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赖晨 《档案天地》2013,(1):31-33
在华北沦陷区,曾经存在一个叫做"华北文化教育协会"(简称"华文协")的地下抗日组织,在北平、天津、太原、济南、开封等地均有其影子,它团结沦陷区的知识分子,抵抗日寇,打击汉奸,动员社会,控制华北,巩固了中国政府的影响力。那么,它是怎样成立的?其主要领导是谁?有过怎样的活动?最后命运如何?  相似文献   

2.
谁是我们的主人?谁是我们的仆人?作为社会个体、作为职务中人,该如何进行身份认同?这都是问题. 这里有一个很让人感慨的故事--其实不算故事只能算"细节",它发生在美国,对求解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谁在对谁行为?——跨文化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谁在对谁行为?——按照这个哲学命题的思路,我们将它切入跨文化传播的研究之中,就变成了这样的问题:谁的文化在跨谁的文化?在汉语的解读中,跨有超越、跨骑、凌驾的意思,那么谁的文化可以超越、跨骑、凌驾谁的文化呢?或者换句话说,谁的文化在对谁的文化行为呢?  相似文献   

4.
《档案管理》2007,(4):58-58
1 《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附件中的表格如何填写?填写的要求是什么?由谁填写?是否必须--填写? 答:《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对如何填写其附件中的表格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规范》"6.2电子文件的登记"对电子文件登记表首页及续页如何填写、由谁填写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几秒钟的快慢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 ?  谁不想一进电梯就快点关门 ?谁没有享受过快餐食品带来的方便 ?谁不想一进加油站就快点加完油 ?谁不知道按键电话比圆盘拨号电话快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 ?这些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 ?而在现象背后有些什么故事 ?也许我们都没有在意。   然而这几秒钟的差别却吸引了华盛顿邮报记者的注意,而且写出了报道《什么都快:快些更快些》。这篇报道,读来有趣,想来是理。记者就是从这些人们并没注意的日常生活小事写起,怎样想快餐更快一点,加油更快一点,生活更方便一点,写出了美国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秀娥  张翅  王珊 《出版参考》2005,(4):20-20
谁发现了美洲?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哥伦布!”  相似文献   

7.
在国际新闻同质化泛滥的现状下,谁有特色,谁就能吸引读者眼球.地方媒体如何才能摆脱国际报道稿源单一、缺乏特色的困境呢?  相似文献   

8.
《青年记者》2012,(16):26-28
正2012年5月5月优异策划:☆《谁的建筑》,《中国周刊》,5月23日简介:是谁建造了那么多奇怪、备受争议的新建筑?又是谁拆掉了那些富有中国韵味的老建筑?是建筑师?还是资本和权力?后者有权在这块土地上肆意搭建他们想要的建筑吗?平民在公共建筑上又应该有怎样的发言权?建筑应该属于谁?《中国周刊》5月刊封面故事"谁的建筑",对当前中国建筑存在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剖析,专题由"如果建筑有恙""谁的‘福禄寿’"、"平民建筑匮乏症"、"九十五级台阶"、"如  相似文献   

9.
石翼 《军事记者》2005,(3):71-71
新学期伊始,学员们来信来电的话题!大都是询问如何吃透教材或如何多刊登稿件,而很少有人谈到阅读报纸的问题。我曾打电话问过几个学员:你会读报吗?他们都回答说:读报谁不会,只要识字,就可以读报。当我问及读报对学习新闻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时,一些学员就摇头了。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导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往往是乌兰夫、赵诚、奎璧、吉雅泰、佛鼎、贾力更、多松年、李裕智等。然而,他们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的引路人是谁?这就不能不提起一个曾经是学生领袖的名字——荣耀先。  相似文献   

11.
是谁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四人帮”被捕的消息?他是如何得知这一重大新闻的?看了此文,这一切疑团都会打开。  相似文献   

12.
“受众”一词,是大众传播学的专用术语,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的统称。这绝不仅仅是为了称谓和使用的简便,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的基本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报道的五个要素是这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故?”同样是五个“W”,两相对照,即可发现传统新闻学很注重传播的内容和客  相似文献   

13.
东方已经在那儿了,谁去发现,发现什么,怎样发现?文化输出,有这个必要性吗?从20世纪80年代诗歌的时代,我们走向了小说时代、散文时代,现在又进入了传记时代。传记时代是新闻的时代,新闻已经超过了思想。于是花边新闻层出不穷,追新、求新、想新取代了对历史和自身的认识。所以我今天的发言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发言,也是一个可能悲观大于乐观的发言。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英明决策,是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措施,是新文化建设的改革大进军.在这场世纪性的国家宏大文化叙事中,作为文化建设排头兵的出版单位,应该有哪些认识?有什么举措?在举国上下大学习、大动员、大作为的时代潮流中,出版社应该如何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出版文化质的飞跃?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出版人面前的时代课题,谁也不能避而不答,谁都不能交白卷.  相似文献   

15.
正沧海一粟:档案编研"为谁编",关键是如何理解这里的"谁"?这里的"谁",其实就是档案编研成果的"受众",即档案编研成果是给"谁"看、为"谁"服务的。那么,档案编研应该"为谁编"呢?党政领导,社会大众,研究人员,编史修志人员,还是外来宾朋客商?李正平:一般情况下,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6.
北大改革的意义,谁都不会否认,问题是,为什么在谁都认为应该改革的情况下,会有那么多的人对改革提出异议,在他们之间,是利益之争,还是理念之辩?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说,记者应是"杂家",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领域的报道;也有人说,记者应是"专家",这样才能让报道具有相当的深度。就笔者长期从事的企业报道而言,无论是"杂家"或是"专家",都难免会碰到一个问题——如何让专业人士按照报道的思路接受记者的深入采访?在探讨如何与专业人士打交道的几个关键点之前,需要首先弄清一个问题,关键点。这个问题是:我们的企业报道让谁看,或者说让谁关注?笔者认为,这个"谁"主要有三类读者群,按照关注程度的深浅依次是专业人士、半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  相似文献   

18.
农村广播与有线电视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在新闻媒体中应是一对孪生兄弟,各有分工,各有职责,各有优势,谁也不能代替谁,谁也不能吃掉谁。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个赔本,一个赚钱,造成了一些人对它们的偏见,形成了“一上一下,一热一冷,一重一轻,一喜一忧,一多一少”五个相反的趋势。如何克服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如何加快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笔者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商榷。思路之一,炎须坚持办广播、用广播,不断增强领导的注意力。如何“办”?笔者认为有如下四条途径;一是调频广播。它不用杆子,不要专线,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心理学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已有新闻界同仁撰写了有关论及专进行阐述。受众心理与新闻写作有什么关系呢?笔在翻阅第1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时,发现谁要想写出受受众青睐的新闻佳作,就必须满足受众如下几点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20.
《图书馆》1982,(3)
▲世界上年龄最小的作家是谁?(答:是美国华盛顿的桃乐赛·史屈特。她四岁就写出了《世界如何开始》这篇著作)▲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翻译家是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