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启超、孙中山都是在游历欧美大陆之后,才开始注重社会主义学说传播的,梁、孙二人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方面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儒家的“均平”、“大同”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又受到形形色色近世西方社会主义流派的影响;从其内容本身来考察,梁、孙二人的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双重性和层面性,即均是“大同社会主义”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结合,这是二者之共性;而梁启超、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的唯一分歧,即在于梁启超的社会主义是避免一切暴力革命的社会主义,孙中山的社会主义则是避免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
“公德”思想是梁启超“新民说”理论的重要部分,其核心是“利群”.梁启超借鉴西方新伦理的个人主义原则,以及建立在此原则基础上的个人权利、自由平等等思想观念,对公德内涵进行了改造,强调了自由意识、自治精神、国家意识、权利义务观念等.梁启超公德思想对于当下的道德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崔焱  王勇 《文教资料》2013,(24):66-67
《清史稿》中记述的最后一位清官王仁堪,是一位知行合一的爱国志士.其任职京城及地方期间,时刻践行着儒家的“忠于国”“忠于民”的爱国、民本思想,其公正廉明、为民谋福祉的行为,是对儒家精神的最佳诠释.王仁堪忠于国、民的儒家理念,可溯源自其儒家“孝义”思想.王仁堪在家庭生活中践行的“孝义”理念,亦是对儒家“百善孝为先”的典范诠释.正是王仁堪在言行中对儒家“忠”“孝”思想的良好实践,才使其能够成为青史流名、百姓传颂的晚清名流.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被公认是一位重建中国知识思想信仰世界的中坚人物,80年来,随着阐释范武的转移和研究焦点的转换,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不断深入,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文从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形成的内外理路及价值评判、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与五四西化派激进思想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文化化合与新儒家的关系及<欧游心影录>文本研究等角度系统梳理80年来该领域梁启超研究的学术成果,并标示继续研究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5.
《墨子》中的“非命”思想对儒家的“命”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儒家的“命运论”于人、于社会都是不利的.本文试图全面把握墨家“非命”思想对儒家“命”观的批判,并指出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陈琳  刘港 《丹东师专学报》2006,8(2):103-106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其法律思想亦内涵丰富.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与“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7.
由南开大学、河北区人民政协、《今晚报》社、天津古籍出版社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纪念梁启超诞辰 1 3 0周年“梁启超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0月在天津隆重举行。 1 50余位海内外学者出席会议 ,提交论文 1 1 0多篇 ,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海内外梁启超研究的最新成果。  梁启超的思想文化观是学者们研究较多的题目。有学者提出梁启超晚年的思想不是一种倒退 ,而是中国文化转型中的一种新思考 ,为 3 0年代前后新儒家崛起的前奏。也有学者认为梁启超思想呈现出变动不居的特点 ,因为他总在不断地进行批判和反省 ,表现出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是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其政治思想博大精深,复杂多变,在近代中国有很大的影响力。要理清梁启超的政治思想脉络,新民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从新民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更好地把握梁启超思想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传播与接受存在范围有限、效果不佳等问题。原因有三:一是以“辩证”的名义把梁启超后期教育思想故意遮蔽;二是以“专业主义”名义将梁启超教育思想进行“肢解”;三是梁启超教育思想的超功利性与当代教育的功利性存在冲突。若要解决梁启超教育思想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做到:一是准确理解、科学评价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二是消除梁启超教育思想传播与接受过程中的几对紧张关系,三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0.
史振厚 《红领巾》2004,(4):21-24
晏阳初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修齐治平“的理想抱负和“正道直行“的品格修养,都在他身上得到较好的体现.梁启超的“新民说“又使晏的民本思想得到升华,民本思想成为其进行乡村改造的思想基础;基督教的博爱哲学和济世扶贫的人道主义与天下一家的大同观念,启迪了他热爱平民大众的思想,给了他矢志乡村改造的精神动力;而他对苦力的深刻认识和对平民的广泛同情则是其进行乡村改造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儒家自然法思想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自然法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固有之法律思想、儒家自然法思想的范畴为“礼”。儒家从其自然法思想出发,提出了“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三者构成了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的自然法思想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政治法律观中,包含了一些可为当代法制建设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败后,以严复和梁启超为首的知识分子对学校公民课程的诞生进行了舆论层面的开拓和思想文化层面的启蒙.严复通过翻译国外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名著宣扬社会进化论和群学思想,梁启超则在政论文章中建构了国家主义与国民的概念.严复与梁启超宣扬国民教育的手段和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公民教育思想都可归为“相对的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则是其共同的思想内核.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家书研究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是方便、可以理解但值得反思和警惕的研究进路。家书是家庭成员交流的工具和产物,首先应视为家庭教育实践而非思想,尽管其中包含着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实践受教育思想的指引,但也常常与之背离,成为一种场景性、工具性的表达。梁启超家书体现了重视人格修养等家庭教育理念,但其反复强调的“清白寒素”家风毋宁说是梁启超在特殊人生境遇下的“再发现”。梁启超根据子女性情区别给予差异化指导,体现了其择性而教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其与子女们在心理和情感距离上的差异,说明梁启超不仅仅是一位严肃的教育家,也是一位爱有等差的父亲。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梁启超受尊孟抑荀思潮影响,力主“绌荀申孟”。随着时代变迁,他的荀学研究逐步深入,认知荀子的态度不断转变,从“儒家中最狭隘者”的指责到“社会学之巨擘也”的肯定。尤其是到了晚年,荀子“创为儒家的知识论”成为梁启超荀学研究的基本定论。  相似文献   

16.
心力观是梁启超思想的重要哲学基础,从梁启超改良思想“开民智”、“求自由”、塑造新民、君权变法等重要观念中都能看到心力观的影响。心学影响下的心力观易于和改良思想结合有其内在原因,而由于心力观本身的局限也影响了梁启超更完善的改良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梁启超“开明专制”思想的评析 ,指出这一思想是他政治渐进主义的体现。同时指出 ,他这一思想深受达尔文式的社会观和国家集体主义的影响。“开明专制”是梁启超主张实现立宪政体的过渡形式 ,尽管包含了合理成分 ,但终究表明梁启超并没有摆脱其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时代局限。  相似文献   

18.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所作关乎“敬业与乐业”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基本问题阐释,聚焦阐释与教化,目的是宣讲人生与事业关系,进而帮助做工者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寻找人类理想的生活状态。文章寓意和哲理深刻,与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价值观十分契合,集中体现了梁启超先生思想特质中的儒家智慧和文化自信力。透视《敬业与乐业》中儒学文化的内涵,对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虽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启蒙者,但是其自身民族主义思想的确立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观念的角度来看,梁启超最初产生的是夷夏有别意识,但他后来却高举起天下主义及黄色种族主义大旗。经过理性的思考,梁启超最终依据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确立了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民族主义”。梁启超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0.
粱启超的“虚君共和”思想.因其被独裁者利用和歪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误读。“虚君共和”思想作为梁启超整个思想发展轨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合理的成分,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以正确认识梁启超“虚君共和”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