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功利化大学德育观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忽视或遮蔽大学德育的根本目的,替换或抽空大学德育的实质内容,依赖或注重于说教、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和手段,从而使德育陷入困境,是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之主要危害。从历史根源看,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德育。从社会根源看,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功利化以及教育自身推行的产业化,造就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从认识根源看,规范性伦理、功利主义思维方式和客体化德育模式使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导致了功利化的大学德育观。大学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德育观为指导,其基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主体性和可行性等。  相似文献   

2.
韦兆钧 《文教资料》2007,(17):165-166
当代德育实效不佳的根本动因是我国德育呈现伪圣化、抽象化、工具化、功利化等倾向所致。因此,当代德育要走出这种困境,必须实现从物化走向人化的德育理念嬗变,确立起当代德育的人学观;从德育的层面而言,人学不仅是哲学的当代形态,更是一种人文的信念,是以一种自觉的方式表达人文基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德育人学观的确立,既能达到对德育本身的正确理解,又能使德育在实践活动中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3.
实践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文思想的核心,它是指与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直接联系在一定的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实践,作为人学主旨的道德实践,从理论上、内容上和科学方法上奠定了当代德育坚实的发展方向,对于建构和提升道德实践主体人的责任感,善恶观和自主自律意识等道德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高等教育家,他提出的大学教育本质观极富人学意义。在教育本质内涵上,他从真正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交往活动,生存交往构成了师生存在的基本方式,生存交往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灵魂觉醒的活动,教育本质是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等方面,论述了“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的著名观点。他还论述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模式:主体—客体—主体,彰显了教育本质中交往的特征:人的平等性、自由性、开放性和生成性。从人学角度研究雅斯贝尔斯的大学教育本质观,对于我国大学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自由观”是萨特“人学”哲学的核心,萨特“自由观”的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实质及其内在矛盾,不仅能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质和消极作用,而更主要的是只有通过对“困惑”的充分认识,才能抓住矛盾、认识缺陷,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丰富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德育:人学的视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学的视界透视德育,是指德育把人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德育以人学世界观为基点,对德育实践进行深刻、生动的探索、思考、总结,让真实、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而德育树立人学世界观考量的标准有:第一,对人的“生存实践性”的正确理解;第二,对人与社会、人与道德、把握人与把握物这三种重要关系的人学理解;第三,把理解与对话作为德育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7.
传统德育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不以受教育为主体,所传授的是剥离了人性内涵的空洞的道德规范,在实施中背离了把握人性所特有的过程与规律。这些都可以统称传统德育的“人学空场”问题。在理论层面上,造成“人学空场”的原因主要有:人与社会关系的错误理解;人与道德关系认识的倒置;把握人与把握物方式同一化。  相似文献   

8.
学生的个体是大学德育的行为载体。德育行为的合理性、教育性、思想性、现实性、针对性以多样性,对大学德育的效果和质量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当前大学德育要达到高水平、高效益和高质量,必须防止三种消极性德育行为,处理好德育行为中的四对关系。  相似文献   

9.
人不仅是德育的对象,也是德育的主体,任何德育活动都离不开人的在场。德育的去人化和去生活化,必然使其本质发生异化,这是德育难以摆脱低效局面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坚持德育的人学立场,关注人的生命需要,激发生命的潜能与价值。这样,才能使德育真正回归人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11.
社会道德的失序,需要大学发挥对道德文化的指引.大学价值的要履行对社会的道德使命,就必须在大学德育中弘扬理性批判精神,以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引领社会精神的前进.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界下的德育新探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透视德育,是指整体地理解和把握德育,使人真正呈现在德育中,使真实的人、大写的人突显于德育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界考量德育,需要从德育对象、人与社会以及道德的关系、德育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反思当前德育理论和实践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14.
实践理论作为马克思哲学人文思想的核心,是指与人的自由和人文关怀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本体论意义上人的实践。作为人学主旨的道德实践,从理论上.内容上和科学方法上奠定了当代德育工作坚实的发展方向,对于建构和提升道德实践主体人的责任感、善恶观和自主自律意识等道德意识和行为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等专业学校的德育管理者常常是学校德育的实施者。德育管理者只有具备了科学的德育观和一定的基本素质,包括德育意识、德育能力、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才能真正地做好学校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徐特立有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理论。他建构的德育理论新模型,以"五爱"的国民公德教育为基本立足点,以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为突破口,注意兼顾目的和形式、主导性和多元性、宏观和微观的统一,能够为当前德育工作指明方向,提供可资借鉴的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人学视域下的尊重教育具有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尊重教育必须以尊重学生为核心,尊重人性、天性、个性与德性,涵养良心、童心、慧心与爱心。  相似文献   

18.
浅谈新课程下的德育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适应时代发展的德育观念,是加强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树立“人本”的德育观、生活化的德育观、整合的德育观和发展的德育观。  相似文献   

19.
20.
赵玲  徐哲 《安阳大学学报》2014,(2):101-103,108
尽管学者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无一例外地都认识到优秀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华,不仅能为构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道德体系提供思想资料,而且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铸造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学习的精神支柱。因此,利用民族文化这一传统瑰宝,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