅的争议,对建立健全的对待争议的观念态度有积极的启示意义。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主要集中在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所提倡的治世理念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流"而非"源"。因此,其反叛与丧失民族文化根基不对等,与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不矛盾。鲁迅创作的崇高使命感与普遍的人性和个体生命的承担息息相关,为消解崇高的时代风尚提供了有益的补充与匡正。 相似文献
17.
18.
韩婷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3):39-41
《野草》是我们这个民族复杂心灵史的凝聚和浓缩,是鲁迅这位东方哲人心灵阵痛和冲突的艺术结晶。探讨鲁迅创作《野草》时对现代主义艺术的接受心理,以说明鲁迅对中国新文学的现代化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青年的关系是值得浓墨重涂的。受过鲁迅指导的叶永蓁,其创作有受鲁迅影响的痕迹,但与鲁迅又同中有异。叶永蓁的《小小十年》书写了个体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但与鲁迅笔下的精神个体在命运上却有着时代差异;在艺术手法方面叶永蓁也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浓郁的抒情风格与鲁迅一脉相承,但在语言技巧上质朴有佳,活力不足,显然不及鲁迅的峭拔凌厉。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