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兴”不仅是人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诗歌理论术语,也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表达行为。“兴”与歌的关系极为密切,它的主要作用是凑足音节、协调韵律,因而可以说“兴”是诗歌的语言前奏。  相似文献   

2.
要想理解诗人从大量生活现象中,选择和提炼具有本质特征的感情材料,熔炼为生活的艺术形象,揭开生活的本质,务必要求读者了解和掌握诗歌中的表现手法——比、兴。  相似文献   

3.
矛盾修辞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的运用看似互相矛盾、对立,实际上蕴涵着令人深省的深刻哲理。在文章中运用修辞矛盾修辞法可以产生出人意料和引人入胜两种强烈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举例和比较的手法探讨了"移情"在英语诗歌中的运用。"移情"在诗歌中有更突出的作用,借助拟人、隐喻、明喻等修辞手法,使自然景物"灵性化"拟人化",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极大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中有景,情寓于景,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5.
考点直击了解诗歌语言的修辞手法是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的一个重要考点。在近三年的高考题中,直接考查诗歌中修辞格的共有五题,间接考查修辞格的则更多,如2010年四川卷《减字木兰花》,第一题要求考生赏析红翠之妙,没有明确提出考查修辞方法的要求,但考生  相似文献   

6.
中国修辞思想不是萌芽于先秦诸子,而是萌芽于甲金文时代,寓于甲金文中的修辞现象和修辞思想的言语实例相当丰富,可作为中国修辞思想的萌芽期确实不能泛定在先秦时代,而应论定在商周的甲金文时代的铁证。  相似文献   

7.
修辞手段的使用对广告的创意与效果极其重要。成功的广告修辞必须能驱动消费者进入广告修辞营造的氛国中,接受它并采取广告后行动。本文将用大量的事实分析阐释如何将修辞幻象与受众结合起来达到广告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非马诗歌的诗意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的良知化,二是修辞的不拘一格。前者表明:在旋转的文坛和众语喧哗的诗歌权力争取中,良知必须到场;后者表明:真正有生活质感的诗歌,不是告别修辞,而是拒绝平面化的琐碎叙事。剖析非马这位远离主流华语文坛意识形态的写作者,对大陆写作者无疑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兴"作为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并且独特的方法,不仅仅是物象、事件之间的类比,或是单纯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中国传统诗歌中的道德思维的产物,它与西方以主体为基点、以自由意志为方向的进路不同,要求诗人较高的道德修养水平,通过观看外在的景物、同时去除掉主观性而引发心灵的同构之情.由此,"兴"不限于感性的类比和比附的主观创作方法,而是在其内容上具有了普遍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大量使用"兴"法的中国的诗歌才不仅是对自然物象与个人心情的描绘,而具有了广阔而深刻的宇宙内涵与现实人生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古诗表现手法"赋、比、兴"内涵和作用的理解,一般都是根据南宋朱熹的阐释。对"赋"的定义,诗歌理论界认识比较统一。"比",人们认为即比喻。其实,这种"比",略同象征、类比。"兴",一般认为只是开头、开始、起兴。其实,"兴"是由开头的"兴象"和其后的"联想"两个部分组成,"兴象"与"联想"多数是类似关系,亦有逆向关系,在具体作品中,"比兴"往往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11.
数词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笔者通过对它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特色的分析,发现数词在使用过程中有实义、虚义之分.同时,这也反映了汉民族特有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2.
清代著名文论家叶燮的《原诗·内篇》中包含了丰富的修辞思想 ,尤其是他对诗歌修辞的核心问题———“活法”的深刻论述 ,对我们认识诗歌语言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诗歌修辞的角度 ,结合叶燮在文中的有关论述 ,对“活法”的概念、“活法”产生的内在必然性、诗人素质要求以及诗歌语言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一篇描写音乐的奇作。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侧重于对其音乐描写的研习,而对其修辞手法运用的丰富性讲解则不是很多。笔者力图对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集中探讨,便于同仁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杜甫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字应该怎样理解、怎么读,讨论已多,但多着眼于文字训诂方面的讨论,结果依然是莫衷一是.而从修辞学角度讨论者甚少,往往又是一带而过,故不能得出较好结论.文章从修辞学角度出发,试图找出最合适的解释及读法,从而给这一问题下出结论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英语中的矛盾修辞法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与汉语的反衬辞格颇为相似。本文拟从矛盾修辞法的修辞要旨、构成方式和语用功能入手,对这种修辞现象进行浅层次分析,从而揭示矛盾修辞手段所表现的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心智哲学意向性角度看,隐喻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是诗歌隐喻的灵魂。译者主体性在诗歌隐喻翻译中是必要且合理的。基于心智的意向性为诗歌隐喻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视角,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17.
汉语的词汇具有词性的不定性、多义性、词类活用、词法缺少形态变化等特点.因此,一词多类或词无定类,句法简单,灵活多变,随势转移.而修辞上则长于对偶、排比、倒置、隐喻、稽古、引经、代称、委婉.汉语的这些特点,造就出古代诗歌的形象性、直观性、联想性、简约性、整一性、抒情性等诸多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从音素、重音、节奏、停顿、语速等语音诸要素入手,讨仑语音修辞在诗歌和散文中的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诗歌里有一种与“析字”修辞格相似的数字运用现象,即把数字拆开来,以表情达义。其主要特征有:数字析合的相加性、数字析离的相减性、数字化积的乘除性。枯燥的数字一经诗人匠心运筹,即刻被情感所照亮。诗歌形象里有了生命的特殊细胞和美感因素,为诗之意象增色,产生着特殊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