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赵园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9(2):34-37
波澜壮阔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出了一大批女性作家,其中凌叔华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别具一格的艺术追求,以及向内自审的观照方式形成了与同时代其他女性作家不同的创作风格。该文通过对凌叔华与同时代女性作家的比较,从女性形象塑造、儿童主题和小说风格等方面探讨凌叔华的小说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以王安忆九十年代之后所创作的<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遍地枭雄>等数部中长篇小说为例,从自我意识的彰显、自我身份的认同、命运的探寻三方面来阐释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情结",并分析该情结形成的内在根源.在此基础上,笔者试探寻王氏"英雄情结"背后的真正内涵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孤独与追寻. 相似文献
3.
朱晶 《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3):45-47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旧式女性和新式女性,向世人展示了世态的一角和高门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4.
张秀莲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3):48-49,63
妇女解放运动是五四社会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这一运动的深入开展,一大批女性作家陆续登上文坛,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住。她是一位关注女性问题的作家,作品以婚恋为主题,在意境和语言风格上继承了传统因素,同时在创作技法上也接受了外来因素的影响。在古典美的氛围中,表现当代问题,是凌叔华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5.
朱晶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3):45-47
凌叔华的小说以温婉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她笔下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旧式女性和新式女性,向世人展示了世态的一角和高门巨族的精魂. 相似文献
6.
张衍芸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0,(2)
凌叔华大多数小说的主人公是各式家庭中的女性。她们虽身份有别,形象各异,但浓厚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千百年来父权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心理的强制性规定,却使她们难以抹去婉顺的共性。而生动地描绘“五四”这一特定时期婉顺女性不同类型人物的面影,揭示出她们的生存处境和心理真实,赋予“婉顺”这一东方女性传统性格的表现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正是凌叔华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青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74-78
论文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了凌叔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凌叔华笔下的人物多为小姐、太太、婆婆,内容多为日常生活场景;小说的人物聚焦和叙事结构对于故事的展开以及突出人物的命运,彰显凌叔华对于妇女解放以及女性革命的思考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卢云峰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4-35
凌叔华创作视野是狭窄的,她的作品很少涉及重大的社会问题,绝大多数只限于女人和孩子这类家庭琐事。凌叔华笔下的"闺阁"形象,是一群在时代变迁之际处于现实和传统夹缝之中的旧式女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少女形象,另一类是已婚妇女形象,她是名副其实的新闺秀派作家。 相似文献
9.
袁仕萍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3):64-65,68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活跃于文坛的少数女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老少皆宜的儿童小说是其三大主题。细腻的女性观察,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和精巧的现代小说结构布局形成了凌叔华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凌叔华20世纪20、3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不容忽视的成就垂名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凌叔华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慧敏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19-24
凌叔华描写了旧式、薪式两类女性,她从关注女性意识对外的索取和认同,转向对女性自身意识进行反思和内省,对女性深层传统意识进行了剥露和批判,从而对妇女解放、个性解放的实质进行了新的探询和反思,使其关于女性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厚的历史感和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1.
王晓燕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4):65-67
当代很多实验小说家的作品大胆地颠覆了传统小说的概念,但是他们的实验作品却遭到了读者的冷遇。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在普通读者和专业评论家那里的成功显得意义非凡。这是一部实验小说,其中的实验技巧广受关注,除了开放式的结尾之外,小说的故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正是故事促成了小说的风靡一时。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大旨谈情”,宝黛爱情则是此“情”的精髓。“红楼”之情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世俗之恋,而是一种精神的苦恋。宝黛爱情中有反封建的色彩和某些“革命性”成分,但是不能把它简单而过份地意识形态化。宝黛之情主要是呼唤真情和爱情,是对传统文化中“情”的回归和超越。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兴起了多种教育思潮,平民教育思潮是最重要的一种。中国平民教育首先兴起于城市,自20年代中期始,其重心逐渐转移至乡村。这一转移是由政治、经济、教育观念等原因引起的。这一转移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许多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4.
罗孝廉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2,23(3):72-74
20世纪20年代的诗歌,创造了"太阳"意象,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2 0世纪 2 0年代的诗歌 ,创造了“太阳”意象 ,表现出一种“太阳”情结。这种情结表现为“太阳”意象内涵的独特、丰富 ,其文化渊源乃中国古典文学的古葵意象、古典哲学的“阴阳”之道及古典诗歌颂日的传统。它对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旭琴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91-94
在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经历了"从压抑到觉醒、从模糊到明确、从抽象到具体"的曲折历程。在女性价值的抗争中,它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并在反思中重塑了自我表征,彰显了边缘叙事之特质,同时,在消解性别二元对立的探索中,通过切身体验获得了理论思考与创作经验的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7.
18.
19.
王光华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4):114-116
贾平凹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同时形成了他对现代女性应然状态的成熟看法.做女人既要自我本色又要虚饰脸面。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从质疑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入手,着重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艺术: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