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晨望山     
身居高楼,远眺青山。山不甚高,亦不甚大,但层峦叠嶂,厚实雅静。没有“黄山天下奇”之妙、“庐山天下秀”之美,也没有“华山天下峭”之险、“泰山天下雄”之绝,我眼前的山虽不太出名,却也别致妩媚。山是东山。太阳笑脸微露,山便多了一层诱人的背景。那颜色由深而浅,由浓而淡,一层一层从山顶直铺下来,越泻越薄,薄得只能用眼睛来意会全部的真意,和谐得有趣,温柔得可亲。其实光用语言已无法真切地描绘出这灵秀的画面了。山像娃娃,一睁开眼就有了精神,一场细雨冲刷的山峦,尤为可爱。远远望去,山在雾中,雾在山中。阳光斜洒的晨…  相似文献   

2.
首先,就散文的语言而言。散文的语言美是多方面的,有的散文语言表现出极强的音乐美,语音上和谐、有节奏,语言形式上讲究对称,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的散文语言简练、精致,如《爱莲说》;有的散文语言极尽铺排之美,如《阿房宫赋》……在散文教学中,只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品味其中的美,就既可让学生学习到作家们语言运用上的技巧,又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美的,美在何处,为什么美,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其次,就散文的情感而言。情是散文的生命所在,缺少了情,散文也就失去了活力。在中学语文教材…  相似文献   

3.
小村鞋事     
余显斌 《教师博览》2008,(12):28-29
小村,在山里。山弯水绕,一条公路沿河岸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山的深处,雾的深处。沿着公路向里走,大约一里左右,就有一窝儿葱翠笼罩着,里面,扯出长长的几缕炊烟,和几声鸡啼,仿佛在告诉外来人,这儿,是一处村落。这地方,叫塔元,就是我的故乡。  相似文献   

4.
构建和谐图书馆就应当打造和谐之美,图书馆和谐之美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这就是馆员与自身之间的和谐之美;馆员与馆员相互之间的和谐之美、馆员与读者之间的和谐之美。图书馆和谐之美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图书馆工作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机制,使图书馆成为和谐社会的和谐圣地。  相似文献   

5.
广西小语专家黄亢美老师在他语文教学“三字经”中借用佛“家三境界”说来解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三境界”:第一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故要扎扎实实、实实在在地学习语文知识和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第二境“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即语文课又不是(像)语文课,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要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于是在多元目标上有机地渗透人文教育、审美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等;在运用的形式上,让学生或唱之、或蹈之、或画之……此时,似乎“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了。第三境“界山还是山,水还…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必须全面落实课改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积累知识素养。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有体验之美、有师生和谐之美。着力打造魅力课堂。语文之美、人性之美是就语文课程内容而言,体验之美、和谐之美是就语文教学方式而言,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享受语文,获得审美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人生三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相似文献   

8.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之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可见,发现美、追求美,既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之一。一、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知美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因为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青少年学生对美的认  相似文献   

9.
一篇散文就是一个艺术世界,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就是一个和谐的美感空间。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从人猿相揖别那一天起,美就和人类纠缠到如今并将与人类永驻。罗丹说得好,“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你敲开散文这个艺术殿堂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是一缕淡淡的云被轻轻抹在明净的天空;或是一条叮咚的小溪合着曲径通幽的旋律;或是站在泰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抒发“大江东去”的浩然之气……。总之,你会不知不觉地和文中的人物同咏吟,与文中的山水共索绕,文中的一  相似文献   

10.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是自然之美;忧国忧民,兴利除弊,是社会之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是艺术之美。但是,如果你缺少发现美这一种特殊的能力,没有审美的眼睛,没有审美的耳朵,没有审美的感受,那么( ),( ),( )。作为一个中学生,你捧起语文课本,也难以发现文章中表现出  相似文献   

11.
又见彩虹     
哥中师毕业就上了桃花山小学,那年他整好20岁。桃花山小学地处三县交界之地,离家足有150里,方圆几十里都是连绵的群山,那里海拔不是很高,但是丛林密布,怪石突兀,经常有狼出没。山上没有桃花,真不知道人们为什么给它起了个这么浪漫的名字。一条曲曲折折通往山上小学的小路,是同外界联系的惟一通道,以后的几年,哥就是沿着这条小路上山、下山的。小学座落在半山腰的一块开阔地上,只有4间简陋的房子,3间作为教室,1间作宿舍,没水没电,吃水要到山脚下去打,晚上点煤油灯。哥就在这里扎下了根,这一呆就是7年,把人生中一…  相似文献   

12.
愿微笑的人是快乐的,没有微笑的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没有微笑的教学育人也会缺少和谐之美。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因为你的微笑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空山鸟语     
【引语】山奇水秀,山水相依,没有山的水难免单调,没有水的山也总缺少一点灵性。山光水色,交相辉映,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山,沉稳;水,灵动。仁者爱山,智者乐水。让我们走进山山水水,阅读山的内涵,水的隽永。  相似文献   

14.
冬天,大山爷爷一早醒来就打了个喷嚏,山爷爷冷极了。山爷爷说:“如果有一顶帽子该多好哇!”山爷爷的话刚说完,风婆婆就扯来一片白雾做了一顶帽子,还织了一条围巾送给山爷爷。山爷爷高兴极了,拿来一试,嘿!刚合适。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地感受到课文之美,达到审美教育的预期效果呢?笔者认为,关键在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主战场均在课堂。教师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课文之美,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都离不开课堂。美育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为中介,潜移默化的,因此,没有良好的课堂氛围,缺少课堂教学之美,学生这一主体就很难进行能动的审美,少了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就难以产生教学的美感效应。这样一来,审美教育就仍是一句空话。鉴于此,我们就必须以课堂为依托,创造课堂教学的美。  相似文献   

16.
“意”即文章的主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清人王夫之有言:“意犹帅也。”在此。他将文章的“意”喻为一支军队的统帅,是很有道理的。刘禹锡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把这段话借用于作文,那么,这文章的“意”就如山中之“仙”,水中之“龙”了。没有它,文章就黯然失神,有了它文章才神情毕现。为此,无论是平日作文或是考场作文,都应注重在立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杨克祥似乎是二者兼而有之:既乐山也乐水。在杨克祥的小说创作中,不是写山就是写水,写山野村夫,写水上船夫……可以说,离开了山山水水,就没有了杨克祥的创作,也就没有了作家杨克祥。值得注意的只是,杨克祥之乐山乐水似乎并非为了求仁求智,因为他在作品中从不提仁义礼智之类,其笔下的人物既难见刘备之类的仁,  相似文献   

18.
小议和谐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过冯小刚导演的贺岁大片《天下无贼》,那里面“大光头”有几句话是让人十分振奋的,就如“有组织,无纪律”, 这句话就道破了和谐的重要性。一个组织在有实在势力的情况下却因没有实在的纪律而缺少了完整,致使最后一击即破,这就是缺乏和谐的结果。由此可见和谐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常听到同学们在作时感叹“没啥可写”,作后感叹“写不好作”。这两种感叹引发出两个问题,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对材料的感悟。没有积累,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俗话说“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讲的就是积累。没有感悟的积累,就像断流的河床,无叶的乔木,枯涩单调,缺少生机。怎样积累和感悟呢?  相似文献   

20.
曹雪梅 《天津教育》2014,(23):76-77
对于“家”这个词,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因为它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意识。而“家”文化内涵也很简单,就是把幼儿园当作自己的家一样经营和管理,其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情智交融,和谐共生。幼儿园就是一个大家庭,园长就是一个大家长,要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营造出富有浓郁人情味的和谐、高效的集体氛围,充分激发教师的情智潜能,使其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让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为这个家的兴旺发达甘愿奉献青春和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