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云南清代彝族李云程编著的《古文笔法百篇》,不遵成法,独辟蹊径,而取文章的笔法作 为选编的依据。从编辑学角度看,他以人为本,把教学法则运用到编纂此书中;从文章学角度看,其评论 广集众家之言,不少真知灼见,往往发他人所未发。该书成就他成为优秀的教育家、文论家。  相似文献   

2.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的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非传统教育即汉文化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在明朝以来发展迅速。奢香夫人及毕节地区其他土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汉文化教育,彝汉文化的交流加强,促进了毕节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中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学术的转折期,中国古代学术进入所谓的近世化阶段。在社会文化转型的历史大背景下,《左传》学发生了转向,其经学意义不断被消解,文学性却日益受到文人举子们的青睐。汉唐经学体系中,经学家们囿于经义,对《左传》的文学性更多地持批判态度。而韩愈、柳宗元二人在学术理念上挣脱了汉唐经学的牢笼,在文学观念上又经过了魏晋、盛唐文学的洗礼,他们开始抛开所谓的经义,接受《左传》的文理。当然,韩、柳二人对《左传》文学性的认识并不体现在古文理论的创建上,而是表现在古文创作的笔法上。韩、柳二人的古文创作从实践的层面上实现了《左传》由经学到文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4.
彝族情歌是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情歌选》共选录200多首7000多行情歌,归总起来,可以把它分为四大部分,即探情歌、衷情歌、苦情歌、腔调歌。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性高,手法多样,哲理性强,具有审美、教育、认识等功能,是彝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一颗珍宝。  相似文献   

5.
彝族情歌是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彝族情歌选》共选录200多首7000多行情歌,归总起来,可以把它分为四大部分,即探情歌、衷情歌、苦情歌、腔调歌。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性高,手法多样,哲理性强,具有审美、教育、认识等功能,是彝族民间文学艺术的一颗珍宝。  相似文献   

6.
以礼说《诗》为解释《诗经》中言礼之诗的必由之路。本文论述了以礼说《诗》、以诗说《诗》的道理,希望匡正数十年来治《诗》者讳言礼之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几种明清时期宁夏刊印的图书版本。就其收藏地、字数、版式、内容等进行了说明,对其刊刻地和质量进行了考证和评价。对研究宁夏出版志和宁夏地方志均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史学界对云南土司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丽江木氏土司和元江傣族那氏土司的研究,而对蒙化彝族左氏土司研究甚少。蒙化土知府与丽江、元江土知府并称"云南三大土知府"。可见,蒙化左氏土官与丽江木氏土司、元江那氏土司一样曾对云南历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子语类》第八十、八十一卷,记录了朱熹有关《诗经》的一些基本观点,其中有对《诗序》的评价,有对“六义”的辨析,有对具体作品的诠释,不乏精辟之见。特别是有些晚年定论,对《诗集传》多所补正,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对《语类》的具体内容及其学术地位,作了比较全面的评述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心雕龙》处于中国古代“意象”说到“意境”说的转变过渡时期,且在《心雕龙》中首次将“意象”运用于美学领域,可以说“意象”说是由刘勰真正建立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如何营构融合审美意象,并完美地传达审美意象,是《心雕龙》“意象”说的中心内容。《心雕龙》环绕着“意象”展开了一系列艺美学上的基本理论问题,提出了大量相关的学术范畴,形成了自身的体系,是中国古代“意象”说集大成的论作。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的彝族学者举奢哲与阿买妮,创建了彝族成体系的古代文艺理论,其中包括“诗骨论”。在后来上千年的时间里,又有多位彝族学者,对“诗骨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使之成为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就了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一个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省的西部,从商周到秦汉时期,活动着一个起源于什勺氏,而彝文献称之为“蒙确舍”彝族先民的集团,称作“格沓部”的哀牢九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什勺、米靡、武僰氏祖的加入“,六祖”系各支的汇入,使这一族群集团愈发壮大,为后来的南诏统一祖国的西南边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台阁体、台阁雅集与文人结社有着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馆阁之臣之文人结社的风气带入禁林,促进了宫廷中宴游雅会的兴起和台阁体的形成;另一方面,台阁体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文人结社的兴盛,比如怡老诗社的兴起,与台阁体的盛行密切相关--怡老唱和带有明显的台阁气息,这实际上反映了台阁体影响的深广,也说明明代文坛在台阁雅集盛行时期存在庙堂与山林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羿神话在先秦典籍中呈现为丰富、多义的形态,然而到了明清时期,羿的形象与故事再未被创造性发挥,只表现为上射九日的伟绩或代夏自立的恶行;而作家所持态度也异常鲜明,对前者褒颂赞扬,对后者嫌厌批判.这一方面使羿神话被定型化,在历代人的口耳相传中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另一方面却也严重制约了羿神话向文学移位时的多向展演空间.  相似文献   

15.
"尔比尔吉"作为彝族交际中的一种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俗语,在四川彝族及云南部分彝族中的运用最为突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的文化信息十分的丰富。从文学的角度看,尔比尔吉以诗体韵文的形式表现,表现出彝族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在尔比尔吉的"韵律"上,表现出"押音节"的民族特色。其实,这种在四川彝族中称为尔比尔吉的语体,在云南、贵州等彝区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杨甫旺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29-32,46
火是彝族一个重要的自然崇拜对象。自从火在生活中产生非凡的作用,人们对火更加深了神奇之感。特别是对于已产生各种巫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的人类来说,火不仅仅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离不开的自然力,而且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种神异的灵物。火神也随之登上神坛,并产生了很多敬火、祭火及祭火神、送火鬼习俗。  相似文献   

17.
东晋会稽兰亭诗风可以追溯到西晋嵇康诗风。东晋一朝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有意识地模仿嵇康诗风,原因有二:一、生活在会稽的高门士族崇尚隐逸,主张自适其适,悠游山水之间,此种风气嵇康实为先导。二、会稽本为嵇康故乡,生活在此地的士族遂以嵇康为偶像。但是由于会稽高门士族与嵇康所面对的政治氛围不同,东晋兰亭诗风消解了嵇康诗风中的峻切而得其恬淡。同时,兰亭诗风所阐发的玄理建立在郭象玄学的基础上,又使得兰亭诗风只得嵇康诗风之形而未得其神。  相似文献   

18.
彝文书写的行款,在古代就已经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格式.近代以后由于受到巨大的历史变革的影响,偶尔有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形式,但不是主流.近年来,多次比较大型的彝文书法展览和出版的彝文书法选集,绝大多数作品都采取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形式,背离了传统彝文书法的行款格式,应该从加强传统彝文的学习教育、坚持彝文书法传统的左书标准模式等方面给予及时纠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