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是去年的新学年第一学期发生的事。那时,我们学校的“重头戏”——“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即将拉开帷幕。按照课程的进度,到研讨活动进行中,我正好要上到《对称》(人教版课标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这一课。恰好,这时我看了与这节课配套的一位优秀教师的录像课光盘(人教版),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建立“对称”概念时所创设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于是,我决定来个“模仿秀”,这就有了后来我在上述研讨活动中所执教的这一课(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
在江苏省2009年小学数学优秀课评比暨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执教了数学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图形密铺》。经过几次研讨和实践,我对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媒体连着我和你》是《品德与社会》(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我与外界的联系”中的一课,从内容上看,教材主要包括“认识电视”“认识广告”和“认识网络”三个部分。最近,在学校举行的课堂教学观摩和研讨活动中,笔者听了两节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执教内容分别为《媒体连着我和你》中的“认识电视”和“认识网络”两大主题。现将部分片段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邵陈标 《辽宁教育》2007,(12):54-57
以往,笔者曾做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公开课,根据当时执教情况,笔者写了教学案例《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以下简称“原设计”)。如今,我重新设计并试教这一课(以下简称“新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颇有异曲同工之处。于是将这两次教学的片段对比分析,形成一些思考,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5.
徐艳 《贵州教育》2012,(15):42+44-42,44
今年4月18日,我教学了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这一内容作为校际交流课。课后听了参与教师的议课,我觉得此节课有很多精彩的地方,也有一些遗憾之处。  相似文献   

6.
所谓“自我调节式学习”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成功,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学习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自我调节式学习,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自我调节式数学课堂的建构》是我校的省级课题,在课题论证会上,我执教了这节课.下面结合“折线统计图”这节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7.
《比例尺》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传统内容,那么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去有效演绎这一传统的教学内容呢?如何设计有效的合作材料让学生去真实感悟比例尺的现实意义呢?为此,我有幸在杭州聆听了“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中的《比例尺》一课。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不同比例尺”这一片段的材料设计,一直左右我的思考,现以“有效设计合作材料的策略”为突破口,就此片段作进一步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一次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浙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感受一万究竟有多大”时,我选择了用“纸”作为学习材料,设计了以下估计“10000张纸”的厚度的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9.
学校开展有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在平行班两次执教《比的基本性质》一课。课中对于“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部分,听来颇有感触。于是笔者对提高数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有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听了《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执教老师问:“同学们认识钱吗?钱的单位有哪些?”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当然,多数学生回答的是“元、角、分”,但有的学生却说还有“毛”,话音刚落,同学们哈哈大笑,连多数听课的老师,也以为可笑。授课老师立即纠正:“毛”就是“角”,不能说“毛”,只能说“角”。课后,听课老师一片哗然。“角”能不能说成“毛”?老师们竟然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时我联想到:1995年我带领学生参加了一次数学竞赛,考试内容是看电视答题,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全国奥林匹克竞赛试题。其中有…  相似文献   

11.
在2011年11月底的海南省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海南中学两位年轻教师先后执教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和高中必修1的《辛亥革命》一课(以下简称“A课”和“B课”),为了方便讨论,我把这种不同学段、相同课题的观摩研讨课称为“异段同题”。这次“异段同题”历史课堂教学观摩课使我们看到:初中、高中的历史课在内容上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12.
张玲 《贵州教育》2010,(9):43-44
“认识角”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平面图形的一般方法。而我在打磨这次课的过程中,也深刻地经历了一次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从课前的精心设计及反复修改、课件的制作、与同事的共同研究到最后课的呈现,其中的苦与甜、累与乐都深深地植入了我的心底。细细回顾,我感觉到自己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值得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缘起与思考学校一次教研活动选择了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画垂线”作为研究课。在第一轮教学研讨中,有两位教师执教。听课后,发现两位教师的教学流程极为相似:通过复习“垂直和平行”的知识引出画垂线,接着教学垂线的画法。然后认识“垂直线段最短”和“点到直线的距离”。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月刊》主办的“好课多磨·数学名师演绎课堂新经典”活动中,有幸执教了“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这节课里面有一个环节是精心设计的,没想到它却成了我的“招牌菜”。片段重现(一):师:想知道一号杯小棒的准确根数是多少吗?大屏幕上告诉了我们具体数目,(屏幕显示小棒图:  相似文献   

15.
近日参加一次小学毕业班教学研讨活动.主办方展示了一节毕业总复习课“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主要复习直线、射线、线段、角、三角形等一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教学中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环节,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是数学教学研讨课,由i年级张老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在课前,我们数学组老师就本课的教学,集体讨论了预设方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学习方式、学具准备等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案例 2001年10月10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咸丰组织的恩施州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历时3天,共听了13节课,每节课都让我这山里教师大开眼界、获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至今仍历历在目的是利川市齐跃桥小学杨红彩老师执教的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的一个教学片断。杨老师在本节课设计了一个开放性题:“在角的王国里,有许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个秘密。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  相似文献   

18.
数学广角里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以往少数学生“奥数”的学习内容,如今我们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我们应教到什么程度?应如何定位教学目标?如何优化设计教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在各环节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感到困惑的地方。近几年我在这方面做了大胆尝试和有效探究,现结合我所执教的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重叠问题》一课来谈谈如何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走进信息世界》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活动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大板块,我执教的这一课属于第一板块。,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宏玉 《教育文汇》2014,(24):22-23
前段时间,两次执教一节二年级的同题识字研讨课,我对低段学生识字写字教学有了新的感悟。 这一课的内容是要求认识“亭、停、耳、闻、鸣”五个生字。第一次研讨课上,我分别就五个字的音、形、义进行讲解,并安排几位同学当小老师,但课堂气氛依然沉闷。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我读,或听我和小老师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