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艺术作品,应该与读者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才能充分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一些庙堂文学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是因为它们与大多数读者的距离太远。另外一些文学作品又走向另一极端,或者过于逼真的描写人们熟悉的各种生活细节;或者主题先行,写些使人看头知尾、寡然无味的作品,走进自然主义和概念化的胡同。这些作品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和观念意识贴得太近,没有距离。朱光潜先生说:“因此艺术成功的秘密在于距离的微妙调整。” 可是要达到这种境界,艺术家非要有点运斤成风,炉火纯青的功夫不可。《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2.
王红利 《文教资料》2008,(18):13-15
魏晋时期,风云际会,不独文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文学的自觉到文学批评的兴盛,审美风尚也有着极大的转折和变换,人们从追求功名利禄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世说新语>这部杰作的出现,中国美学才真正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人物审美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本文撮要论述《世说新语》的四个方面:语言风格及其成因,散式结构,在古代美学和中日比较文学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个阶层的审美风尚总是内在地体现了这个阶层的基本文化存在状况及其价值取向 ,并反映着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本文试图通过对《世说新语》中反映出来的两晋名士关于饮食、清谈和山水之游的审美风尚的考察 ,探讨当时社会文化群体精神的存在情形 ,追寻两晋社会进程的基本脉动  相似文献   

5.
魏晋士人审美人格的确立,使主体能以独立、超然、自由的心态去把握、领悟自然美的真谛。本文把散见于《世说新语》各条的有关审美体验的零星材料梳理、整合为一个由虚静到感物再到物化的递深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6.
刘锋 《语文知识》2009,(4):73-76
《世说新语》记载了不少与东晋诗歌相关的材料,是研究东晋诗歌的重要文献;而其他并未直接联系到诗歌的材料,也可借以考察东晋诗歌的社会历史背景。本文先将这些材料归类,并在分析这些材料的基础上探讨两个问题:东晋诗歌衰落的原因以及玄言诗是否能概括东晋诗歌。  相似文献   

7.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发现,魏晋男女角色出现审美错位:男性展现阴柔美,女性表现出阳刚美。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其一,魏晋阴柔的审美观使然;其二,受老庄哲学影响;其三,与魏晋玄学蔚然成风相关;其四,这是社会动荡激起晋人心灵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8.
自《人物志》以来,人物品评内容逐渐扩展到仪容审美领域,到魏晋时代形成高峰,《世说新语》第一次专门辟有《容止》一门来叹赏时人的仪容美,主要的审美标准是白皙、瘦弱、重神韵,是光洁亮丽、温润柔和与超凡飘逸、卓尔不群的完美结合,成为魏晋风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后代文学作品中士人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王敦①既下,住船石头②,欲有废明帝③意.宾客盈坐,敦知帝聪明,欲以不孝废之.每言帝不孝之状,而皆云:"温太真④所说.温尝为东宫率⑤,后为吾司马⑥,甚悉之."须臾,温来,敦便奋其威容,问温日:"皇太子作人何似⑦?"温日:"小人无以测君子."敦声色并厉,欲以威力使从己,乃重问温:"太子何以称佳?"温日:"钩深致远⑧,盖非浅识所测.然以礼侍亲,可称为孝."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代,士人崇尚清谈,谈论玄妙之机,宇宙万化。清谈家们十分注重语言艺术,讲究含蓄和隽永。语言的机智,应对的巧妙,常常令人惊叹不已,拍案叫绝。本文讲述几个《世说新语》中反映时人言语机智、充满智慧的故事。(一)小时了了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把人物品评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根源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品评人物常用自然景物来形象地比喻人的美,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特征。人物品评及其审美评判方式,对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形成发展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人物品藻中的自然物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自然审美对象。《世说新语》的人物品藻间接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另一种自然审美意识。它不仅继承了先秦两汉儒家“比德”式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方式,也是“比德”审美意识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不仅深化了“比德”审美观念,也大大丰富和提升了“比德”审美方式。同时,它还具有审美范围扩大、观照角度逆转、关注焦点转换和自然物象原型化趋势等新特点。  相似文献   

13.
"竹林七贤"生逢在社会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在这战乱之中,他们对儒家名教的虚伪性深恶痛绝,追求着一种自由独立、放诞不羁的人格理想与名士风度。试以《世说新语》为例,从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崇尚清谈、不拘礼法等几个方面对其放诞不羁的审美理想做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对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人们追求自由人格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中得到表现。从审美的角度看,魏晋风度的主要形态是超拔,其主要内涵是生命智慧。生命智慧是对“道”的把握和体悟。魏晋风度的本质是精神的自由,表现出“无待”、不为物累的理想追求。这种精神的自由只有通过生命智慧才能达到。魏晋风度是《世说新语》的编撰者通过淘选“创造”出来的,是其自由愿望的某种达成。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吾丧我”涵盖工夫与本体两个层面,其含义是“唯丧我才能见道”,又是“见道后的自然解脱”。庄子“大木”的形象是丑的,但“大木”意象是美的,“大木”的本质是庄子对个体生死意义的独到领悟,又是一种超然而可求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6.
一、贯穿全文的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有两条:一条是"漫步",另一条是"难以排解的忧愁".先看第一条线索.作者先写披衣出门,继而写小路踱步,再写伫立观赏,后写小路徘徊,直至推门进屋.这条线索明晰可见,使全文显得条分缕析,结构严谨完整.再看另一条线索.作者先写"心里颇不宁静".接着写寻求摆脱胸中积忧的办法,然后写"到了另一个世界"、再写"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精神得以暂时超脱,最后写"我什么也没有"、忧愁重新都积到心头.这条线索也很清楚,向读者展示了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伤逝》是鲁迅小说中仅有的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它的构思独特,思想深湛,在那一时代反映同类题材的众多作品中,《伤逝》是成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篇。五十多年来,发表过许多研究《伤逝》的文章,但对作品所表现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看待作品所反映的个性解放思想等问题,至今还有不同看法。本文拟就此谈一谈个人的浅见,希望得到评论界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炼字艺术《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回乡时,写的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装,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读这段诗时,主要是读它的排比和对偶。但是,对"当户理红妆"也应该提  相似文献   

19.
刘兰芝被婆婆焦母硬生生休回家,“还家十余日”后先后就有县令和太守派人来替各自的儿子提亲,这正像刘兄所言,“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真的让人目瞪口呆。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读高中时疑惑过,后来教这篇课文时一届一届的学生也这么问我:既然兰芝这么的好,为什么在嫁小吏焦仲卿之前就没有大官(比如县令、  相似文献   

20.
一、“从容不迫”鲁迅的学生孙伏园曾经回忆道:“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何以鲁迅先生最喜欢《孔乙己》呢?”其“好处”在于“作者态度的‘从容不迫’”。(《鲁迅先生二三事》)好一个“从容不迫”!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是艺术描写最高的境界。我想,如果我们对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动机,有了更清楚的了解的话,对他的“从容不迫”就可以体会得更为深切。《孔乙已》到底是为什么而写的呢?统观全篇,联系到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以及他所处的社会情况来看,我认为,《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作者提供的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