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标管理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能否引入公共体育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以我校87级各专业男生健美选项课的101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以86级财会专业课外健美组10名学生作为参照,按企业目标管理的基本模式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进行为期一年的试验,以肩、胸、上臂和胸腰围值差作为发育任务的教学目标值,采用健美教学中常用的15项发育指标、三项肌力(杠铃  相似文献   

2.
健美训练的初级阶段在于打好基础 ,首先以增大肌肉和增长力量为前提 ,特别是胸大肌。对于初学者提高自信心和增加兴趣将起到一定的作用。1 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对象 :沈阳体育学院本科学生 4 0名 ,实验时间 2 0 0 0年 10月 - 12月 ,每周训练 3次 ,实验部位为胸大肌。研究方法 :①实验法。实验组 2 0名 :双杠摆动臂屈伸 ,哑铃飞鸟 ,上斜杠铃推掌 ;对照组 2 0名 :上斜杠铃推撑 ,哑铃卧推 ,哑铃飞鸟。②比较法。实验组为期 2个月的实验训练 ,每周进行三次健美训练课 (周一、三、五 )每次课均进行胸肌训练 ,与对照组所不同的是 ,加 4组双杠摆动…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院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内涵和模式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形成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健美课,不仅能够锻炼体能和改善形体,而且在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本文以高校健美课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立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梳理高校健美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定位、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健美课课程思政实践的途径,即:完善教学大纲与教案课程思政内容、搭建融合思政元素的综合教育互动平台、建立融合思政元素的学练赛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健美课课程思政素材库以及建立课程思政现代化教学辅助系统。本文通过将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高校健美课的课程特点有机结合的实证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健美课程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为高校健美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校健美教学改革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97级健美专项课为对照组 ,采用传统教学法 ;98级健美专项课为实验组 ,采用乔·韦德的训练法则、杨宏建健身指导等方法 ,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实验研究。对实验组教学法改革前后及实验组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改进教学方法 ,对提高学生健身意识、健身效果、增强体质、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实验对比的方法。以121名男子中等专业学校学生为对象,对健身健美锻炼方法与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把有氧练习、肌力练习和柔韧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发达肌肉,健美体型,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高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水平都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中桩功作为武术基础功法在武术基本功练习中必不可少,其锻炼效果有目共睹,文章通过对20名参加健美专业课学习的中北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分组实验,在其他条件尽可能相同如教学内容、锻炼强度、锻炼次数、锻炼时间等的前提下,对武术桩功在健美运动中力量方面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研究,实验证明武术桩功在健美锻炼中能够有效提高肌肉力量,且肌肉围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 自1994年开始,我们拿出九四级一个系7个班186名学生做了以俱乐部形式授课的教学改革试验,通过近三个学期的试验,效果不错。 一、俱乐部形式授课的主要实施方法 1.教师“三定”教学,学生“三选自由”进行学习。 我们共派出7名专项素质较好的中青年教师设立六个项目(篮球、排球、乒乓球、游泳、武术、健美)的七个教学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制定详细科学的健美训练方案,于实验前、后对参加实验的60名男大学生进行相关指标测试。结果显示:16周训练后学生的身高、体重和BMI无显著性差异,体脂百分率显著下降;肺活量、VO2max显著性提高,立定跳远、楼梯指数呈极显著性提高。说明16周健美锻炼对改善大学生体形、提高大学生有氧、无氧工作能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将目标定向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学,以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思想为指导,采用实验的方法,以三所普通高等院校选修摩登舞为体育课程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研究不同反馈干预频率对学生目标定向的影响,分析得出比起低频率的反馈干预,高频率的反馈干预能够使运动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上海举行的令人鼓舞的第59届世界男子健美锦标赛中,钱吉成获得60kg级冠军,成为中国健美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我国8名裁判员通过考试,成功地由亚洲A级晋升为国际C级裁判。通过对第59届世界男子健美锦标赛的组织、宣传工作,中国健美队运动员参赛情况等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国健美健身运动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校健美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健美身体观的塑造,以彰显智慧、审美、和谐三位一体的身体文化特色。健美身体观有别于单纯的数字达标和体能训练,立足肌体练习,追求精神和身心发展。教学实践中,将"身体培养"贯穿健美课程学期教学,通过身体演练和体验,在基本技术动作学练基础上,对原有复杂、零散、多样化、碎片化的健美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筛选和过滤,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设计健美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将生理与解剖知识导入课程体系进行动作设计和练习;精炼并重组训练法则和恢复手段贯穿于身体学练实践之中;跟练流行团操提升身心体验的情境效果;选用多媒体教学丰富项目文化认知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以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1-2004级426名学生(男生337名、女生89名)为实验对象,经过四年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技术考试必须改革,通过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体操专项技能提高、创新意识的发展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山西大学141名男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大学生健美锻练方法,并运用多种指标对其锻炼方法、应用效果进行监测,制定了健美形态评价对照图。实践证明,把有氧练习、肌力练习和柔韧练习有机科学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发达肌肉,健美体型、陶冶情操,还可提高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对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水平都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实验法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和2010级武术普修和主项提高(专修)课程进行实验研究。力求提高学生专项技术、自学能力和教学综合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师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实验。以武术课程为出发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为事实依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武术教育师资为目标,寻求武术全球化形式下的武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我校67名二年级男学生参加健美锻炼后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机能等各项指标变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实验证明,经过一年健美训练后,不但对男学生的形态有较大的改变,而且对机能也有影响,能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故健美要结合机能训练,才能起到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江西九江师专体育系94.95二级共104名学生运幼生物力学课程的考试由过去闭卷笔试改为口试的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口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于常规考试效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体育系理论教学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7.
“说教式”的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早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需求。本文基于《。感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及特点,综合多方面的因素分析,以本校地信2012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提出适合本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改善教学质量的新的教学改革思路---“三段式教学法”,即:理论教学、实验演练、校外实践三个阶段并加以实践。通过2012级学生在三个阶段学习的表现与往届2008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比研究后得出:该方法无论在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还是在实验、实习阶段,2012级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优于2008级学生,从学生成绩统计的优良率来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黑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程改革需要,以黑龙江科技学院2005-2007级共2 63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在掌握学生对体育课整体认识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科技学院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及评价和学生学习目的及基本体育素质等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目前黑龙江科技学院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尝试在健美教学中 ,就学生对健美课的态度、学生对健美课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学习期望 ,以及学生的就业趋向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大多数学生对于健美课的价值认知水平较高 ,并喜爱此课程 ;大部分同学的健美课学习方式比较被动 ;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多种教学手段与形式 ;学生们普遍有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任课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些特点 ,将素质教育融入健美教学中 ,建立新的健美教育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实验法等,以河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2015级篮球普修课102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实施小群体教学模式的学生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等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小群体篮球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兴趣、自信心、团体凝聚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为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