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闲暇教育作为一种当代人如何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日渐被关注。闲暇教育功能多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实现个体充分自由发展,确保了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也带给社会和谐安定,整合当代技工院校特殊的教育实践,闲暇教育是技工院校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将教育爱理解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无条件的爱,似乎否定了教育爱之于教育的必要性,因为在经验的意义上“无条件”是不可能的。然而教育爱作为一种价值事务,本就不能通过经验论证来证明其可能性和规范性意涵,而需诉诸于先验论证。先验论证表明,自由体间的关系是使无条件的教育爱得以可能的先验条件;其规范性的意涵是教育者对作为自由体的受教育者的绝对尊重和维护,它要求作为爱者的教育者在意识之中隐去受教育者的一切功能性角色并承认受教育者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的无限性和不可被理解。这一无条件的教育爱对于教育具有构成性的意义:因为正是在无条件的教育爱中,受教育者才能生成位格,进而使其自身所承载的理念性价值得以浮现,并由此学会“自爱”。  相似文献   

3.
自由教育来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其本质在于培养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拥有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就是自由人,或者说是公民或绅士。在今天看来,虽然纽曼的自由教育思想包含有一些过时的思想,但是其深刻之处不容否认:学习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种人格;对于受教育者自身而言,自由教育的价值在于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纽曼的自由教育在今天更多地演变为所谓的通识教育。现代大学教育的根本使命应该在于发展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应该仅仅是增长知识的总量。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更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视野中的教育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取代传统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对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包含着教育质量观的根本变革,素质教育就是重视教育全面质量的高质量的教育。从素质教育的视野看,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并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能力和属性;教育质量包含了整个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质量,教育质量归根结底要由受教育者的质量来体现和验证;受教育者的质量亦即受教育者作为人的素质,其核心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互动式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育是一种实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也应该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人们普遍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的主体认定为教育者,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塑造、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把教育者放到单一主体位置,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作为教的对象,置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从根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动、自身的能  相似文献   

6.
CDI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一种经典模式.该模式强调工程教育应当关注实践,以科技为基础,以培养新一代高水平工程师为目标.本文探讨了在CDIO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及教学方法改变的意义。通过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对比,本文认为在工程教育中,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与转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也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因材施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原则,而且还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体现在教育实践的全过程。因材施教原则在本质上是教育正义原则的具体体现。首先它表达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其次它表达了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对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尊重与承认,依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是要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在自身基础上成为卓越的人,成为具有人的品质的真正的人,使每一个学生通过教育不仅获得生存能力,而且还获得创造自身幸福生活的能力。实现这种目的的教育,即实现教育所意味着的事情的教育,就是正义的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正义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8.
生存论哲学指导下的"人之生存"要求教育必须摆脱工具性、功利性的异化现象,摆脱社会、政治、经济的奴役,注重人的人性化、个性化以及生成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与生命个体的融合,使教育真正由人之生存中的"谋生"手段变为引导人"乐生"的一种方式。"人之生存"语境下的教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即教育的发生与作用都应从促进作为生存个体的人的发展这一目的出发,在此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发展或者其他附加功能的实现。只有这样,教育才能回归其应然状态,并且不论在何种社会中都能发挥其作用———即促使个体由自然走向自觉自由,成为创造性的存在,成为健全而富有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9.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是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来展开的,而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素质的不断培育和展现的过程,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关照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教育过程也就是一种对受教育者的主体素质的培育过程.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既如此,就更应该高扬人的主体价值,关注其主体性发展,从而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活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认识自我,是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在素质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独立、进取、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的品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着力于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而为其终身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教育人性化作为一种应然的追求,是教育对人性的适应和改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教育人性化作为实践的指导原则,在现实中需要立足于个体差异和个人尊严,依据个体永恒存在的本性和自主发展的特性,激发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增进每个人的实践智慧,培养具有个性自由的个人。在现代教育的时代境遇和价值危机背景下,教育人性化既需要强化个体价值取向,又需要维持个体化和社会化之间必要的张力,通过生活世界的理性化实践完成个体社会化,实现人人平等和个性自由。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是一部改革历程史,改革的方向集中体现在政策伦理目标上。基于伦理学视角,政策伦理目标演变经历了从道德伦理学走向德性伦理学的历程。无论是从契约走向康德主义直至自由,仰或是从后果主义走向德性论,都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政策伦理目标在教育负功能的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反思、演进和趋向生活本源以及人性关怀。从关注机会、程序公平走向关注过程、实质公平,不断重塑政府、社会和大学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12.
自由具有正当性,但自由是有限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其伦理学依据表现为:自由原则不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原则,人类社会中的一些制度对自由起着限制的作用,自由会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恐惧自由”心理的作用,自由原则的应用有特定的范围。就学生而言,义务教育的强迫性表明儿童自由是有限的,学校对教学秩序的需求,控制了的教育环境,学生一些要求的“无理性”,以及教师布置的作业和组织的活动决定了学生自由的有限性;就教师自由而言,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的特殊性.教育考试制度和教师特殊的社会角色,决定了教师自由的有限性;就家长而言,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家长没有选择的自由,在子女就学的学校选择中不少家长的自由会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对教育领域中的学生、教师和家长的自由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弄清楚在哪些地方允许自由,在哪些地方则应当对自由作适当的限制,不能将自由的概念用错地方,“在不应当给予自由的地方给予了自由,而在应当给予自由的地方又往往不给予自由”。  相似文献   

13.
The scholarly debate about academic freedom focuses almost exclusively on the rights of academic faculty. Student academic freedom is rarely discussed and is normally confined to debates connected with the politicis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cerns about (student) freedom of speech reflect the dominant role of negative rights in the analysis of academic freedom representing ‘threats’ to academic freedom in terms of rights which may be taken away from a person rather than conferred on them.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rights and the work of Sen (1999) to re-frame student academic freedom as capability. It is argued that capability deprivation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tent to which students can exercise academic freedom in practice and that student capability can be enhanced through a liberal education that empowers rather than domesticates students.  相似文献   

14.
教育改良社会的思想是贺拉斯·曼公共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探索教育与人性、国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贺拉斯·曼形成了教育是人类趋向完善的加速器、教育是捍卫共和国自由的堡垒以及教育是稳定社会秩序的道德事业等教育思想。贺拉斯·曼教育改良社会思想的形成受到第二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中人性进步观念、社会改革精神以及颅相学教育观念的影响,源于他对通过教育解决美国社会问题的不断思考与实践。贺拉斯·曼的公共教育思想与实践促进了美国公共教育的复兴和共和精神的传播,但公共教育却并非是治愈美国社会弊病的解药。  相似文献   

15.
自由人格具有一种反身性的伦理特征,它来源于自我对他者的超越关系,即在自我认同之中植入为他人责任的优先性,就此而言,自由人格的实质是把自我的自由奠基在为他人的自由之中。这种理解构成了自由教育的哲学基础,这意味着教育关系是一种不对称的伦理关系,在这种关系之中,受教育者的自由人格的塑造具有一种逻辑的优先性,教育者的自由以责任的实现作为自己的界限。就内容而言,这种自由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教育:自然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  相似文献   

16.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在培养人才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决定着其应该具有高尚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为此,本文通过阐述如何保持人格独立、兼容并包思想、角色灵活转换等三方面,来论述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学习自由思想自19世纪初在柏林大学产生以来,一直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主题。践行学习自由思想不但需要制度性的方式而且还需要各种教育要素在其理念导引下相互连接构成系统的教育形态。学分制是实践学习自由的制度保障,自主学习是实践学习自由的学习方式,大学生是实践学习自由的学生主体,它们共同构成实践学习自由思想的教育要素。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seeks to make trouble for the metaphor of ‘balance’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drawing on the arguments of Gore (, ), Haraway (), McWilliam (), and a study (McArdle, ) that was designed to focus not only on teacher practice, but also to inquire into ways of speaking teacher practice. Our rationale for trouble‐making is to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way that the imperative to ‘balance’ disallows the investigation of pedagogy as a more complex field of practice, one that is inevitably riddled with unresolved and unresolvable contradictions and tensions. To understand how it is possible to think structure as freedom, we are forced to refuse any neat distinction between what enables and what constrains (McWilliam, ). For Haraway (), inquiry is ‘blasphemous’ when it refuses to ‘see’ practices in terms of the possibility of resolution, focusing instead on the irony of their unresolvability.  相似文献   

19.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其发展存在敏感期,在全神贯注的活动中利用吸收性心智满足敏感期能够给儿童带来快乐;儿童的幸福快乐是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在尊重儿童人格、给予儿童自由的基础上,创建适宜的环境,采取不干预的技巧,才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让儿童快乐。尊重与自由是蒙台梭利快乐教育的秘密。蒙台梭利快乐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抛弃"苦学思想",接纳快乐教育理念;摒弃控制与放纵,倡导尊重和自由。  相似文献   

20.
It is claimed, in this paper, that free will and education are compatible. The problem of compatibility arises because education is usually seen as a way of guiding, controlling or determining someone else’s behavior. But how is the educational control of a person who is endowed with a free will possible? This question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philosophical debate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This debate provides various concepts of freedom can enrich the pedagogical discussion of the issue. For instance, freedom might be equated with being the causal source of a person’s actions. Alternatively, we could describe freedom as the capability of a person to act otherwise than he or she actually act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a third concept of freedom can help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compatibility of free will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is concept, the capability to act on reason must be seen as constitutive for freed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