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不一定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来获取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高职数学课程实证研究发现:“基于问题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灵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朱玠 《教育》2013,(11):62-63
美国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即“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它们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都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知识的能力和批评性思维的习惯为宗旨和目标,都是要求学习者实现主体性的参与,  相似文献   

3.
范国栋 《文教资料》2010,(27):44-46
新课标颁布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的教学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的指导。本文首先进行理论分析.以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内涵和实施模式。其次进行个案研究,以唐宋诗词格律教学“三部曲”的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唐宋诗词选修课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得出结论,高中语文选修课“唐宋诗词鉴赏与研究”与基于问题的学习相结合,不但符合语文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充分发挥了语文教育的有效性.而且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教师和学生的长期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以知识学习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而应立足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当前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改革浪潮中,“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革新传统教育的一种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受到了教育研究者和教师们的广泛关注。这种学习模式使得学生积极投入系列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开展创造性学习,它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实施平台。  相似文献   

5.
统计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冬香  张军舰 《高教论坛》2003,20(1):63-65,80
通过97和2000两个年级“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实验结果及反馈信息的分析,发现“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在统计学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孙海平 《文教资料》2009,(36):177-180
传统教学由于机械灌输、教师主宰、主体缺失、知能脱节等诸多弊端。越来越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正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建构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教学的方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弊端,强调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主动”中发展,在“协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实现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一、课题提出 基于问题学习(Pyoblem-Based Leaying,简称PBL,是近来年受到广泛重视的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出强调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由师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新的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为依托.通过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建立在适应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00年春向省普教室申报并参加由省普教室主持的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课题实验。  相似文献   

8.
国家教育部新近修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要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取信息、整合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学生学习物理应该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000年秋季在全国部分省市普通高中开设“探究性学习”课程,几年过去了,可谓“反映热烈,效果不佳”.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班级授课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框架内.只有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北美医学教育。PBL是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习围绕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展开。它是一种通过小组合作,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1.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实现这一理念的途径是多元的.其中之一就是科学教学的生活化策略。通过搭建生活化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创新运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以厦科学探究和“再创造”知识的能力等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1.“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只能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会自主地进行探究思索。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关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把问题看作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人点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专题教学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开展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日益普及。本文以高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负反馈放大电路”教学单元为专题,开展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的专题教学设计与试验,给出具体教学设计案例与试验过程。专题教学试验结果分析表明,网络环境下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合作探究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如果在学习中体会不到成就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就会让学习者有严重的挫败感.“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教师设计好的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物理知识,学生各自查找相应资料,主动探究问题,交流讨论并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灵感”很好,选择解题的方法准确,不走或少走弯路,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思维能力高低问题.直觉思维能力渗透在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直觉思维的程度因此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创造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注重“四个结合” 顺应课改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期的地理教学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针对这一要求。必须把推进教学开放化.知识生活化.评价多元化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注重“四个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到“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一种觉察问题、发现问题的敏感度和观察力,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从训练思维的角度来说.提出问题的本身比解决问题更富有意义。语文教学中.能否提出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是否愿意动脑.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愿意动脑.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不应只局限于狭窄的课本知识领域里.理解课本的知识内容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运用课本的知识.通过课本例题的学习起到“窥一斑知全貌”、“举一例能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去探索和研究数学科学领域.是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蒙建平 《中学文科》2009,(11):127-128
虽然广西高中学生还未使用新教材,但新课程理念已开始在高考试题中有所体现.那种基于知识回顾和训练提高的复习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要求.复习教学要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科学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出发点,强化“过程与方法”,协助学生把零碎的知识重新整合,主动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部新近修订的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把探究性学习摆到突出位置。要求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来获取信息,整合知识,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感知力。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是基于问题的学习。 问题,即不能即时到达的目标,是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