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记者时写了几百篇稿子,但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的却是《赶快刹住我县有奖储蓄中的几般歪风》这一篇。它之所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它挑了“刺”,获了奖,更因为它是一篇无意中“拣”来的新闻。这条新闻是如何“拣”来又是怎样获奖的呢? 那是1987年5月26日,我和通讯员小刘一起到县人民银行采访我县金融部门支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采访结束待我们起身告辞时,银行的同志见离下班只有20多分钟,就邀请我们坐下再聊聊。由于当时我县几家专业银行都在搞“有奖储蓄”,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就很快转到了这个“热点”上。我们首先问起了这次储蓄的效果,对方回答说:存款倒是抓了不少,但从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他们递过一摞报  相似文献   

2.
《中国记者》副总编许必华、编辑陆小华和新华社摄影部编辑陈小波为第三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撰写的《荷赛影展观后三人谈》等三篇论文获得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新设立的“新闻摄影学术研究成果奖”。获奖论文是4月21日在郑州举行的年会论文集编委会评奖会议上被评定的。  相似文献   

3.
1992年12月19日至22日,中国记协在山东济南召开“’92全国新闻学术年会”,并评出44篇获奖论文。本刊1992年第6期刊登的新闻论文《地方报纸深化改革的几点思考》获奖。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中经常可以发现,有些新闻稿选题不错,但因不得要领,写得四平八稳,而使作品流于一般,可读性大打折扣。新闻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探索新闻特有的写作规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众多新闻精品入手,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对比性分析、研究后,发现它们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潜在的规律,这些规律对于新闻写作,对于打造新闻精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笔者将这些规律简要地概括为“三入三出”,即:巧入新出、深入浅出、丰入约出。巧入新出所谓“巧入新出”,是指巧取写作角度而使新闻稿出新意。新闻内容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巧入新出指巧取写作角度而使新闻稿出新意。审视的角度不同,见解就不同,新闻内容就各异,其价值也就迥然有别。角度决定着新闻能否出新,制约着新闻的价值与成败。报道的出新同样取决于作者择取角度的独到,显示出作者在选择角度上能否胜人一筹。  相似文献   

6.
周俊 《新闻通讯》2013,(7):49-50
中宣部等5部门在新闻战线中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广大新闻工作者纷纷深入基层,采写鲜活新闻,给新闻战线吹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刊发于盐阜大众报一版、在2011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评选中获一等奖的通讯《打谷场快乐“变身”停车场》,就是记者自觉转变作风,带着思考下基层,深入挖掘的一篇鲜活新闻。文章从农村打谷场上那种琐碎而不轻易察觉的细小变化切人,反映党的惠民富民政策给农村带来的新变化,同时也透视了现今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和精神面貌的变化,小事情反映大主题,小作品闪现大思想。带着思考走基层 对话时代显深度  相似文献   

7.
“养”新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平 《声屏世界》2004,(11):36-36
在平时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发现一篇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由于一时找不到新闻由头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采访某一新闻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不得不另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再采访;开始着手写一篇报道由于素材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重头再来;以致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耗时数月,往返数趟,辗转数百公里。这样一种迂回曲折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是否可理解为“养”新闻?当然,“养”新闻的外延不仅限于此,以每年的防汛抗旱来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备。但由于天气变化实在难以捉摸,一阵久晴之后,突然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相似文献   

8.
<正>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贵在"新",这说明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存活并体现新闻价值的重要条件。我本人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感觉到有些新闻事实,也可以静观其变不急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积累更丰满的新闻素材,以便更好地展现新闻主题,体现其更深刻的新闻价值,这一做法俗称"养新闻"。一、新闻有时是可以"养"的2008年,作为跑基层战线的记者,我曾先于市里其它媒体得到一条新闻线索,鸡西矿业集团城山煤矿要举办矿工营养超市开业典礼。据我们了解,多年来,煤矿企业  相似文献   

9.
近日,某报因“抢发”新闻闹出了笑话。原来,市政府原定要在某日上午9点开一个全市优化经济环境大会,这家报纸在当天早晨的头版头条上对会议做了详细的报道——哪些领导参加了会议、谁讲了话、大会重要内容如何等等,并细致地描写了会议的盛大场面。(该报事先拿到了会议的相关资料)。 可现实却跟这家报纸开了个不小的玩笑,由于种种原因,会议改为第二天下午开,并且讲话的领导换了人。本想先发布新闻以吸收读者,未曾想弄巧成拙,反闹了笑话。  相似文献   

10.
新闻敏感也是新闻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或事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笔者有幸连续两年参加了2002、2003年度的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颁奖会,学习观摩了众多获奖佳作,并聆听了众多领导和专家对获奖作品的分析评价,对照自己的工作体会,笔者认为,有许多新闻事件是由于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新闻敏感"这双"慧眼"而错失了良机.  相似文献   

11.
我从放映员到报道员,现又任打字员,工作几经调整,但始终痴心不改的是搞摄影报道。回想起几年来时断时续的新闻生活,心中像打碎的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可看到那本厚厚的见稿剪贴本,心中又感到欣慰。新闻摄影可谓难,难的是角度要新,选题要准。文化底子比较浅的我,曾不知如何下手,正在焦虑之中,军报的新闻函授大门向我敞开了。通过一年的学习,在文字和图片上都有长足的长进。新闻敏感对搞新闻的很重要,在别人没留意的地方要多想多琢磨。就拿今年我拍摄的“寒冬餐桌热腾腾”一稿《刊登在今年1月24日解放军报三版》来说吧…  相似文献   

12.
那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为颁布统一全国“度量衡法规”,由廷尉李斯撰稿,将这则特大消息(诏文)刊刻在新制秤砣上,自陕西咸阳分几路递次传向四隅九州。各州郡县,依样复制,还将这一新闻刻铸在升斗、铜尺、钟鼎、石碑上,很快地传遍城乡。全稿只有四十字:  相似文献   

13.
一位老记者说过:只有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7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尝了失败的痛楚。7年前的今天,我和一些想写新闻报道、有所作为的官兵一样,为了“报上有名”、有所建树而朝思暮想,结果不得其法。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期盼已久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也使我对写新闻报道有了一些初浅的感受和体会。记得那是1995年的某一天,当时正值全军广泛开展“四个教育”的热潮。为了把我团开展集中教育的情况和做法宣传报道出去,政治部主任让我以此为主线写一篇新…  相似文献   

14.
我们部队住地靠近海边,雾大雨多,震雨季节,一月难得几个好天气,因此被褥潮得很,晚上一躺,温滴滴的,说不出啥滋味。偶尔遇上晴天,又常碰上检查内务,白白浪费好端端的阳光。去年8月7日,遇上艳阳天。我下了岗,急三火四往回赶,心里却怀着不安:今天是周末,正碰上旅“卫生检查日”,晒被子……不想回到连里,战友们正忙着往晾衣绳上挂被子,说是连长的命令。我正犹豫,见旅长带着几名干部走过来。旅长伸手摇了接正在晾晒的被子,转身告诉一名参谋:“马上组织检查,看有没有漏晒的单位”!耳闻目睹这短暂的一刻,深受被褥潮湿之苦的…  相似文献   

15.
1993年,我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采写的一篇短新闻《五十块钱一部车》,在7月1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强烈反映,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制文萃报》以及四川的《每周文摘》、广东的《南方日报》等均予转载;同时,《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的“经济蓝讯”把这篇短新闻做为发生在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列名刊载。当年,《经济参考报》将该稿评为“十佳短新闻”,是年6月,《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以此稿为内容之一刊发《该对小车  相似文献   

16.
“养”新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耕 《新闻前哨》2003,(5):29-29
在新闻实践中,虽然时效性一直是记者和媒体十分推重的,但常常有一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由于种种原因,暂时不便报道。对于这些新闻线索,给予一段时间的关注、等待或者有意识地导引却是最好的办法,这个过程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养”新闻。 一、“养”新闻是为了增大新闻价值 在采访活动中,我们所遇到的事件性或非事件性新闻基本上是渐进的或者动态的,但有少部分却是相对静止和孤立的,有些有价值的线索虽然有过发展和推进,但后来却因为某种原因出现停止。对于这些静止、孤立或停止的线索,有的是因为暂时找不到报道的由头,有的则需要记者去主动培养。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1983年度优秀新闻评选工作于三月初结束。这是本市新闻单位第一次全市性的评选活动,共评选出优秀新闻作品50篇,其中一等奖12篇。这次优秀新闻评选工作是在各新闻单位初评的基础上进行的。按照全国好新闻评选委员会的意见,广播电视系统、新闻美术摄影系统和新华社北京分社在本单位评定后,向市优秀新闻评委会推荐了作品。评委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北京市新闻学会、北京市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19.
一等缪纪涛二等奖(10篇,张志勇严世华吕耀光张世春贾宣生田厚钢徐鸿起杨盛星李志友焦保强三静奖(20篇,吴钧李永明毕国顺王岩郑践德胡永鸣杨智渊雷志关李建平刘金山- 北京日报排名不分先后) 吉林白城日报 科技日报 河北日报 湖北巴东电台 山西原平县委通讯办公室 江苏铜山报 北京市农机局 云南洗衣钡厂 北京丰台公安分局 北京日报郊区版排名不分先后) 中原铁道报 北京市平谷县委 黑龙江日报 江苏盐业报 长沙水电师范学院中文系 四川川东南报 贵州《南疆诗刊》 兰钢报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 江苏东海县化肥厂 黑龙江铁力林业局 解放军55273部队 西…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业余写作爱好者,近年来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11篇文章,首届中国改革建议大奖赛中两个稿件获奖,新近《延安精神求学路》又获奖。4月份,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邀请我参加“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作品将编入《在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一书。现结合新近获奖的此作品,我谈点体会。 对事物感受要深,写稿要起点高立意新。开始写《延安精神求学路》时,我几晚上没睡着,回忆往事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