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泽厚同志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是这些年来比较难得的一本研究著作,它最近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分析和批判康德哲学,通常都以三个《批判》为主,而特别着重他的“知识哲学”,即认识论方面。李著也在这个方面用了一半的篇幅。这是康德哲学的特点所决定的。资产阶级哲学界谈康德及其“知识哲学”,往往强调两点:1、康德调和、结合了唯理论和经验论;2、休谟对康德的思想转变起了特大的作用。李著指出,这只是从思想而不是从现实根源来解释和规定康德,而且  相似文献   

2.
在先者关于“生命、时空、信念……”的声音中,有一帖话,于我堪称最璀璨、最完美的表述,此即康德的墓志铭:“有两样东西,对它们的盯凝愈深沉,它们在我心里唤起的敬畏与赞叹就愈强烈,这就是:头顸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相似文献   

3.
昨夜与王志耕教授对饮。他提到在俄期间,曾专程赴歌尼斯堡(加里宁格勒)寻找康德的生命踪迹,却叹息一代哲人遭世人淡漠。我立刻问及铭刻康德"三大批判"结尾语句的铜牌,志耕教授说,虽经故人指引和带领,却依旧没有再看到。据说此铜牌原本挂在一教堂的墙上(传说是挂在城墙上的),似乎几十年前还在,今天已经杳无踪影。  相似文献   

4.
德,人之本,政之根,国之基。“德者,得也。”辛弃疾有词曰:“道德文章传几世,到君合上三台位。”从《论语》《史记》到唐诗宋词,从《新青年》《大公报》《新华日报》到《中国的西北角》《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东方风来满眼春》,千百年来,这些道德文章深刻影响了千百万人,有力推动了历史进程。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  相似文献   

5.
真正的哲学问题一定是在哲学史中言说。不存在离开哲学史的纯粹“原创”。康德要接着休谟说、黑格尔要接着康德说、海德格尔要接着黑格尔说……而所有这些哲学家都要接着柏拉图说。可见,哲学史就是不同时代的哲学家针对同一个问题所展开的对话。如果说《哲学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在当代中国哲学界具有重大的影响,在我看来原因并不只在于它批判了教科书哲学,其深层次的根源在于:它在哲学史的意义上完成了一次对话。这样的对话一定是围绕着“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这恰好构成了《通论》中的哲学基础理论)。而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德国古典哲学是不可跨越的。因此,《通论》正是在对全部德国古典哲学的尊重基础上的一次哲学史对话。这可能是《通论》的最浓重的力量所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1847年7月在《莱茵报》发表的评论《〈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一文,有一句话常为我国学者所引用。这句话在中文第一版中译作“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个译文并不完全确切。原文的原意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方面的精华。1995年底新出的第二版把这句话改译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至今脍炙人口;莎士比亚、普希金、巴尔扎克、德莱塞的作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扉。《安徒生童话》距今150多年,能被世界各国读者所喜爱,成为主人类的财富,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不分年龄、不分性别。既可用故事的方式给少儿读,也可作为学者、专家从事学术研究的范本。这一类书,我们可称之为“长命书”。 到书店去走走,发觉近几年出版的书,有很多并不“长命”,这个“热”那个“热”,有些作品也曾轰动过一时,但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在读者的选择中终于被冷落。很多书都是“一版定终身”,根本无重版的价值。于是我想到出版界应该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抓好出版物的质量,多出经得起时代与历史考验的好书。 所谓“长命书”我想应该是有一定思想深度与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佳作,且重版率高,有持久的时间效应 经得起时代与历史的考验。作者开拓越深,留给读者回味越浓,它给人以知识与教益,让读者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获得哲理的教益和艺术的享受。据一位出版界的行家说,繁荣的出版业,其图书重版率至少应该达到50%。另据报载,在国外,一般出版事业发达的国家其重版书的品种常占到总数的70?%。出版业很发达的英国,平均每重版11种图书才出  相似文献   

8.
李亚男 《图书馆杂志》2023,(9):I0013-I0015
“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让爱在对话中流动。”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同时也是我在阅读过韩国“国民育儿导师”吴恩瑛的最新力作——《最温柔的教养》一书后,所铭刻于心的最深感悟。  相似文献   

9.
现场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思维活动,是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有一位日本新闻学者说过这么一句话:“当今时代,是现场研究者的时代,新闻记者应当成为现场的研究者。”我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现场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新闻事件发生在现场,新闻人物活跃在现场。记者只有到现场去观察,才能“抓拍”到新闻事件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并将它们生动地、立体地报道出来。记者的现场观察,既不同于跟着起哄的看客,也不同于漠然呆立的观众。他是采访者,是现场调查研究人员。因此,到  相似文献   

10.
福柯在回应康德“何为启蒙”时指出,为了理解我们是谁,我们身在何处,我们需要一种当下本体论(ontologyofthepresent),从而去回答:我们处在什么样的时代。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去探索一种历史系谱学,去考察我们到底怎样被构成主体,我们的所说、所做、所想如何为社会所形塑,并为其所接受。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去想象一种哲学生活——关注自我的生活,从而去发现生成变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1980年代,国门洞开,西学涌进,尤其是西方哲学著作,譬如尼采,譬如康德,成为这个年代学子不同专业的共同“自修课”。也因此,在那个年代,国内的哲学家是受人尊敬的,而哲学这门专业,也如同现今所谓的“国际金融”等热门专业一样,很是热了一阵,热到学历史专业的我,  相似文献   

12.
十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大学哲学系学生的时候,在“异化”热中曾跟黑格尔、康德等老人感情“铁”了一阵子,不过这并不妨碍我对《动物世界》的一见钟情。大概是因为有了这种“期待视野”,等到  相似文献   

13.
于燕枝 《青年记者》2007,(14):71-72
曾经,报纸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那个时代的报纸阅读者我们不妨称作“报刊人”。“电视人”的概念早在上世纪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就已指出,所谓“电视人”就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这一点,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青年似乎成了媒体眼中的麻烦制造者,许多冠以“80后”或“90后”标题的文章要么对当代青年冷嘲热讽,要么在对比和怀旧中感叹“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有学者尖锐地提出:现在只有青春文化,青年文化业已消失了。“青春”与“青年”(14-28岁)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的只是生命周期和年龄的自然状态,而后者却常常暗示着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5.
阅读和评点“良心债”的报道,我时常想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那句话:“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头上众星的天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良心债”的报道,开启了普通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愫.使一颗颗沉重的心灵得以苏醒.并唤起了更多人对身外自然和心内道德法则的敬畏感.  相似文献   

16.
曹月 《大观周刊》2012,(5):22-22
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收录的康德1785年所做的《人类历史起源臆测》中,康德阐述了自己对与历史、人性及人类社会的看法,这可看作是康德历史哲学的重要部分。在对人性考察的基础上,康德看到了恶的手段背后隐蔽的善的目的。在这一点上,康德显然是乐观的,但这种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历史观却导致了康德对未来看法是宿命的。  相似文献   

17.
依托曼海姆的世代理论,本文研究认为,中国新闻业存在着“改革开放一代”与“数字一代”的代际差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现实世代”,呈现出各具特色的独有世代样态。“改革开放一代”中存在一个相当“主动”的“世代单元”,调查性报道赋予他们独特的历史标记。而“数字一代”更多以“日常记者”的世代样态存在。在这两个世代之间,居中层次记者的缺失,导致新闻机构中坚力量的不足以及编辑部代际冲突的日常化。本研究说明,在一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曼海姆的世代理论对分析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仍具有持续的价值,但在关键前提和分析框架上需要扩展和修正。  相似文献   

18.
杜国庠(1889~1961)是我们尊敬的老一辈革命家和著名学者,出于对他道德文章的钦敬和仰慕,大家习惯上都尊称他杜老。杜老多少年来安于清贫而又出色地坚持工作,正如他的别字“守素”一样,感人至深。我认识杜老的时间虽然很晚,但是他的精神和人格的力量,言传身教,五十多年来始终铭刻在我的心中。  相似文献   

19.
虽说关于“符号(表达式)/意义”的探讨源远流长,如先秦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但将意义问题凸显为思考的核心,并形成一系列自成体系的意义理论,则始于20世纪勃然兴起的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如果说古代哲学是本体论(如柏拉图的“理念”),追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而近代哲学是认识论(如康德的“纯粹理性”),追问人们何以知道世界的本质;那么现代哲学就是语言论或符号论,追问我们怎样表述我们所知道的世界本质。这就是常说的西方哲学的第二次“转向”,而弗雷格就是导致这一转向的关键人物。他发表于1892年的著名论文《论意义和意谓》,为意义理论奠定了第一块思想基石。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哲学的主旨是探寻人类的自由解放之路,因此,全面地了解马克思自由观念的形成、发展和特点,是深入把握马克思哲学精神实质的重要途径。马克思早年通过家庭和中学教育,深受启蒙运动的自由思想影响,初步形成了对自由的认识;在大学中,马克思对康德、费希特、黑格尔等人的哲学作了深入探究,并通过青年黑格尔派内部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他的哲学自由观不断升华,不仅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地平,而且借助康德自由理论的合理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黑格尔的理性自由思想,其成果显现于他的《博士论文》中。追寻马克思哲学自由观的发展历程,发现其中学时代形成的某些思想质点,在他后来的理论创造中得以不断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