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献章受到其师吴与弼的启发,强调跳出程朱之学的束缚,通过自得、反省、静坐等形式来获得对儒家经典及其思想的认知与理解,并进而体悟圣人之道、本体之理.陈献章这种心学化的经其诠释思想与方法,促成了明代中叶心学的兴发,为王阳明之学的大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
胡居仁与陈献章同为吴与弼受业门徒,然治学理路却大相径庭。胡氏站在维护儒学正统的立场,从工夫修养论方面批评陈氏的心学理路,具体有三:“屏绝思虑以求静”;“不读书”;“放开太早,求乐太早”。这为深入研究明初理学流衍提供了极佳的视点。  相似文献   

3.
小陂书院与吴与弼道德力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与弼是明代理学的开山,著名的小陂书院是其讲学之地。文章讨论了书院平民性、劳动教育、师友共济氛围的办学特色,并从躬行践履与事上磨练方面探讨了吴与弼道德力行思想的特点与内涵,认为这个思想预示着明代心学思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4.
吴与弼的学术成就导引了明代中期心学思潮的兴盛,深刻地影响着陈献章创立的江门学派和王阳明的“王学”。从陈献章心学思想的形成及人生历程看,吴对他的影响主要在于:接受儒家思想渊源的系统知识,学习精神激励和高尚人格引导,学习方法启发和学术思想承绪,耕读教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  相似文献   

5.
吴与弼"见静中意思"的超理性的工夫论、境界论,与朱熹理学"格物穷理"工夫论注重理性认识和涵养的过程不同,却启迪了陈白沙"静坐中养出端倪"的工夫论、境界论,"遂开江门之宗"。  相似文献   

6.
该书由湖南大学朱汉民教授撰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19章,依次是:导论,先秦儒家的文化解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宋明理学的文化解构,周敦颐及其濂学,张载及其关学,邵雍及其象数学派,二程及其洛学,胡宏、张及其湖湘学派,理学的集大成——朱熹及其闽学,陆九渊及其象山学派,浙东事功学派与理学的论战,元代的理学,明初的理学及吴与的心学,陈献章及其江门之学,湛若水的心学,王阳明的心学,晚明理学的转型:回到个体生活,晚明理学的转型:再倡经世实学。作者从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思想体系两方面着手,对宋明…  相似文献   

7.
夏东岩晚年方有意于学问。其一禀吴与弼(康斋)、娄谅(一斋)崇仁学正统思想体系,坚持朱子理学规范,反对阳明心学,尝试矫正阳明心学之弊,使明代儒学向实用理学回归。但由于他所坚持的朱子学是被吴康斋、娄一斋心学化、主观化的理学,故其思想处处显示出陆王心学色彩,被后人认定为“禅学”。这显然是他竭力要避免的。本文深入夏东岩遗著,试图探明其思想本色,明确其明代思想史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代李承箕曾数次远赴江门师从陈献章问学,深得白沙之学的真传,黄宗羲《明儒学案》将李承箕列入白沙之门。李承箕在诗文创作或与友朋的书信中,彰显出其对心与理、动与静、名与实、出与处、孝与义、义与利等理学方面的考究,强调"动静有同功,内外无二致""本然之心"及"教有义方,一本于我"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论文对道教和佛教静坐法的由来和意义、性理学家朱熹和陈献章静坐说的内容和特征进行研究。朱子的“主敬”和“格物穷理”重视读书,陈献章通过静坐思考,主张“尊德性”和“天理体忍”。陈献章的学问是以静坐为中心,融合了儒佛道的方法,而与性理学的“道文学”和“尊德性”相融合。陈献章的学问可以说是护卫阳明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0.
明朝学者、教育家吴与弼学术精湛,培养出无数仁者贤才,令人敬佩。同时,从他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在心上做工夫"的哲学思想同样让人折服。在他的生活中,处处体现了临危不乱和泰然处世的精神品质。吴与弼的这种思想境界,在提倡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今天,对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启示意义,具有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趣史夜读     
明英宗天顺年间,文士吴与弼应朝廷的征辟,来到了北京。当英宗朱祁镇在文华殿召见吴与弼时,未想到他竟皱眉瞪眼,汗流满面,一句话也答不上来。沉默了好一会儿,吴与弼才说:“恳请陛下,让小民写成文字上奏吧。”见此情形,在场的官员们无不惊骇诧异。英宗皇帝也气乎乎地“哼”了一声,拂袖而去了。皇帝一走,只见吴与弼便急不可待地跑到左顺门,迅速脱下帽子来看,并同时用手捂着头皮,连声呻呤起来。原来在吴与弼的帽子里竟藏着一只又黑又大的蝎子。刚才在皇帝面前无言以对,正是竭子螯头,疼痛难忍的时候。 无独有偶,南宋孝宗在位期间,也曾出过这样的事情。淳熙年间,一次一个名叫史伦的大理寺丞,在宋孝宗面前谈到先帝高宗的事情,说着说着,忽  相似文献   

12.
陈献章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献章作为明代社会变化的感受者和见证者,为救人心、救社会、重建道德主体哲学,摆脱束缚,大胆创新,实现了学术文化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向。在这种转向过程中,透过陈献章对生死、苦乐、名利、仕隐等道德文化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其儒道兼综的道德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3.
陈献章的仁学思想既继承了程、朱理学本体化、绝对化的一面,又受孟、陆和道家、道教思想的影响,部分地恢复了孔予以来仁学思想中活泼、好生的一面。陈献章的孝行是其仁学思想的自然流露和真诚反映,今人应加以扬弃创新,以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明代性理诗人有其遵循的较为稳定的诗歌传统,大致可分为《诗经》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以及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他们认为《诗经》义理完备,存乎天道,是诗歌创作的经典范式和最高标准;陶渊明的性情和诗风高度契合性理诗人的理学思想,故有道者之诗多效陶;杜诗拘于声律对偶,工夫义理不及《诗经》,但其诗风雅健,且有道学气象,而致性理诗人疑杜与崇杜并存;以邵雍、陈献章为代表的理学名家的诗歌乃合乎天道者之言,明代性理诗人热衷对此鼓吹宗尚,由此形成了因承有序且相对封闭的诗歌审美传统。这四种传统对应了理学与诗歌深度融合的四重理路。以理学为核心,以与理学的关联程度为半径,可以将明代性理诗人的诗歌传统划分为四个圈层,依次是理学家诗歌内部承续传统、风雅传统、效陶传统、崇杜传统,最终聚合为一个兼备诗法、诗评与诗作的“同心圆”。  相似文献   

15.
陈献章的哲学思想以“心”替代“理”(性),开始了宋明理学史由理学向心学的根本性转换。建基于此的文学思想则以重情为核心,开晚明性灵文学的先声。他的诗文理论和创作表现出自然率真的审美理想。这是一种审美境界,也是他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陈献章的文学思想整体上表现出兼容并包的特色,因而比较深刻地解释了诗歌理论及创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吴儆是南宋时期新安的著名理学家,与张栻、陈亮、陈傅良、吕祖谦、朱熹等时公名流都有密切交往,在这种广泛的交游中,其理学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学宗程朱而又兼取事功之学的总体风格,对新安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吴儆是南宋时期新安的著名理学家,与张栻、陈亮、陈傅良、吕祖谦、朱熹等时公名流都有密切交往,在这种广泛的交游中,其理学思想兼收并蓄,形成了学宗程朱而又兼取事功之学的总体风格,对新安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端也。”朱熹曰:“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人陈献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者小进,大疑者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台湾学者南怀瑾亦和陈献章有同样见解。他认为:“大疑者大悟,小疑者小悟,不疑者不悟;没有怀疑,何来开悟。”  相似文献   

19.
陈献章(1428—1500)是明朝中期著名的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别号碧玉老人、玉台居士、江门渔父、南海病夫、黄云老人等.明宣德三年十月二十一日(1428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东新会县城北圭峰山下都会村.少年时随祖父迁居于新会县白沙乡小庐山下(今属江门市),学者遂尊称他为“白沙先生”.白沙“少警敏绝人,读书一览成诵”(《木传》,《白沙子全集》,卷首),辄“闭户读书,穷尽古今典籍,旁及稗官野史,彻夜不寐,困则以水沃其足”(同上).十九岁(1447年)应乡试,考取第九名举人.其后两次赴京会试均未第.二十七岁(1455年)从学于江西临川著名的理学家吴与弼,半年后返归故乡,筑书店“春阳台”,开始教学生涯.白沙父名琮,好读书,善作诗,早逝.母林氏,二十四岁即孀居.白沙与长兄献文,赖  相似文献   

20.
陈献章是明朝优秀的教育家,在明朝官学教育盛行和儒释道发展等时代背景下,陈献章形成了自己的心学教育思想。通过探析可知,陈献章的教育思想内容主要包含“兴国育才”的理念,自得之学以及以诗传教载道的教育思想。陈献章重视基础教育,教育思想中不仅涵盖学术教育,更包含了人格修养教育,对现代的德育教育、国学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