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刚 《陕西教育》2007,(11):38-38
我们中国有个词叫"学问",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多少人见过苹果落地,唯有牛顿从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多少人见过蒸汽顶壶盖,唯有瓦特从此发明了蒸汽机……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参与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深入,我更深切感受到如何加强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下面结合自己的经历及在这方面所作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读一读] 漓江游记秀丽的漓江有一种神奇的魅力,使见过她的人梦中都忘不了她!古往今来,她陶醉了多少诗人、画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从桂林到阳朔畅游漓江,留恋十天之久,称这里是“碧莲玉笋世界”。  相似文献   

3.
或许这就是人们时髦说法的“情结”.我有幸成为固原师专的首届毕业生.当时校址在黑城,我们都戏称它“黑大”.我常常想起“黑大”,想起自己曾属于“黑大”的那段青春年华.告别“黑大”,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在学校一干就是几个年头.悠悠岁月,其间多少美丽如霞的故事随着高原强劲的季风都已化为如烟的永远.“黑大”,唯有“黑大”的那一幕幕,常常紫绕于我的心头.记不清多少回了,每一次去银川路过黑城岔路口,我都要向着路北千米之遥的“黑大”投去深情的一瞥.“车子这会儿抛锚在岔路口该多好.”  相似文献   

4.
低下头来     
有人问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回答:“三尺。”那人笑了:“先生.除了婴儿之外,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六尺高.如果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把苍穹都戳破了?”苏格拉底也笑了:“是啊,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如果想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下头来。”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本质特点。故认识大学当从高深学问始,研究大学教学也要抓住“高深学问”这个关键。一什么是高深学问?目前人们对之还没有一个清楚的界定,大家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什么是高深学问”引用最多的是布鲁贝克在他的《高等教育哲学》中对高深学问所作的说明:高深学问即是或者“还处于已知与未知之间的交界处”,或者“虽然已知,但由于它们过于深奥神秘,常人的才智难以把握”的那些学问。布鲁贝克虽然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些学问的“高深”特征,但仍然认为“所谓‘高深’又是极为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7.
司马光《迂叟诗话》中说古诗词“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只要从字面上  相似文献   

8.
古语云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生物教学中 ,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胡适曾说过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 ,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 ?有多少仪器 ?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 ,有了问题以后他们自会造…  相似文献   

9.
应该建立一门中国“姓名学”孙玉溱(内蒙古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姓名是人的符号,还有什么学问吗?应该说,大有学问。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活动过的人数太多了,因此人的“姓名”自然会出现五彩缤纷而令人眼花镣乱的情况。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人和人的活动。这样,人...  相似文献   

10.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小学三周年纪念晚会上谈到了“每天四问”,其中第二问是:“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的活力的源泉”,学问怎么进步?陶行知先生认为,“集”是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的方法之一.“集”是“搜集”的集.笔者认为:可以收集以下方面的知识使我们的学问有进步.  相似文献   

11.
梦里潇湘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周围的老人几乎都是不识字的,唯有我的奶奶是个例外。奶奶不仅识字,而且还挺有学问。上小学时,有一阵我怎么也分不清“鲜”和“艳”字,总是将它们搞混了,用“鲜”作“艳”,用“艳”作“鲜”。为这事奶奶揪着我的小耳朵说过几次,可是仍然转眼就忘了。  相似文献   

12.
谈起散文 ,读书人都十分怀念那已经逝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因为那是一个文化的“黄金时代” ,它造就了一批学贯中西、文史会通的大学者 ,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精品 ,从那些著作中读者能够真切地领略到悠远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但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文化在新中国却有一个断裂的时期 ,随着人文学科分类的细致化 ,作为一个整体的文化被割裂成诸多独立的领域 ,因而我们的周围虽不乏各种学问的“专家” ,却很少再能看到把各种学问融会贯通的“通人”。于是 ,那种被后人称为“大散文”的作品 ,便很少见到了。虽然如此 ,五四时期的那股文化的…  相似文献   

13.
见过崔显仁的人,都忘不了这个男人的一双手。“他的手就跟鸡爪子一样。”一个见过这双手的人直言。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讳言:“左手就像猪手,右手也完全没有手样了。”  相似文献   

14.
“我只是想要一只冰墩墩啊,可是冰墩墩一只难求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已落下帷幕,你可曾被这首歌洗脑过?很多人都见过造型各异、憨态可掬的冰墩墩和雪容融,但你们对赛场上活泼好动、热情招手的它们又了解多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墩墩和雪容融那些“鲜活”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在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上,又一匹“黑马”浮出水面,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学生霍艳的小说《地下铁》荣获一等奖,获奖时,她才14岁。不久,霍艳17万字的小说集《地下铁》出版了,传媒顿时一片哗然。霍艳以她14岁少女的视角写就了一个纷乱复杂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霍艳以及她的新书,关注的人意见分成截然相反的两派。赞成的人表示:“霍艳的作品比韩寒的更值得我们去读,一个年龄只有14岁的女孩,无论是语言还是见解,都是惊人的。”反对的人则不屑地认为:“14岁见过多少?知道多少?懂得多少?”……开往15岁的《地下铁》…  相似文献   

16.
许博渊 《教育》2013,(2):58-59
人们在介绍什么人的时候,往往喜欢闭着眼睛拔高,说他精通多少多少门外语。每当听到此类说法,我都会摇头。我并不是瞧不起什么人,而是从根本上认为外语是无法说“通”的。在我看来,外语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技能。学问可以说通还是不通,比如说张三精通佛学,李四精通星相学,王二麻子精通法律,这些说法都没有问题,就是不能说谁精通外语,如同不能说谁精通骑白行车,谁精通跑步一样。  相似文献   

17.
“大学的理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对大学的一种展望、追求和向往,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设计与构想,是引导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航向。”国学大师钱穆(1895-1990),指出中国的学问传统向来有三大系统。第一系统是“人统”,其系统中心是人。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一有理想有价值的人。第二系统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此所谓“学以致用”,以事业为学问中心。第三系统是“学统”,此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近代中国人常讲“为学问而学问”即属此系统。笔者在此借用钱宾四先生的分类方法来研究大学的理想。大…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  相似文献   

19.
缘起说实话,我也是一个老网民了———网龄比真实年龄小不了多少呢!告诉你吧:什么“中学生论坛”、“中国雏鹰网”、“中学生生活资讯”等都是我常涉猎的网站,好歹也是一“大虾”级人物。BUT,在这个“网恋流感”盛行的季节我这“大虾”却从未网恋过,说出去岂不是笑话?于是大发贴子、大肆留言,希望能被传授“祖传网恋秘笈”,也好风光一回。若干日后,网友发给我三招“经典”秘笈。我也不假思索地按招行事。秘笈一吊人胃口招“你好啊。”一位名为“黑客”的对我说。惊喜之余还不忘装矜持,说“好”。“怎么没见过你?”“黑客”说。“哦。”“…  相似文献   

20.
史峰 《青年教师》2010,(5):25-26
学校管理是一门学问,但是现在这门学问越来越被“神秘化”,出现了一些理论高深的“管理策略”,让人看了很费解。其实,学校管理很“平常”——校长可以从生活常识中简单地体验出许多管理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