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文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以朝代更替作为文学发展阶段划分标准的传统方法是不科学的,它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如果以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来划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口头文学阶段和书面文学阶段。而口头文学阶段因缺少实证材料无法进行历史性清理,因此只能把重点集中在书面文学阶段。现行文学史均采用这样的叙事策略。如果以书面文学主流文体的生产和消费以及实现这种生产和消费的物质媒介为依据,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贵族文学时代、精英文学时代、市民文学时代、大众文学时代。这些时代虽互有交叉,但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性文体,有特有的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有不同的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因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面貌。  相似文献   

2.
山顺章 《文教资料》2014,(25):44-45
风格一词在语言学上论定为修饰、文学、艺术意义上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与用法越来越复杂化。因为它涉及音乐、美术、建筑、文学等一系列领域,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各个时代艺术家们独立的风格,在鉴赏和研究的时候,成为美学及艺术批评上极为重要的课题。运用归纳法从艺术形式、内容、价值三种式样着手立论,可以辩晰“风格”术语中蕴含的内涵和意义,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3.
文学自从问世之日起,就一直作为人类文化创造活动的一部分而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上产生,受周围文化环境制约和相关文化门类的影响而发展。在人类对象化的文化创造活动中,以其特定文化功能的发挥,标示自身的存在与价值。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如此,罗马文学也不例外。论及罗马文学,人们已惯于将它附属于古希腊文学之后,把它们视作同一的古典文学共同体来看待。当然,我们并不否认二者因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文学形态的相似以及在涵括的文化意蕴上的某种一致性,然而,罗马文学毕竟是在罗马文化土壤上生成的独特文化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它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思潮,文学的发展也受制于它所处的时代。通过对美国殖民地时期到一战后文学的简要分析,本文展示和印证了文学与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5.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即“五四”新文学运动,“左翼”文艺运动,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它们分别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把我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推向深入。“五四”文学革命,开创了我国文学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彻底埋葬了陈腐的文言文、八股式的封建旧文学,创立了一代在内容与形式上都不同于过去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将中外文学交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简述了在各个阶段中国对待外国文学的不同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世纪世界各国文学将共同步入文化融合时代 ,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民族文学都将是“世界文学”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这一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人也建立起了更为紧密的沟通与交流。不能否认的是,文学在各个区域的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随着中国与西方的交流趋于密切,英美文学的翻译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把它称作是中西方文化沟通与交流的桥梁。而在英美文学的翻译过程之中,语境文化又会对其翻译的内容或者是形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有必要分析在英美文学的翻译过程中,原著的作者、原著的翻译者以及读者,这三者所具有的不同的语境文化,以及这会对文学的翻译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使得更多的翻译家可以翻译出更多高质量的文章,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娱乐化时代作为文学发展的时代语境,它的消费娱乐特征影响着文学发展,文学活动发生巨大改变.通过阐述娱乐时代文学观念的变化,探析作家创作的媒介化及作品意义多元化,揭示文学活动的品质呈现的低俗化和感官化,详细描述文学在娱乐化时代的生存现状,引导人们重视和反思娱乐化时代底色下的文学发展.只有经过长时间历练,才能使文学本性与时代发展步伐协调融合,文学才能形成新的自律,完成文学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10.
周扬同志在《新民歌开拓了诗歌的新道路》一文指出:“民歌是文学的源头,它象深山的泉水一样无穷无尽地流着,赋予各个时代的诗歌以新的生命,哺育了历代杰出的诗人。”正是如此,作为我国极为重要的艺术宝库——《诗经》,它既是我国文学发展历程中的起点和基石,又是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人民性传统的最早源头,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光辉灿烂的前程。而《诗经》之所  相似文献   

11.
变则其久 通则不乏——刘勰论文学的继承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代文学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需要,继续发展变化的。因此,继承和创新是文学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刘勰对这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文心雕龙·通变》篇是论述文学的继承和创新的专篇论文。“通变”一词,出自《周易·系辞》。《系辞》多次用这个词: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文论专著。它不仅总结了齐梁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而且上升到理论高度,用总结出来的文学理论,对各种体裁的文章以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批评。这部“体大思精”的著作,被誉为“文苑之学、寡二少双”。但有人批评他对“风土文学”有所忽视,据笔者粗略统计,全书引用《诗经》的达95处之多,引用民间歌谣、谚语近30处。因此,关于刘勰对风土文学的态度,应做具体分析,这对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观,深入研究刘勰的世界观都是有所裨益的。 诚然,在《文心雕龙》里,刘勰没有设专题对它加以讨论,但在阐述文体特点,揭示文学规律,进行文学批评时,不少地方是把风土文学,尤其把《诗经》做为论据的。我们如果能振叶寻根,观 索源。把这些散见各章片断,联结在一起,很容易看出他对风土文学的观点:风土文学不仅是文学的源头,而且泽被后世,使后世有成就的作家沾溉无穷;它不仅抒发了人民的感情,而且还以它强烈的感染力,陶冶人的性情;通过它不仅可“观得失,知厚薄”,而且它的表现手法也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当然,由于时代、阶级局限,也反映出刘勰对风土文学认识上的不足与评价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下篇先论述民众的农事诗《七月》。《七月》描绘了周代农夫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以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展现了周代农民生活的历史画卷。它与本文上篇所述的农业史诗和贵族的农事诗一起,使周代的叙事性农业文学盛况空前。周代田国政治文学和田园抒情文学均已初露端倪,尤其是农民对赋税和王事的抗议之声和田园理想国概念──乐土乐国观念的提出,对后世的农业文学有一定影响。周代之所以成为叙事性农业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由农业生产第一次成为社会物质生产的主题、农业诗歌的神话、宗教语境和原始文学团有的模仿性写实性特征决定的。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独立的、特殊的文学形式。它在人民当中享有越来越高的信誉。它的特殊作用是其他文学作品所代替不了的,它以生活事实展开时代画卷,描绘时代人物,紧扣时代脉搏,歌颂时代理想,特别是它公开诅咒阴谋丑恶,为被压迫与被损害者疾呼不平。它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是文学中公正无私的法官。  相似文献   

15.
本校中文系马积高教授所著《赋史》,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十二章,共四十七万字,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赋史》。赋是我国古代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之一。它源远流长,篇帙繁富。《赋史》作者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将赋置于文学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并联系各个时代的文化学术思潮进行考察、研究,系统地阐明了从先秦至近代赋的流变发展和它与其它文学样式的交互影响,从而取得具有开拓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更是时代的产儿。现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形成相互联系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要通过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创作,使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性。也就是说,时代精神在审美中的反映,形成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时代的审  相似文献   

17.
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部灿烂的文学史,都是由各个时代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家和作品融汇而成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研究散文的风格是文艺理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提高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兔记》叙述的是刘知远、李三娘的故事。从故事的产生、发展、成熟再到不断被各种文学艺术类型所改编,其中有着一个连贯的流传系统.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文学形式对这个故事的基本内核加以保存、补充、整理,从而构建了它丰富的文本类型,反映出同一个故事在不同文学体裁里被吸收、被改造的情况。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同程度地映射了各个时代受众的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一所谓现代化,就意味着对传统的超越。那么,文学的现代化自然离不开对传统文学形态的不断扬弃。具体到中国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始终贯穿于整个20世纪,而且中国社会的每一次转型,都带来了文学的转型,虽然其在各个阶段的表现形式均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一直朝着民主、自由、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现在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生突飞猛进的质变是在1919年爆发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确,当时的一批民族精英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勇敢地担当起了历史的重任,在权衡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希腊、印度并称为世界寓言文学三大发源地。中国寓言源远流长,从先秦到现在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了。中国寓言具有精湛的艺术表现方法,蕴含深邃的哲理思想,富于民族精神和各个时代的特色。它在世界艺术之林中,风格独异,别树一帜,尤以寓言作品数量之丰。是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相比的。它不仅对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